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聊邊看,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現代的社會,
已經不適用過去科舉時代,
成績不能決定一個人的一生榮辱,
會做事、能在自己的興趣中發光發熱,
比好成績重要太多了!
身為家長的你,
還要這麼在意孩子的成績單嗎?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朋友從小就是第一名
進醫學院,卻怎樣都考不贏別人
一位朋友向我辭行,要回美國去了。
我很驚訝,
因為他才在學校附近買了房子。
他苦笑說:「沒辦法,
不想讓孩子重蹈我的覆轍。」
原來他從小到大讀書一帆風順,
不曾考過第一名以外的名次,
進入醫學院後,
發現全班都是各地的第一名,
他雖全力衝刺,仍然考不過別人。
從不曾嘗過失敗滋味的他,
不能理解「人上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
幾次考不好,自信心喪失後,
精神就崩潰了,後來轉念化學。
出國後,雖然順利的成家立業,
卻一直快樂不起來。
兒子參加棒球隊
他發現兒子 不能接受「失敗」
他兒子念小學時,
鄰居們組織了一個棒球隊,
在附近的公園練習,
爸爸們義務做教練,
他礙於情面,不得不參加。
在練球過程中,
他發現他的獨生子一開始不能接受失敗,
一輸球就會哭、發脾氣,
不肯再去練球。
但是鄰居孩子會一直來叫,
勉強去了幾次以後,
孩子開始了解比賽一定有輸贏,
慢慢接受「這就是人生」的事實。
孩子們 在球賽中學習
如何 不指責他人
有時候打完球,
漏接球的孩子會被隊友指責,
這時教練就會說:
「你能保證你自己永遠不漏接嗎?
你今天指責他,
下次可能就換他指責你了。」
教練教他們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的道理,
事情一過去就放下,
才不會影響打球的心情。
孩子從經驗中學會不去責怪別人,
勝不驕、敗不餒的運動員精神。
同時,球賽是團隊賽,
必須每個球員都盡力作出他最好的表現,
同心協力,團隊才會贏。
朋友體會到打球的重要
後悔把時間 都拿去「讀書」
這種團隊精神
正是二十一世紀職場所必須要有的態度。
朋友開始熱中送孩子去打球,
也後悔自己小時候所有時間都花在考第一名上,
沒有去外面跟同學玩,
使他失去成長中重要的歡樂與生活中的學習。
回台後,他想組球隊
卻沒人願意放下「功課」來練球
回台後,他積極想組織球隊,
卻發現國二的學生根本沒有時間運動,
更不要說找出大家共同的時間去練球。
家長和老師也都看不到運動
對孩子身心發展的重要性,
雖然他一直強調運動使大腦分泌多巴胺,
這個正向的神經傳導物質,
可以減少國中生的憂鬱症;
打球可以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朋友是人生旅途的助力,
好朋友更可以紓發課業所造成的壓力,
增加孩子的抗壓力。
但是一切都敵不過升學的現實,
他即使要出錢出力,
也找不到願意來練球的孩子。
兒子的運動員精神
在台灣 卻被說「吊兒郎當」
他孩子「只要盡了力,不在乎輸贏(成績)」
的運動員精神,
在台灣變成異類,被評為「吊兒郎當」。
他不願孩子學到踩著別人的頭往上爬、
自私自利的人生態度,
又無力改變現狀,只好辭職回去美國。
他告訴我,醫學院沒念成的陰影
到現在都沒有走出來,
始終覺得人生少了一塊。
他要他的孩子早早從運動中
練習如何接受失敗而不氣餒,
建立他正確的人生觀。
我聽了很感嘆,
人生最不重要的就是功課,
出了社會後,誰管你是第幾名?
我們卻為了功課,
失去了培養孩子接受挫折、
團隊精神、人際關係的機會。
不曾嘗過 失敗滋味的孩子,
他的人生 會是怎樣?
但丁(Dante,1265-1321)說:
「道德可以彌補智慧的缺點,
智慧永遠沒有辦法填補道德的空白。」
我們一再為課業而犧牲孩子人格成長的機會,
沒有想過一個不曾嘗過失敗滋味
(或是,更符合台灣現況一點的說,
一個不曾嘗過成功滋味)的孩子,
他的人生會是怎樣的呢?
我們應該及早讓孩子知道世事有贏有輸,
勝敗是兵家常事,不足掛齒,
更不值為此而否定自己,賠上一生。
看更多好文,拉近你與孩子間的距離:
- 請告訴你的孩子:輸了成績,不代表輸了人生!不怕「輸」,才有機會「贏」!
- 孩子出現這 4 種表現,長大 EQ 低!育兒專家:超過 6 歲想改 難啊!
- 小學開始做到這 12 點,讓德國的孩子不一樣!反觀台灣教育,令人感慨萬千...
- 你的善良,必須要經得起人心的複雜!從小就告訴孩子:這 4種情況 太善良 會毀了自己
- 千萬別等到新聞上的受害者,寫著你女兒的名字,才後悔沒教會她這 7 件事...
本文摘自 歡樂學習,理所當然
作者: 洪蘭 / 出版社:天下文化
未經授權,請勿侵權! (責任編輯 / Alodia)
( 首圖來源 / 洪蘭F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