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我們常常會抱怨他人對我們的態度冷淡, 或者不像以往熱情。 卻忽略了我們對待對方的方式 是不是先傷了對方的心。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聽我媽說表姐剛從香港回來, 我就去她家找她聊天。 見到我,她只是神情淡漠地問了一句: “你怎麼來了?”我心一沉, 這態度是明顯不歡迎我啊! 氣氛實在尷尬, 我硬著頭皮坐了一會兒, 想探探到底我哪兒得罪她了? 表姐根本不怎麼理睬我, 不停地低頭刷手機, 倒是她婆婆拉著我問東問西。 我看表姐沒有和我聊天的意思, 就找個藉口出來了。 回家的路上,我難過極了! 我和表姐從小感情就好, 在我們都是單身的時候, 經常聊著聊著天就亮了。 記得有一個午後,微風輕拂而過, 陽光透過窗戶灑進房間。 我和表姐光著腳丫躺在沙發上, 臉上敷著面膜。 我們聽著音樂,吃著木瓜, 不停地嘻嘻哈哈。 我們一直都是這樣肆意又美好。 想到這,我的眼淚又湧出來了, 我們之間一定有什麼誤會, 於是找到她的微信想要問個明白。 打開我們的對話框,我愣住了。 最近一個月她給我發了近 10條信息, 我居然都沒有回她! 第一條說, 她的女兒朵朵發燒 4天了, 還沒有退燒,想到市區檢查, 問我有沒有空陪她去醫院。 我依稀記得這條微信, 看到的時候已經半夜了。 想著白天打電話, 後來電話沒通,我就給忘了。 第二條她問我 單位有什麼好的理財產品, 她想學習理財知識, 我記得也是當時很忙就沒有回她。 直到最後一條, 她說: “你真的是太忙了,我就不打擾了。” 說實話最後幾條我沒有聽, 因為那段時間單位搞競賽活動很忙, 晚上還要寫書稿, 已經很少分心去想別的事情, 也很少打開微信。 我聽完後面的幾條訊息, 心裡別提多愧疚, 我可以感受得到 她希望和我聊聊的迫切心情, 而我這邊竟然自私的毫無音訊。 表姐今天如此對我,我接受, 是因為她需要我的時候 我的冷漠和不解釋,傷了她的心。 自責的同時心裡也有了明明白白的了悟:
你對它微笑,它就回應你微笑, 你對它漠視,它就回應你漠視,真實不虛。 我想起畢業實習的初期, 我和同系的娟很幸運地在同一個單位實習。 因為是校友,我們平時都在一起吃飯, 但也僅僅是吃飯。 對娟而言但凡有利益者, 她就會忙前忙後獻殷勤, 一副蠅營苟且的樣子。 而沒有利益者, 她又一副愛理不理的傲慢, 讓同事們很反感, 在背後大放厥詞。 有一次公司舉辦戶外烤肉, 這樣的活動只有平常走在一起的人, 才會聚在一起說笑。 這時的娟形單影孤,看著有點凄涼。 畢竟一個學校出來的,我想叫她加入我們, 同事制止了我說:“這也怨不得我們。 人啊,不要活得太市儈。
《心理諮詢師》中說: 人的情緒與情感是一種主觀感受, 或者說是一種內心體驗。 外界事物符合我們的需要, 我們就會引起積極的情緒體驗, 否則便會引起消極的情緒體驗。 所以“你對我的態度裡藏著我對你的態度” 是一種構成情緒和情感的正常心理。 我們不用逃避, 更不要感覺自己內心晦暗, 這僅僅是每一個正常人都會擁有的一種體驗。 將心比心、站在他人的角度、 培養共情等等, 都是教我們認識 “你對我的態度裡藏著我對你的態度” 的正確心理動機。 當我們大多數的人 都會要求別人對我們怎樣怎樣的時候, 或者覺得別人不理解、 不體諒自已的時候, 不妨想一想自已對待別人是怎麼樣的? 因為關係是相互性的、交換性的, 更是平等性的自我價值保護。 所以我們要利用好 “你對我的態度裡藏著我對你的態度” 這種心理, 掌握“將一團皺褶的紙畫成一幅山水畫”的能力。 從而好好管理自己的親子、夫妻、朋友等關係, 找到幸福的真諦! 我們看到的別人
其實都是對方眼中「我們」的反射。
人與人的關係是雙向的,
你怎麼對別人,
別人就會如何對待你。
我們怎麼了?
你以為他變了,但先改變的其實是你
你對我的態度裡
藏著我對你的態度。
你的態度就像一面鏡子,
從它對你的方式中
折射出你對它的方式。
你對別人的態度,
決定了別人對你的態度啊!”
你不真心待人,對方就算不說,
平時也會離你很遠,
這就是別人對你的態度的回應。
所有關係都是雙向的,
是相輔相成
或者是雙面刃
取決於我們對人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