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聊邊看,我想讓你知道的是】
孩子生氣時,
你懂他們情緒背後的每個想法嗎?
有些孩子一鬧脾氣,甚至會打人、摔東西、吼叫,
許多家長擔心孩子將來會出現偏差行為。
然而,在嚴厲管教孩子前,
父母其實可以檢視這5點,
剖析引發孩子生氣的因素。
家長不是一定要制止孩子發脾氣,
而是要引導孩子學習如何生氣、
適當發洩情緒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孩子生氣的行為背後,
受到什麼影響?
當知道孩子會出現攻擊行為的時候,
父母一定非常慌張。
有些父母會對有攻擊行為的子女大發雷霆,
甚至怒斥:
「你想當流氓嗎?這樣你以後會被抓去關起!」
幾年前,韓國曾發生過一位班長在軍隊裡開槍掃射,
造成五名同袍死亡的事件。
那時候我遇見的父母,
只要子女出現攻擊性行為,
總擔心孩子要是變成像那位班長一樣,該如何是好。
因為孩子心情不好就亂丟東西、
隨意打人的模樣,
使父母們聯想起那位班長的行徑。
當孩子頻繁出現攻擊行為時,
確實需要擔憂孩子長大成人後,
可能出現反社會的性格。
但是相較於此,
有一個問題更值得我們省思。
為什麼這麼小的孩子,
會出現那樣強烈的「怒氣」?
而如此幼小的心靈,
卻承受著巨大的怒氣,又是多麼的難受?
孩子的攻擊性經常表現在頂撞、摔東西、
打人、吐口水、使勁狂捏、辱罵、
吼叫、大哭、拉扯頭髮、猛抓等行為。
但是在這些行為底下,
隱藏著「怒氣」與「憤怒」的情緒。
想要根除孩子的攻擊行為,
應審慎思考孩子憤怒的情緒何時會被誘發出來。
1.檢視孩子生氣是因為受到委屈?
首先必須檢視的是,
孩子是否常有受到委屈,或是情緒不滿的情況。
在家經常被罵、被打,或是父母經常吵架,
這些恐懼的經驗都可能讓孩子心中累積大量「怒氣」。
如果家庭環境本身充斥著暴力,
或對孩子施加嚴重的體罰,
孩子必然會感到自己時時刻刻受到攻擊。
所以為了保護自己而展開防禦措施,
本能地對每件事採取攻擊的行為。
如果有誰敢動自己的東西,一律先打再說。
又或者在他人攻擊自己之前,先向對方吐口水。
任何人被吐口水時,肯定先逃開以免遭受口水攻擊。
換言之,吐口水是為了不讓對方進入自己領域的防禦行為。
2.反思孩子生氣的行為
是否從自己身上學來的?
第二個必須思考的是,
「這個行為是不是從我身上學來的?」
其實這些事事動輒發怒的孩子,
他們的父母大多比孩子更缺乏耐心。
在路上,有誰撞了自己就掉頭走掉,就很會生氣,
凡事不順利也很容易生氣,
父母雙方如果都是這樣的性格,孩子自然不必說;
如果只有其中一人特別容易煩躁,
或是動輒出口三字經、怒氣沖沖,
那麼孩子就很有可能學到有所不滿時,
可以用這種方式表達。
3.反思自己是否刺激孩子?
第三,「會不會是我刺激到孩子了?」
天生敏感的孩子,即使在相同的情況下,
也比其他人更容易受到情感上的刺激。
對於這樣的子女,
父母如果過度干涉、不斷吼叫與發怒,
孩子的問題將變得更加嚴重。
因為這種先天特質,最後可能發展為相當嚴重的疾病。
4.思考孩子的個性
是否太過急躁?
第四個必須思考的是,
「我家孩子是不是有些性急?」
這些孩子看見朋友手上的玩具,
不會問「可不可以借我玩」,
而是在想要玩的當下,就立刻從對方手中搶過來。
他們不懂得按部就班處理事情,
所以有任何問題無法速戰速決時,
「怒氣」會立刻被誘發出來。
這些孩子的性格,其實大致與父母相似。
5.思考孩子是否太過興奮?
最後是孩子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興奮的情緒,
而出現攻擊行為的情況。
雖然這樣的情況並不多見,
不過這些孩子一高興起來,可能亂咬父母或朋友的身體,
或是隨意拍打對方的臉,
這都是情緒收納袋過小的孩子會出現的情況。
偶爾有父母問我:
「醫生,我家孩子好像本來就特別容易失控、發脾氣。」
其實用「失控和發脾氣」來形容孩子,
並不是很恰當。
因為孩子仍處於情感發展尚未成熟的狀態,
還在學習如何表達情緒與發展情緒的過程中。
只能說他們至今沒有真正學過
如何適當、多元地表達不滿的情緒。
因此,發現孩子較容易發怒時,
父母的首要任務便是創造一個
可以適當表達情緒的安全環境,
並教導他們表達情緒的方法。
在韓國〈我家孩子改變了〉的電視節目中,
我曾經見到一位被稱為村中小流氓的小女孩(五歲)。
不但滿口髒話、隨意毆打路邊的小朋友,
甚至在餐廳裡四處跑跳胡鬧,
在超市裡吵著要大人買東西給她。
不只是在外如此,
孩子的攻擊行為在家中持續上演。
她會對媽媽大吼大叫、口出惡言、
亂丟東西,對爸爸也是。
孩子大聲尖叫的時候,整個脖子布滿了青筋。
不過是五歲的孩子,究竟為什麼會這樣呢?
即使嘗試進行心理檢查,仍宣告失敗。
小女孩不但攻擊第一次見面的治療師,
甚至抓起檢查室內的物品丟向攝影師,
並且將檢查表撕得破碎。
在我親自與小女孩面談後,
得出這樣的結果:
孩子的攻擊性來自於父母。
這位小女孩總是被拿來和文靜乖巧的姊姊相比,
也經常被父母責罵,
說她欺負未滿周歲的妹妹。
犯了一點小錯,
便立刻受到嚴厲的指責與體罰。
父母不但沒有教導她如何表達不滿的情緒,
更時時刻刻製造讓孩子產生不滿情緒的情況,
並且以不當的言語和暴力管教孩子。
換言之,
這正是培養具有攻擊性的孩子最佳的環境。
幸好這位小女孩在數週內改變了。
父母收起暴力行為,
用充滿關愛的方式與孩子對話,
並且教導孩子何謂錯誤的行為。
於是她在短短數週內,
轉變為讓人幾乎認不出來的乖孩子。
看更多好文,拉近你與孩子間的距離:
- 孩子長大 EQ 低,全怪大人「尊重」過頭!德國幼稚園老師:6歲前孩子要教的是原則!
- 孩子有這 4 個缺點,代表他們 特別優秀!別再急著 否定他們啦!
- 「謝謝葉永鋕!」 一個國三少年的死,教了 台灣社會簡單的這 2個字...
- 一位母親的真情告白:對不起,是我沒教好,我不該害你成為 "白眼狼"...
- 母親的素養,決定孩子一生的命運!
本文摘自《再也不當吼爸吼媽》
作者:吳恩瑛 / 出版社:三采文化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 / Alodia )
( 首圖來源 / shuttersto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