(圖/shutterstock)
一本叔,
來源:一星期一本書 (ID:yer808)
父母的思維,
深刻的影響著孩子
最近跟幾位朋友聊天,
提到一位遠親家的孩子小斌,今年大三。
我們都覺得這孩子可惜,
很聰明,也用功,但只上了很普通的大學。
表姐卻說:「可惜是可惜,
但這孩子已經靠了自身努力,
去了他能去的最好的大學了。」
表姐解釋,別的家長都知道給孩子補課,
領著孩子出門見見世面,
但他們家,一說讓孩子補補課,
大人也搖頭孩子也搖頭,
都說補習老師一節課 80 塊錢像搶劫。
「靠免費的義務教育和自覺,
就想讓孩子跟一群想方設法
佔有優質教育資源的孩子們拼,拼得過嗎?
家長短視,孩子就跟著短視,
窮人思維吧。」
不覺得想考好大學一定要靠補課,
但確實贊同:父母的思維方式,深刻的影響著孩子。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小斌的父母,總是窮人思維
小斌一家,現在還住在
我們老家這個小城市邊緣的平房裡。
他的家庭不算特別困難,
母親是家庭護士,父親是縣城的基層公務員。
比上不足,比下還是有餘的。
兒時,記得很多親朋好友都
勸說過小斌的爸爸媽媽趁著房價便宜,
趕緊買個樓房。
省的在平房裡還要燒爐子燒炕,排隊擠公共廁所。
甚至有親友提出過,可以幫忙買到便宜的房子,
還能幫忙辦妥銀行貸款。
首付不高,每月貸款也不需要還很多。
但小斌爸爸媽媽的意見永遠是:
「不買不買,手裡給兒子攢點錢」、
「住樓房額外花銷太多,
水費肯定要變多,還要交取暖費,太貴了」、
「等等看,也許房價還能掉呢」,
然而這些年房價不僅沒有下降,
這些年反而漲了 10 倍不止。
小斌爸爸也感嘆,
如果當初能想到買房也是投資,也能賺錢,
就不會那麼固執了。
如今的小斌,
也和他父母差不多
如今的小斌,有著跟父母輩很相似的思維方式。
有一次我去他所在的城市出差,順便去看了他。
他帶我去了他兼職打工的地方吃飯。
那是他們學校食堂一家賣炒飯的檔口,
小斌每天中午去幫忙 1 小時、晚上 1 小時,
檔口包吃,每個月 700 塊錢工資。
小斌說老闆對他很好,也對他很滿意,
「他們也招過別人,但都沒我做得好,
誰點了什麼,我記得特別準,
從來沒有上錯過飯菜。」
問小斌對未來有什麼打算,
他回答想考研,但是還不知道考哪裡。
他說:
「週六週日有做家教,平時做食堂的兼職,
放心吧,我現在挺好的。」
那天我勸了他很多,建議他如果要兼職,
最好做跟專業相關的工作,對日後職場也有幫助,
而不是可以被輕易替代的服務員。
如果想考研,就盡快做決定,
充分保證學習時間,放手去拼個好學校…
無論生活條件怎樣,
都總把自己想成「窮人」
當時小斌有點頭,但今年過年才知道,
他並沒有辭去食堂的兼職,
也沒有定下來到底是考研還是找工作。
現在他的同學要嘛已經找好了實習單位,
要嘛早已為考研備戰,只有他還迷惘著。
「窮人思維」,不是「窮人」的思維,
而是無論生活條件怎樣,
都把自己當成窮人的思維。
教孩子遠離 窮人思維,
才能打開他們視野 未來走得遠
就像小斌的父母,他們是全心全意的愛著孩子。
但是「我們家是窮人,我們要拼命賺錢」的想法,
無意中讓孩子錯過了很多本該更美麗的風景。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也一直認為家裡很窮,
我需要省錢省錢再省錢,
從未坦然的享受過金錢帶來的便利和快樂。
帶著這樣的思維去學習、工作和生活,
不僅會平增許多的煩惱和麻煩,
也會失去很多寶貴的機遇和朋友。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少走彎路,
就應該教會孩子遠離「窮人思維」,
打開他們的視野,才能讓他們的未來走得更遠。
1、告訴孩子,
時間是一種昂貴的成本
鄰居春姐家的女兒小學三年級了,
成績不上不下,在班級中等水平。
春姐說:
「這孩子其實就是不好學,腦子還挺聰明的。
這段時間,天天拿著我手機幫我搶紅包呢,
一天有時候能搶 10 多塊錢」
「我還搶過一回 40 多塊錢呢!」
小姑娘挺驕傲的插嘴。
小姑娘就是在各種五花八門的
紅包群、投票群、媽媽群、同學群、家人群裡
討要紅包或者搶別人發的紅包。
春姐卻從未意識到,
一個三年級孩子的一天,
不該樂此不疲的去搶幾毛錢幾分錢的紅包,
也遠遠不止值 10 幾塊錢,
這是她關鍵的學習階段和成長階段。
「窮人思維」總是習慣於用時間去換錢,
想看的電影、書籍,
會先甘願花費一兩個小時去找有沒有免費的資源。
可是看似免費的東西,
其實都是最貴的。
父母想讓孩子脫離這種狀態,
就需要幫孩子建立一個時間價值的觀念,
讓孩子明白,用大量的寶貴的時間,
去換取一些蠅頭小利,
是最虧本的買賣。
2、別讓孩子為錢過度發愁
心理學家李雪曾經在書裡寫過她兒時的一件小事。
她說:「我小時候家庭也不富有,
但爸爸給我的感覺很富足。」
我在路邊看到賣小龍蝦的,說:
「小龍蝦好可愛,我要一隻小龍蝦當寵物。」
媽媽就問:「你買它有什麼用?
買了它,到時候還不是得我幫你收拾!」
爸爸見我臉色不好,過來問我怎麼了,
我說想要小龍蝦,媽媽不給買。
「你要幾個?」
「我要 1 個就行。」
「買 3 個回去。」
我爸爸就是這樣,其實小龍蝦也沒多少錢,
但他給了我富足的感覺。
誠然,每個家庭的經濟狀況都不一樣,
但如果家庭還能保證基本的溫飽,
真的不建議父母們時常告訴孩子
「家裡沒錢」、「我們家很窮很困難」。
這會讓一個孩子過早的
給自己定位於其他孩子圈子之外,
由此衍生出的自卑、敏感和不安全感,
可能日後用多少錢,都無法填平。
3、教會孩子理性判斷,學會及時止損
一個媽媽帶孩子去公園玩撈魚的遊戲項目,
15 塊錢半個小時,
孩子可以拿著小網兜在池子裡面隨便撈。
旁邊一個家長也是帶著孩子來玩,
但一會嫌棄孩子撈得太慢,一會嫌孩子弄濕了衣服,
孩子被父母說的興趣全無,加上衣服濕了,
就跟父母說冷了,不想玩了,
父母卻告訴孩子錢都交了,不玩夠時間太虧,
「如果現在不玩,以後都別想再玩。」
孩子只好委屈的站在水池邊上,等著熬到時間。
其實這個時候,父母的做法很不明智,
他們在教孩子追逐「沉沒成本」。
已經買了票,這 15 塊是回不來了,
但是時間是自己的,為了已經消失的成本,
搭上全家人的時間和孩子愉快的感受,
同樣是一種「窮人思維」。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值得堅持,
比如影院裡一部很爛很爛的電影、
已經過期的食品藥品、
比如一段對方已經不再付出愛的感情、
一份沒有前途的工作,
所有的這些,
都需有斷、捨、離的勇氣。
父母越早教會孩子理性判斷,
不為打翻的牛奶哭泣,
孩子以後的負擔就越少。
3、與孩子一起開拓視野,終身學習
我大學時一次寒假,晚上在家裡玩電腦,
看到父親穿好衣服準備出門,
隨口問了一句父親要去哪兒,
父親告訴我要去火車站,明天想出趟門,
看看幾點的車,能不能買到票。
我趕忙阻止,不用出門的,
我可以直接在網絡上查車次,直接訂票,
明天拿著身份證去取就可以了,
父親看著我訂完票,感嘆自己的落伍和時代的進步。
的確,現在的社會和科技都在飛速發展,
二十年以後什麼樣子,沒有人敢預測,
但二十年以後什麼樣的孩子會被淘汰,答案卻很明顯。
那就是視野狹窄的、瞻前顧後的、
沒有上進心的、思維僵化的,
只想固守著自己小天地的孩子。
只有父母認識到了學習和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才有可能走到一個更高的層面。
只有父母先把視野打開了,
孩子才能跟著
去換思路換角度看問題。
在同等的金錢與階層條件下,
父母給孩子什麼樣的生活態度、
教會孩子什麼樣的思維方式,
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未來。
作者:一本叔,
公眾號:一星期一本書(ID:yer808)。
一星期一本書,再忙也不忘記充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