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這個世界總是這樣:
有人誇你有內涵,
便有人說你不過如此;
有人說你有個性,
就會有人說你太能裝;
有人說你很實在,
就有人說你真虛偽。
內向的人,
真的不必在意旁人的七嘴八舌,
更不必羨慕他們的譁眾取寵!
因為,正是因為這樣的你,
才顯得獨一可貴。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一星期一本書(ID:yer808)
演講:內向的人,
需要改變自己的性格嗎?
週末去聽了一個演講,
主題是「內向的人需要改變自己的性格嗎?」
主講人是位做軟件的創業者,
在業內也算小有名氣。
臺上的他穿一身黑色禮服,
戴著高筒帽,
再加上大廳裡的燈光被調得很暗,
讓人有種錯覺,
他會在演講的某個節點變個魔術,
或者玩一把噴火的把戲。
他先是講了一個段子,
說他在大學的自習室裡對一位女生動了心,
經過無數次的掙扎和自我動員,
他鼓足勇氣給女生遞了一張小紙條:
「你好,能和你交個朋友嗎?
我是你後桌那個戴帽子的男生。」
大約過了五分鐘,
女生走到他面前,
輕聲說:「我要走了,你要不要一起?」
然後,他說了一句
他自認為是這輩子說過的最經典的話:
「你先走吧,我還有道題沒做完……」
台下的人笑成一團的時候,
他清了清嗓子大聲問:
「你們有沒有覺得,
內向的人活該沒人愛?」
內向不敢提問,
因此常常鬧出笑話
然後,他講了第二個段子,
說他初入職場時,
公司組織了一次體檢,
其中有一項是驗尿,
每人發了一個小杯子。
他當時不知道需要裝多少,
也羞於向工作人員諮詢,
於是就接得滿滿的。
當天體檢的人很多,
走廊過道裡都擠滿了人。
他又不好意思讓前面的人讓一下,
於是就小心翼翼地「蠕動」前行。
當時接待他的醫生是個大媽,
見他端著滿滿的一大杯,
問道:「小夥子,你是來敬酒的嗎?」
台下再次笑成一團。
他又大聲問:
「你們有沒有覺得,
內向的人活該被人笑話?」
經過前三十年的努力,
才得以成為今天的自己
等到大家笑個差不多了,
他再次提問:
「你們能看出來我是個內向的人嗎?」
眾人齊搖頭。
他認真地說:
「別看我現在站在臺上話很多,
其實我的內心是在敲鑼打鼓!」
他說自己上了十幾年的學,
主動舉手回答問題的次數為零,
更別提向女生表白了。
在人生的前三十年裡,
旁人貼在他身上的標籤都是:
不主動、不合群、很悶。
他也曾為此苦惱過,
也試圖讓自己外向一些,
畢竟,在這個「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時代,
他也擔心會因此而失去一些機會。
渴望自己改變,
卻漸漸失去了自我
但是在試圖變得外向的過程中,
他又發現,那些外向的人做的事、
說的話在他看來都無聊至極、彆扭至極,
因此而產生的繁瑣事情
更是像槍林彈雨般向他襲來。
他躲不掉,卻也承受不起。
如果說內向性格會失去的一些機會的話,
那麼假裝外向失去的則是全部的快樂。
內向並沒有不好,
最糟的是什麼都做不好
直到有一天,
那個女生偷偷告訴他
「她就喜歡內向且認真的男生」;
直到他悶在辦公室裡編了三個月的軟件
被某個大公司高價買去了;
直到他查了無數資料、
修改無數遍的程式拿到了某個大獎了;
直到自己獨自打拼的公司小有所成了……
他才明白:
內向並沒有什麼不好,
不好的是沒有真本事!
交際圈子的擴建和維護,
並不是建立在你誇人的技能上,
而在於你能為朋友做什麼,
以及做了什麼。
職場中的競爭力,
是有多少貨真價實的本領
絕不是仰仗於你攀談的天賦,
而是你擁有多少貨真價值的本事,
以及能為公司賺多少人民幣。
當然了,我們都得承認,
活潑開朗的人確實會更容易討人喜歡,
相比較於坐在角落裡發霉的人,
誰都會喜歡那個站在舞臺中央的、
能說會道、左右逢源的人。
與其假裝自己投入,
不如強化自己的本事
但是,如果你骨子裡就是個內向的人,
假裝外向就會有一種東施效顰的效果——
你就像是扮演一個和自己性格截然相反的角色,
你就像是穿了一件尺碼嚴重不合身的衣服,
你行動不便,身心俱疲,
哪有什麼快樂可言?
你覺得一個人窩在家裡看書
比跟一大群不熟的人去 K 歌更快樂,
那勉強自己的後果只會是:
書也沒看成,還在歌廳裡尷尬得要死。
你覺得一個人躲在辦公室裡加班、
吃泡麵比跟著爸媽去參加大咖的酒會更自在,
那勉強自己的後果只會是:
你討厭遊戲人間的自己,
你爸媽也討厭不會逢場作戲的你!
與其這樣撲進人潮之中,
假裝和世界抱作一團,
不如就接受了那個內向的自己。
然後,默默使勁,暗自承受。
等到你做出了成績,
有了一番作為,
別人就會對你講:
「你哪裡是內向,
分明是內秀嘛!」
所以說,內向是優點還是缺點,
得看你的本事有多少,
就像區分「賣萌」是褒義還是貶義,
得看你的長相如何。
【享下班】粉絲團
按個讚,品味好文章!
因為內向,
自然而然不會被人關注
在聽這場演講的過程中,
我突然就想到了劉卓。
劉卓是我們大學公認的獨行俠,
不論是上課、自習,
還是吃飯、鍛煉,
他都是獨來獨往。
如果不是在一場辯論賽上看到他有理有據、
聲情並茂地大殺四方,
我有很長一段時間都以為他是個啞巴。
平時上課見不到他舉手發言,
見面了打招呼都是象徵性地點頭示意。
當別人在課堂上激烈討論問題的時候,
他總是呆頭呆腦地盯著課本,一言不發;
當有人為了給選修課的老師留個好印象
而提一些八竿子打不著的問題時,
他兀自趴在桌子上,
認真地寫著些什麼。
當然了,推選班幹部,
或者評選優秀學生,
沒有人會想到他。
原來:
內向不參與是默默累績實力
直到畢業前夕,
當大家都在費盡心思地增加簡歷的美感、
個性和厚度時,
他的簡歷還是一片普通的A4紙。
當大家都在設想面試要穿的衣服、
四處求問面試的禮儀和技巧時,
他還是準時地去圖書館自習。
結果出乎所有人的預料,
他是新聞班唯一一個
被一家國外某大媒錄用的人。
他的殺手鐧是他發表過的學術論文、
獲獎的攝影作品、
翻譯過的短詩、小說,
以及二十多萬字的新聞評論。
原來:
當別人在對娛樂事件侃侃而談的時候,
他正埋頭給當天的新聞事件寫深度評論;
當別人在熬夜追劇、
玩遊戲的時候,
他正在逐字逐句地翻譯一部詩集;
當別人在假期裡擠進人海中玩自拍的時候,
他正捧著鏡頭在街頭拍攝社會百態;
當別人勾肩搭背地參加各種聚會時,
他正和幾個同樣內向但志趣相投的人談笑風生……
獨來獨往不都是因為內向,
還有可能是由於卓越
原來,內向的人也有外向的天賦,
只是沒辦法跟不在同一層次的人胡侃。
原來,獨來獨往不都是因為內向,
還有可能是由於卓越,
敢與眾不同,
原來,內向是因為身懷絕技。
就像猛獸總是獨行,
牛羊總是成群結隊。
優秀的人因為孤獨而昇華
汪國真在《孤獨》中寫道:
太美麗的人,感情容易孤獨;
太優秀的人,心靈容易孤獨,
這是因為他們都難以找到合適的夥伴。
就像太陽是孤獨的,
月亮是孤獨的,
星星卻顯得繁多且喧嘩。
意志薄弱的人為了擺脫孤獨,
便去尋找安慰和刺激;
意志強的人便去追求優秀、
充實個性。
他們的出發點一樣,
結局卻有天壤之別,
前者因為孤獨而沉淪,
後者因為孤獨而昇華。
內向的人其實更理性,
也更謹慎
不會因為有人勾搭一下,
再唱幾句「小兔子乖乖」,
就隨隨便便地把心門打開。
內向的人擁有自己的後花園,
園中花香四溢,
滿是奇珍異草,
但他不會輕易對外人開放。
志同道合的人可以到此一遊,
情趣相仿的人被允許偶爾光臨,
而那些浮在表面的熱情和流於形式的熱鬧,
都被拒絕入內。
我希望你和誰都不爭,
是因為你在能力上有壓倒性的優勢,
所以你不屑於爭,
而不是因為「和誰爭,你都不行」!
多數內向的人其實本質並不內向,
只是不想跟話不投機的人聊太多
就像很多看似外向的人其實本質上是內向的,
只是到了他熟悉的環境、擅長的領域,
所以變得侃侃而談。
比如羅永浩。
演講臺上的羅永浩總是給人一種「話癆」的印象,
但他自稱是「很內向的人」。
他說:「參加超過五個人的飯局,
我就會全身不舒服,
每次飯局以後回家都要
一個人狠狠讀一天書才能緩過來。
記得去新東方當老師之前,
有很多人說我:
「老羅,你平時一天都不說幾句話,
你還能上講台當老師?
你別逗了吧!
但我不管,
我內向的性格決定了我不會被別人所左右,
誰說內向的人不能當老師?」
風大 就表現逆風出列的風骨
風小 就展現積羽沉舟的耐心
你是內向,
就努力向內秀靠攏,
而不是強行改變自己的性格,
憋出一身內傷!
你要想在這個功利世界裡獲得認可,
得到傳說中的「人脈」,
你要做的是讓自己更厲害,
以此作為拒絕那些無聊的人、事的底氣;
你要做的是讓自己更有趣,
以此來吸引另一群志同道合的有趣之人。
至於那個用「你想要啊,
你想要你就說啊,
你不說我怎麼知道你想要啊」來奚落你的人,
請你繼續保持對他的「語言潔癖」。
畢竟,一個見識有限、
情商欠費的人是不可能洞察出
你沉默不語的真實原因的。
不必為拉攏人心而改變妥協,
更無須諂媚、矯揉造作
這個世界總是這樣:
有人誇你有內涵,
便有人說你不過如此;
有人說你有個性,
就會有人說你太能裝;
有人說你很實在,
就有人說你真虛偽。
內向的人,
不必在意旁人的七嘴八舌,
更不必羨慕他們的譁眾取寵。
如果你每次都會因為
別人的三言兩語就猶疑地停下腳步,
如果每次都會因為某些人的不認可就悶悶不樂,
如果每次都會因為別人的投機取巧而唉聲嘆氣……
那你花掉青蔥歲月,
除了得到猶疑、
悶悶不樂和唉聲嘆氣之外,
很可能是一無所有。
歲月的「小人之仁」就在於此,
它會慢慢讓你識破生活的真相,
卻不會給你任何補償!
現在加入好友 🔥🔥🔥
上班族的你 一定要看
解決職場上、生活中的各種煩惱!
本文授權轉載自 一星期一本書,原文 於此
(責任編輯/Winni)
一本叔,
公眾號:一星期一本書(ID:yer808)。
一星期一本書,再忙也不忘記充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