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聊邊看,我想讓你知道的是】
清晨,一位八年級才遷居轉學進來的孩子媽媽,
透過一封長長的電子郵件,
為我上了一堂名為「教育」的課。
「才短短一星期,
她的臉都豐滿起來,
原本飯都吃不下,現在都要吃兩碗,
整個人都活過來了!」
看見這幾句話,心裡不由得都酸了起來。
什麼時候,我們的學校教育,
竟然會發生「孩子吃不下飯」這種狀況?
過去的那一年,
是什麼原因讓她如此感覺挫敗?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文 / 王政忠
這位同學 字體工整、努力向上
卻被之前的老師 冷落
「孩子在學習上挫敗,
被老師用成績冷處理的對待,
讓她整個對自己失去信心。
有一次還很失落的告訴我:
『媽媽,老師為什麼要這樣對我?
我並不是每科都不好,
我也很恭敬老師,我不是壞孩子。』」
她的確是個恭敬的好孩子,
開學一週以來,
聯絡簿上的字體工整得像篆刻,
字裡行間傳達想要努力向上的心情。
在上間學校,
他有好幾科 將近不及格...
三週前,孩子準備要轉學進來時,
我在她過去的成績單上,
看見了好幾科趨近紅字。
對於轉學,學校除了法規規定的條件外,
成績一向不是我們最在乎的重點;
我們更在乎而且要求家長配合的是:
父母與孩子同住,
以及保持通暢的親師聯繫。
當時,媽媽非常羞赧的說:
「這樣的成績,你們會拒絕嗎?」
我說:「你們符合轉學規定,
全家也非常願意配合學校的要求。
至於成績,我們一起努力吧!」
孩子第一天上學
就重拾笑容、變得開朗
「孩子上學第一天回來時,
讓我們看到她不見很久的笑容,
整個臉都是笑開的,
說話聲音也變得開朗。」
信上又說:「她自己很不敢相信,
才轉學第一天,
導師已經在學校等她並主動去找孩子,
主任和其他老師也都去關心她。
孩子說:『怎麼都是老師來找學生?』」
學校老師的用心
都會反映在 孩子學習上
為孩子打造舞台,
讓學生成為主角我要由衷感謝所有的夥伴,
因為我並沒有任教這個孩子,
除了特殊個案,
我一向不會為了任何轉學生
對夥伴特別交代什麼。
然而,學校夥伴讓孩子與父母
感受到一個校園應有的溫暖友善,
這不是評鑑可以看見的指標得分,
卻遠遠真實超過於評鑑的分數。
這樣的溫暖,孩子感受得到,
也會直接反映在學習上。
「前兩天,她數學第一次考六十分,
她很開心,馬上追著老師問她不會的題目。
回家跟阿公、阿嬤說,
她要努力考九十分!」
阿公說:「孩子就是受到鼓勵,
對自己開始有信心,
才敢給自己訂這麼高的目標啊!」
學校教育 應該回歸學生
讓孩子脫離「課堂客人」模式
夥伴們透過行之有年的合作學習,
與強調以學生為中心、
從基礎能力出發的教學模式,
讓孩子脫離「課堂客人」模式。
他們其實不見得願意稱自己的課堂為翻轉教室,
或許也不需要,
卻踏實的讓教學回到原本應該要有的樣子—
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
教學模式可以非常多元,
卻不脫離基本能力,
這或許就是我們學校特別的原因—
因「正常」而「特別」。
讓孩子看到 發展的舞台
就願意「搬梯子」自己爬上去!
「現在,看到孩子每天第一個早起,
早早準備好的期待上學;
回家時,也自動自發的準備功課,
找家人驗收,要求自己的作息。」
當孩子可以在教室看見舞台,
她就願意自己搬梯子;
當孩子在校園看見成功機會,
她就願意自己努力拾梯而上舞台。
搬梯子當然會辛苦,
愈大愈高的梯子會愈辛苦,
但如果孩子感受過上到舞台的喜悅與滿足,
那麼她就願意探索更大更高的舞台,
再辛苦也就不辛苦。
每個孩子的舞台不一定都是國英自數社,
但那把梯子對每個孩子應該都一樣,
它叫做:聽說讀寫算。
我們應讓孩子明白
還有比成績 更重要的事!
「她不是壞孩子,卻受到粗糙的對待;
我們用盡心力,卻逃不出
台灣以成績定調孩子價值的環境和老師。」
媽媽回憶。
孩子過去一年所待的學校、
所遇見的老師與所受的對待,
我相信或許只是個案;
家長的感受,或許某種程度
也因為加上想像而放大,
但我們的確應該努力讓我們的孩子明白:
還有比考出好成績
更重要或一樣重要的事。
這位媽媽和孩子說:轉學,
是要他學習成為「真實的人」!
媽媽在信件中,最後是這樣做結尾的:
「我告訴她,讓她到爽文求學,
重點不是為了要提高成績,
而是去學怎麼樣成為一個真實的人
更期望她能夠扭轉這幾年強壓在她身上的,
以成績、比較、惡性競爭等價值觀,
希望她學會怎麼面對困難、處理事情,
成為一個有溫度、有同理心、而且真實的人。」
教育,以拉丁文的原意來說,
是「引導人成人」。
謝謝這位媽媽的醍醐灌頂,
我判斷她一定沒有學過教育學,
也一定沒有修過拉丁文,
她卻精準的教育了我—這,才是教育。
本文摘自《我有一個夢》
作者:王政忠 / 出版社:天下文化
本文由 天下文化 授權轉載, 原文 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侵權!( 責任編輯 / Alodia )
( 首圖來源 / 王政忠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