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
買基金一定要小心避免的地雷
購買基金的 12 個迷思
投資任何標的前,均須掌握基本概念,
觀念正確才能避免投資誤區。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投資前,再三注意的 12 個迷思
聽起來投資基金的風險其實不小,在我投資之前,
老師有沒有什麼要再三提醒須注意的事情呢?
A:我建議在投資之前,
一定要記得避開以下 12 個基金購買迷思:
迷思 1 像股票買賣一樣的「短線操作」
如果是把基金當股票操作一樣「高買低賣」,
這種投資基金的方式是「註定要賠錢的」。
為什麼投資人常會有這樣的買賣邏輯呢?
主要是受了買賣股票追高殺低的方式所影響。
另外一個理由可能是「沒有設定停利點的觀念」。
許多投資人都是看到某支基金正處於上漲的趨勢才買進。
但是,這世上並沒有永遠一直在上漲的標的。
假設沒有預先設好停利點,一路追高的結果,
就是容易住進高檔套房,一旦市場反轉轉向空頭,
最後就只能認賠殺出了。
迷思 2 因等待而錯過最佳的買進機會
有些基金因為投資的策略及掌握的投資趨勢正確,
所以淨值一直在漲,這個時候,
如果你想要等到基金淨值掉下來再投資,
可能會錯過一個正值處於成長趨勢的基金了。
投資基金不宜
× 把基金當股票操作,追高殺低
× 不設停損停利點
迷思 3 和基金談戀愛,死抱著賠錢基金不放
不管基金操作績效好壞,當基金套在高檔時,
以為可以靠長期投資「拗」回來;因此,
投資基金前不設停損停利點,總愛和基金談戀愛。
但是,如果你所投資的績效一直落後於同類基金,
代表該基金的操作策略有問題,最好還是趁早出場,
以免愈套愈深。儘管忍痛賣出會讓投資結果立刻出現
「損失」,但是,死抱著虧損的基金而捨不得賣出,
只是繼續讓基金公司賺取經理費而已,
對自己未來的資產增值完全沒有一點幫助。
建議投資人可以換個想法,
把「實現損失」看作是「資產移轉」。
也就是說,如果新投資可以獲利更多,
為何還只想到要把錢擺在賠錢的基金上,
然後繼續賠錢呢?
迷思 4 常常「跟著市場的流行」買基金
前面建議投資人不要死抱著虧損的基金不放,
但是有許多投資人是看到自己的基金漲幅不如人
(不是虧損)、別的基金卻漲得快,
就趕快賣掉自己手中的基金,改買其他賺錢的標的。
假設常常有這樣「見異思遷」情結的投資人,
那麼可得要時時提醒一下自己:
當初選擇這檔基金的初衷本意是什麼?
這些理由有改變了嗎?如果沒有的話,
不妨考慮留個機會,讓原本的基金「長大」呢?
迷思 5 只看基金的短期績效就決定買進
如果投資人要篩選基金,除了審視它的短期績效之外,
也要觀察它的中、長期績效表現如何?
是不是各期表現都很平均?
還是經常出現「大起大落」的現象?在
此強烈建議投資人在篩選標的時,可以著眼於常勝軍
(就是短中長期績效在同一類型基金都是名列前矛,
通常以排在前面四分之一為佳),而不是單一年度的
冠軍基金。因為基金之所以能夠常勝,代表操作策略、
挑選標的之邏輯正確,所以績效才能一直維持在前幾名。
迷思 6 認為基金已經是「分散風險」的工具,
投資基金就不必再「資產配置」了
許多投資人都以為,只有投資股票才需要資產配置。
其實不是!因為基金這項金融商品,
主要是透過基金經理人協助挑選、買賣股票,
而投資股票會因為某些產業的趨勢而變化;
因此,投資基金也得要講究資產配置的觀念,
適當地將資金分配到不同的基金族群,才能夠進一步
分散風險,持盈保泰、享受市場輪動的收益。
迷思 7 認為投資基金可以保證「穩賺不賠」
要提醒投資人的是,任何一種投資都會有風險。
至於風險的種類有很多,就如前面所言,有信用風險、
市場風險、匯率風險⋯⋯等。建議投資人應該在購買基金前,
事先詳閱公開說明書,並且瞭解自己的風險承受度如何,
以免買到跟自己風險屬性不相稱的金融商品。
迷思 8 學股票信用交易方式,
用借錢的方式投資基金
如果投資人投資基金的資金來源是來自借款的話,
一旦有來自於債權人催繳的還款壓力,
可能會在不恰當的時機,被迫出清、贖回原本持有的基金。
如此一來,可能該賺到的收益沒有賺到,甚至還可能虧錢
(基金還有所謂短線交易的罰則,更是會額外增加交易成本)。
所以,基金投資的錢,應該是自有且多餘的閒置資金,
而不適合來自於借貸款,原因就在此。
迷思 9 經常忽略匯率的風險
所謂的匯率風險,就是當投資人買進的基金是以外幣計價,
當贖回款折換成台幣時,就有匯兌損失發生的可能,
並讓原本賺錢的基金變成「賠錢貨」,投資人不可不慎。
迷思 10 將手續費低視為選購基金的標準
也就是說,投資人常因收費費率不同(可能沒有折扣)
而放棄可能創造高績效的基金。手續費高低,
當然跟自己的報酬率有關;然而試問:
一旦該基金的報酬率始終不見起色,每年都是負數,
就算免手續費好了,投資人還會願意把錢拿出去讓人虧錢嗎?
更何況一位出色的基金經理人,理當要有比較高的報酬;
如此一來,手續費收取比較高,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迷思 11 「舊不如新」,新基金比較好
投資人常覺得,淨值低的基金比較容易漲,
淨值高的基金比較不易獲利。特別在市場走多頭的時候,
新募集的基金也成為最好賣的標的。
然而,如果基金經理人的選股策略正確、
投資組合調整得宜,其淨值就是可以無限上漲的;
相對地,如果選股選得不好,淨值再低的基金
仍可能繼續下跌,絕對不是淨值低就比較容易漲。
更重要的是,當市場處於低檔之際,
舊基金其實要比新基金來得更具優勢。
這是因為舊基金已經布建好持股,
正可等待新基金進場抬轎,舊基金以逸待勞就行了。
迷思12 以為熱門基金才漲得快,
且「跟隨明星經理人才是王道」,
因此經常習慣「聽明牌」!
很多台灣人買股票是跟著老師進出操作,
或是道聽塗說地相信「內線消息」。
但投資人輕信基金名牌背後所代表的,就是
「高報酬、高獲利的背後,其實存在著極高的風險」。
這些投資人的心態是「賭博投機」,而非真正檢視
自己的理財需要並謹慎地執行資產配置。如此一來,
基金公司為了生存,就不得不迎合廣大客戶的
需求及口味,頻頻創造「名牌」。而在過度包裝、
行銷之下,投資人也不見得能占得好處。
因為,唯有基金公司和投資人目標一致,
並且達到「雙贏」的局面,投資人才有可能繼續賺錢。
正因為投資人對基金存有以上迷思而導致投資失敗,
因此建議以投資理財輔助生涯規劃,
只有清楚瞭解未來個人的財富生涯規劃,
搭配基金投資理財,才能達到原始設定的目標。
投資勿聽信明牌
只會讓你愈賠愈慘
現在加入好友
各式財經知識 從此不再錯過!
►點此加入LINE好友
►點此加入產業研究中心社團
►點此加入粉絲團
本文摘自:
《3天搞懂基金買賣》
作者: 梁亦鴻 出版社:寶鼎
本文由 寶鼎出版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侵權!
(責任編輯:CMoney編輯 / TS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