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讓你知道的事】
人生半百,口袋裡該有多少才不落魄?當你到了 50 歲時,如果不含房子,需要擁有多少資產才夠呢?1,000 萬?2,000 萬?還是更多?以下有一個真實案例,一位年薪百萬的高階主管, 50 歲後不但無法安心退休享福還面臨家中破產危機...
文/方天龍
年薪百萬主管 賺得多花得也兇
年薪百萬的唐以平,是出版業高階主管年屆 50 的他,對退休後的經濟壓力已有急迫感。沒想到,在金融界上班的太太突然辭職。表面上,這個做丈夫表達了尊重的態度。但卻隱隱然感到惶恐,因為太太的離職意味家裡經濟支柱少掉一大半。他開始後悔過去自恃賺錢不難,只懂享樂。仔細思考後,唐先生覺得自己有 3 個財務漏洞
漏洞 1:衝動購屋,過度裝潢賠大錢
有不少夫妻跟唐先生一樣,是頂客族(Dink,Double Income NoKids)兩人年收入加起來超過 300 萬元,花錢也毫無顧忌,享樂至上。在投資置產方面也顯得隨性。例如,第一次購屋,地點在台北市某一個地區只因看中離岳母家近,24 小時內就倉卒成交。住了 3、4 年覺得格局實在太差,賠錢賣出損失了幾十萬元⋯⋯
錯誤 2:投資失利,抵押房子還融資
享樂至上的最高境界,就是當投資部位已全部輸光,還能開心地出國旅遊、大肆血拼。唐以平遇到金融風暴時,有些股票遭受到意外的「股災」融資被追繳多次,後來實在付不出錢來,只好把新買的房子拿去抵押貸款,清償債務後就元氣大傷,更慘的是清償債務後餘下的 30 萬元,他想犒賞一下自己、開心一下,於是把這筆錢拿來去紐約、波士頓旅行。
50 歲前還清房貸、存款 3 千萬
當然,也有一些正面的實例,在國營事業上班的陳金芳太太很早就就辭職陪小孩子出國念書,家中開銷都靠他一年 140 萬元固定收入支應(退休前 5 年的年平均數)但他還是在 50 歲前還清房貸、有 3,000 萬元以上的現金他能在人生不同階段,大步累積財富歸功於他在理財上,掌握 2 個重要法則:
法則 1:家庭財務大權,誰強誰管理
把家庭財務大權要交給「最愛錢」而且「最懂錢」的人處理。不管那個人是丈夫,還是妻子。然後,夫妻兩人每天分別最多只能帶 200 元出門,這樣可以從支出源頭控管,也達到夫妻彼此牽制的效果。「愛花錢」而且「會漏財」的人,絕不能保管財庫。如果能這樣,一對上班族小夫妻,靠著紀律嚴明的存錢與跟會,只需要 5 年多,就可以存到第一桶金,有了第一桶金再談購屋的事。在這樣的法則之下,誰都沒有話說。
法則 2 :懂得分散風險,資產會提升
陳金芳因為女兒出國讀書,有機會接觸到外幣。外幣是讓我們的資產「分散風險」的方法之一。在 2003 年,他陸續把一半的資金轉往外幣定存買進紐幣(當時利率 7.1 %)、澳幣(當時利率 6.5 %)與英鎊(當時利率 6.2 %),買進總金額達新台幣 200 多萬元,一直抱到 2006 年才陸續出脫。
外幣心法:先看利率,再看匯率。
這 3 年間,3 種外幣帶進高達新台幣 75 萬元匯兌及利息收益,同一時期若只放新台幣定存,利息僅有 12 萬元。投資外幣的心法很簡單:先看利率,再看匯率。這時,我們可以先陸續把一半資金轉往外幣定存,分別買進利率較高的強勢貨幣,然後抱到有價差時才陸續出脫,這樣資產就能大幅提升了。
用知識找生財方法
當然,台股在現今官方較有危機管理的經驗下崩盤的機會比較少了。但我們仍然可以透過知識的提升找到其他可以生財的方法。例如利用多空的了解採取從金融衍生性商品中求得「以小搏大」的機會,那不也是一樣嗎?重要的是方向要做對,例如多頭時期買認購權證、空頭時期買認售權證,這是不能弄反的。正反面教材都提供給你了要學以致用!
看更多好文,助你實現財富自由:
- 成為有錢人的第一步:整理錢包!「存錢達人」都用這 3 種收納法,你做到幾個?
- 【記帳存錢】薪水不用高,也能存下一桶金? 他不是幸運,只是比你更努力!
- 拒當月光族!專家:存錢三字訣「省、存、配」,月薪 5 萬 也能買下 70 坪大房子!
- 美女主播 年存 20萬,目標5年完成買房夢!存錢心訣:「3322分帳戶法,管理支出 不馬虎!」
- 有錢人都偷用的 7 個 超強效存錢法,照第 2 招做 存錢效率暴增 2.5倍
本文摘自《50 歲不再為錢煩惱》,作者:方天龍、出版社:今周刊出版社
( 圖:shutterstock / 責任編輯:Jani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