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我們都以為工作成效來自專注力,
必須摒除那些讓自己分心的事物。
我們可從很多心理自助或心靈成長書籍學到專心的撇步。
如梅約診所的心理醫師蘇德(Amit Sood)建議
在工作或思考的時候關掉電視、別登入電郵信箱,
這樣才能使注意力集中,增進大腦效能。
心理中心網站(PsychCentral)有篇文章也提供類似的建議,
教人如何「減少分心」;諷刺的是,
網頁四周有一大堆贊助廣告,
像是除皺霜、如何戒除性癮、怎麼投保才能省錢等。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有的人甚至不惜用藥物
來幫助自己 能夠提升專注力
有人則會使用像利他能這樣的藥物來幫助自己專注。
英國科普作家威廉斯(Caroline Williams)
甚至遠赴波士頓注意力與學習實驗室
(Attention and Learning Lab,哈佛與波士頓大學附屬研究機構)
接受前額葉電磁脈衝治療,
以解決「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的問題」。
然而,像伊諾這樣創作力超強的偶像、
現代流行音樂最有影響力的人物,
要不是在完全隔音的房間內,就無法接受訪談。
你只消去唱片行看看,伊諾的作品處處可見:
他是羅西音樂樂團的搖滾巨星、
「環境音樂第一章:機場」的創作者,並與音樂人拜恩
(David Byrne)合作推出「我在幽魂叢林的日子」
這樣具有嘻哈元素、高度實驗性的經典之作。
傳奇歌手王子(Prince)說伊諾的「另類綠種」帶給他最多的靈感
(這張專輯的鼓手就是在錄音室亂扔啤酒罐的菲爾.柯林斯)。
不只是許多專輯封面上都有伊諾的名字,
如你仔細看專輯介紹的文字,就會發現,
他猶如一陣混亂的風,在流行音樂的額葉上來回吹拂。
鮑伊有多張作品都和伊諾一起完成,
還有很多巨星也都找他合作,如臉部特寫(Talking Heads)、
U2、賽門(Paul Simon)和酷玩樂團。
他的合作搭檔不但有龐克樂手、表演藝術家、實驗作曲家,
甚至包括電影導演林區(David Lynch)。
* 音樂雜誌《音叉》列出七○年代最暢銷的100 張唱片,
其中伊諾曾經參與演出或製作的,就超過了四分之一。
分心表面上看來
是阻力,反倒成為助力
的確,分心似乎是個「問題」,甚至是詛咒。
但那是因為我們只看創造過程中上坡的部分。
從另一個層面來看,
分心可能是大腦本來就有隨機跳躍的傾向。
就像傑若碰上一部爛琴,
分心表面上看來是阻力,反倒成為助力。
對研究創意的心理學家來說,
創意大師伊諾容易分心一點也不奇怪。
哈佛大學做了一個實驗:
注意力過濾機制差的人較有創意
幾年前,哈佛大學研究人員卡森(Shelley Carson)等人
以一群哈佛大學學生為受試者,
測量他們過濾不必要訊息刺激的能力。
例如你在一間客人很多、很吵的餐廳和人交談,
如果你能過濾周遭的噪音,專心談話,
你的注意力過濾機制則算是不錯。
研究人員發現,有些學生的注意力過濾機制比較差,
他們的思考很容易被周遭的聲音和看到的東西打斷。
你或許以為這是個缺點,
但研究人員發現另一個有趣的現象,
這些注意力過濾機制比較差的人事實上比較有創意,
他們之中有多位很早就顯現才華,
例如已發行過第一張專輯唱片、出版了第一本小說、
曾製作被全國性大報讚揚的表演節目,甚至已擁有專利等。
這項研究發現這種極有創造力的學生共有 25 人,
而其中有 22人是屬於注意力過濾機制比較弱的。
他們就像伊諾,很容易被不相干的細節影響。
然而,說到底,
誰能斷言兩者相不相干?
密西根大學的懷特(Holly White)與曼菲斯大學的
夏哈 (Priti Shah)進一步研究,也有類似發現。
他們是以注意力失調過動症(ADHD)
嚴重到必須就醫的成人為研究對象。
這些人就像卡森研究中的注意力過濾機制較弱的學生一樣,
不但在實驗室中表現的創造力要比一般人來得強,
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此。即使他們非常容易分心,
然而才華洋溢,如已發行第一張專輯唱片、
詩作曾刊登在《紐約客》,或是劇作已在百老匯演出。
當然,這些人並非沒有專注力,
否則不可能完成傑出專輯或劇本,也寫不出詩了。
他們在隨機跳躍之間,也需要往上爬升。
但從他們的成就來看,
他們對環境非常敏感,以致容易分心、
過動的特質,似乎有助於他們
登上一般人到不了的「坡上的坡」。
新聞網站「洋蔥」(The Onion)就曾出現一則
令人覺得諷刺的新聞標題:「利他能治癒了下一個畢卡索。」
* 除了鮑伊和U2這樣的超級巨星,
與伊諾合作過的包括DNA、安德森(Laurie Anderson)、
布萊爾(Gavin Bryars)、尼曼(Michael Nyman)、
夏普(Twyla Tharp)和新浪潮樂團Devo,
這些音樂人除了受到評論者一致的推崇外,幾無共通之處。
本文摘自:《不整理的人生魔法,亂有道理的》
作者: 提姆.哈福特 出版社:天下文化
【book可能的任務】粉絲團
透過閱讀,開拓知識
透過閱讀,增加話題
透過閱讀,放鬆心靈
我們提供「書摘」、「讀書心得」等等
↓↓按個讚,與您一起「閱讀」更多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