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美國人常覺得「亞洲人」無趣、害羞或者無禮?

《換日線》

《換日線》

  • 2017-04-10 14:01
  • 更新:2018-07-17 09:18

為什麼美國人常覺得「亞洲人」無趣、害羞或者無禮?

(圖/shutterstock)

 

作者:Elsa Ho,本文授權自 換日線

 

在美國久住的人,

一定多少曾經有過、

或聽過朋友這樣的抱怨:

「真的很難跟美國人深交」、

「這不是語言問題,

而是文化和興趣問題」

 

在公司吃午飯的時候,

通常也是來自同國家的人,

自成一群地去用餐。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美國人 vs. 亞洲人

兩個族群的思想碰撞

的確,當兩者的成長背景與在意的事不同,

甚至是在這個國家遇到的挑戰也不同

(例如當地人通常不需要面臨簽證問題等),

要熱切地聊起來並能保持聯絡,並沒有那麼容易。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為什麼多數美國人似乎對於多了解亞洲人

(本文主要指中國人與台灣人)

或是打入我們的生活圈也常缺乏動機呢?

 

根據個人觀察與經驗,

除了已有既定生活圈、

沒有誘因等基本原因外,

在他們不是那麼了解某個亞洲人的情況下,

常因為一些小細節

而覺得這個人害羞、無聊或者無禮,

進而打消了他們與之接觸的念頭。

但這些,其實是我們

可以「入境隨俗」,嘗試改變的。

 

在工作場合中,我們與同事互動的方式,

常和美國人有幾個主要的不同:

 

1. 在工作場合中只聊工作相關的事,

少談無關緊要的私事

記得有一次在公司的 happy hour 中,

我問了一個不是很熟的美國同事他最近工作如何,

他回我:「妳開玩笑吧?!妳確定現在要聊工作?」

每天早上如果注意聽美國同事間的閒聊,

會發現他們對於分享家庭、

生活中的瑣事感到非常自在-小孩病了、

家中屋頂壞了等都是常見的閒聊話題,

在工作相關的社交場合也是如此。

 

然而,根據我個人觀察,包括我自己在內,

許多亞洲人傾向認為

在工作場合談論個人話題是「不專業」的。

常會有:

「如果我太常提到我女兒,

老闆跟同事會不會認為

我放不夠多心思在工作上?」等擔憂。

另一方面,

也有不少人認為談論工作相關的細節與看法,

有助於創造「勤奮」、「有想法」等的印象。

但對許多美國人來說,

「這個人很無趣,只知道工作」

的印象卻因而慢慢形成。

 

2. 不需要隨時都政治正確

美國,特別是我所處的西岸,

相當重視發言時的「政治正確性」,

尤其是在工作上,

或跟不是那麼熟的人溝通時尤然。

所謂「政治正確」,

指的是用字遣詞避免

冒犯或歧視社會上的弱勢群體,

如少數族裔、女性、不同性向、

宗教信仰或殘疾人士等。

 

 

曾經亞洲工作過的人,一定多少有這個經驗:

一群同事下班後去喝酒,酒酣耳熱之際

開始講些無傷大雅的黃色話題,或相互揶揄。

我們知道這不是惡意中傷,

而是拉近關係、促進感情的催化劑。

 

例如我過去在亞洲工作,

幾次在下班後的社交場合中,

我的已婚亞洲老闆喝醉後,

會對我及其他女同事說:

「不要結婚!妳們應該要嫁給我!

我愛妳們!」我和同事頂多一笑置之。

我們知道他只是醉了,

看到平常嚴肅的人變成這樣也挺有趣的。

然而,我們也半開玩笑回他說,

如果這發生在美國,

不只不好笑,他一定被告。

 

有少數的「白目人」,

真的會拿對弱勢群體的偏見來企圖搞笑,

或將自己對政治、宗教的高論

拿來對不熟的同事「宣導」,

結果適得其反。大部分人當然都知道,

在美國不能這樣隨意發言玩鬧。

但要怎樣才能炒熱派對氣氛?

要怎樣才能拉近關係?

這是很多人還沒習慣或不知道的。

 

 

因此不少亞洲人

因為怕冒犯別人而讓自己盡量拘謹,

於是在熱鬧的場合中總是

顯得較為「安靜」、「害羞」,

這也同樣加深了刻板印象。

記得某次跟同事下班後聚餐,

美國同事們很熱切地聊著

種族多元與平等相關的話題。

通常這時候亞洲同事都會特別安靜,

因為作為多少被種族歧視過的外國人,

很難在這種情況下

以不會讓自己難堪的方式發言。

 

我觀察到我的中國同事

開始低頭玩手機,

時間久到顯得有點沒禮貌。

最後,她像是終於想到其他話題般地抬起頭,

開始稱讚旁邊美國同事的睫毛很漂亮。

恰巧那位美國同事最近開始植睫毛,

因此很開心地分享了她的體驗,

話題也因此而順暢地轉向。

 

事實上,

與工作上不那麼熟的同事下班聯絡感情,

從尋找對方值得稱讚的細節開啟話題,

通常都有不錯的效果。

同時如果要開玩笑,

謹記「自嘲」而非「嘲笑他人」

才是幽默的展現,

融入同事間的話題與歡樂氣氛,

其實並沒有那麼難。

 

3. 盡量有效率,

不要耽誤別人時間

如果你在美國的咖啡店觀察,

會發現美國人在點單時,

通常會跟收銀員閒聊一兩句,

而亞洲人通常點了後

就快速低頭走到一旁去等咖啡。

 

 

對我們來說,

這不是不友善或無禮,

只是我們希望不要耽誤

對方後面在排隊的人太多時間。

這種「不要耽誤別人時間」的

體貼心態衍生出的行為,

在美國人看來卻可能是有些沒禮貌的。

 

以工作場合為例,

當我們向同事要個資料,

為了有效率以及不花對方太多時間,

經常會走到他的座位便說:

「嘿!可不可以給我這個資料。」

而不是像美國人先問「你好嗎?」

(通常也不是真的在問對方好不好)

並閒聊幾句後,才切入正題。

 

有次我和一個專案經理

一起去向設計師問個東西,

當時因為很忙,忘了先寒暄一番,

就直接向設計師說聲嗨便問了。

我的專案經理立刻大喊:

「嘿,等等!能不能不要這麼直接切入正題」。

「但我就是要來問他這個的啊!」我說。

他說:「我知道,但能不能

就先花個五秒鐘暖場一下......」

當下我想他一定覺得我超沒禮貌。

 

 

出國在外,改變既有習慣
有助於融入當地

不同文化與成長背景帶來不同的行為,

進而型塑外人對某個群體的印象,

然後漸漸地轉變為刻板印象。

這讓在異國的工作者,

多少都面臨一定程度的困難。

 

當然,我們也可以選擇

只和習慣相近的群體交流往來,

只是在美國這種重視溝通的國家,

至少就我的經驗所及,

放眼望去能向上爬的,

通常不一定是能力最好、最努力的人,

但一定是具有個人魅力、

能言善道擅於溝通的人。

 

在海外奮鬥沒有主場優勢的我們,

若能稍微轉換一下既定的習慣與行為,

多觀察他人是如何互動,

對於與當地人建立更好的關係,

勢必有所幫助。

 

 

《關聯閱讀》

「下次一起吃飯吧!」=「我不討厭你,有機會再見面?」──搞不懂的日本「社交辞令」

國情不同,美德不同──謙虛忍讓委婉,在美國職場完全行不通

開口的勇氣──「對不起,我的英文不好」

在印度,我被問「你有幾個女朋友呢?」──問題背後的社會框架

 

本文由 換日線 授權轉載 原文 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Sally

 

 

《換日線》

《換日線》

《換日線》集結了來自全球各地 超過 40 個城市的 90 名新世代作者(持續增加中), 沒有長篇大論、沒有高深學問,他們就是你我身在異鄉的朋友, 無私而自然地分享他們的故事、他們的見聞、他們的觀點, 與他們從台灣出發,在地球不同角落留下的足跡。 換日線 Crossing 臉書官方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Crossing.cw?fref=t

《換日線》集結了來自全球各地 超過 40 個城市的 90 名新世代作者(持續增加中), 沒有長篇大論、沒有高深學問,他們就是你我身在異鄉的朋友, 無私而自然地分享他們的故事、他們的見聞、他們的觀點, 與他們從台灣出發,在地球不同角落留下的足跡。 換日線 Crossing 臉書官方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Crossing.cw?fre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