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冬至才剛過不久,
3 個從小結識的好姊妹張緒芬、張緒芳、饒怡怡,
一旁有先生陪著,
正聚在一起討論農曆春節怎麼過。
「怡怡啊,妳兒子從美國回來
陪你們夫妻倆過年,我也要見見他。」
「他除夕前2天的班機回來,打算住在這裡的懇親房,
不過我們接著會去基隆、台中,初二也許遇得到喔。」
「懇親房妳訂了沒?要快點打電話跟服務員預約喔!」
這樣你一言我一語,
這 3 對住在至善老人安養護中心的夫妻格外親近,
感情融洽得像一家人。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養老院不是只給不健康的人住
你不想讓人照顧,
才更應該早點進來住!
安養中心就是一般人認知的養老機構,
「哎呀!為什麼要住養老院呢?
你們夫妻看起來很健康,走路也很穩啊!」
就連萍水相逢的計程車司機都曾經這麼問過張緒芬。
「養老院不是只給不健康的人住,
也不是得讓人照顧才要住進來耶,
你不想讓人照顧,才更應該早點進來住,
這裡空氣好、環境好,服務人員都親切,
每天有各式各樣的課程,不會寂寞無聊。」
張緒芬總是這麼解答旁人的疑惑。
張緒芬所言不假,
若居住環境好,心情常保愉悅,時常運動,
與朋友多有互動,身體自然會健康。
比起整天無所事事守著房子,
苦等兒女下班、期待孫子放學,
住安養機構的確會較有意思,
從張緒芬的一番話聽來,
住安養機構也是一種養生之道。
從高雄搬到陽明山養老
女兒謹慎 怕傷了父母的根
在住進至善安養護中心之前,
張緒芬和先生李同義在高雄住了 50 幾年,
老家是 5 樓公寓,沒有電梯,進出爬樓梯就當是做運動,
可是隨著年紀增長,上下樓梯漸漸變得吃力,
這讓他們遠在美國的兒子和在台北打拼的女兒很憂心。
「當初要接爸媽上來台北時, 我考慮了很多。」
女兒李雪雯表示,
一來擔心台北氣候潮溼,
對老年人身心健康會有影響,
二來生活環境有所轉變,
老年人其實需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適應。
「草率地把老年人的『根』拔起來,
是很容易生病的。」
孝順的李雪雯諮詢過很多專家和醫生,
起先沒打算接父母上台北,
而是嘗試在老家附近租屋,先解決爬樓梯的問題,
「後來會住進陽明山上這家安養中心,
是因為我爸媽曾經去那裡拜訪過老朋友,
很中意那裡的環境和設備,
最後我考量他們的個性可以融入機構的團體生活,
加上我能就近照顧,台北的醫療資源也豐富,
基於這些原因才接他們上來。」李雪雯說。
這地方是我理想的家,
換了床還會睡不著。
一轉眼, 張緒芬和李同義已經入住 2 年,
「這地方是我理想的家,
現在偶爾回高雄看老朋友,換了床還會睡不著。」
張緒芬笑說,
2 年前剛搬進來的第一個晚上,
她就跟先生李同義說:
「哎啊,我們今天住進了陽明山的別墅!」
那一晚夫妻倆很快就入睡。
有一天,
張緒芬的妹妹張緒芳來安養中心拜訪姊姊,
一看也很欣羨姊姊的退休生活,
靈機一動,心想:
「我年紀也符合入住資格啊!為什麼不來住?」
於是她立刻登記入住,
但偏偏先生焦鴻勛不想跟著住進機構裡養老。
「他不來沒關係,我自己來!
反正姊姊和姊夫都在這。」
張緒芳豪邁地說。
老公不來 老婆自己住
邀老同學夫妻續情誼
「我姊姊和姊夫是走到哪都手牽手,
你陪我,我陪你,
我跟我先生則是放羊吃草,各管各的。」
張緒芳透露夫妻「各管各的」的理由,
「我常跟先生講,夫妻誰先走一步很難說,
所以兩個人必須是獨立的個體,
要能各管各的,也要能一起做事。」
即使沒有先生陪同,
張緒芳照樣開心地決定
自己的退休生活就是要在安養中心過,
平常就住在陽明山上,
偶爾開車回南京東路的家,看一看先生焦鴻勛。
而張緒芳一住進安養中心,
就趕緊打電話通知同學饒怡怡。
饒怡怡和先生一直在找安養中心,
只是兒女們都反對他們入住養老機構。
坐在一旁的饒怡怡接著說:
「緒芳是完全沒有準備動作,
我們夫妻倆可是準備了好久,
6 年前就想住進來了。
我們在彰化住了超過 30 年,
從我先生從教職工作退休後,
為了找滿意的安養中心,
我們幾乎是從中部一路找到北部。」
住進機構養老的計畫遲遲無法實現,
卻因同學張緒芳的入住而有了轉機,
饒怡怡跟女兒說:
「那個張阿姨活蹦亂跳的,
她都去住了,妳怎麼還反對?」
這才過了女兒、女婿那一關,
至於兒子那一關,
也在兒子親自從美國回台灣勘察過環境後,
終於點頭答應。
男人退休就不用再工作
女人反倒因此沒法退休
姊妹、好友、夫妻,
就這樣陸續住在一起,
原先不打算跟進的焦鴻勛,
幾個月前也正式入住成為「新兵」,
焦鴻勛笑說:
「我太太辛苦了一輩子,
住在這裡,她可以解放家庭主婦最大的難題,
就是不用再進廚房了,
但是對我來說,要進安養中心是人生另一個階段,
原本想投機一下,她來住,我偶爾來看看就好。」
話一說完,張緒芳立刻接話:
「哎啊,我老實說吧!
我來這裡住,他起先很高興,
終於沒人管他了,想吃什麼,要煮、要買都行,
但是幾個月下來,他就熬不住了,
終於知道買菜、煮飯、清理廚房有多麻煩,
只好也搬進來。」
張緒芳大方承認,住安養中心是為了逃避煮飯,
沒想到,這居然也是另外 2 家太太的困擾,
住進安養機構後,
終於可以不用煮飯、洗碗,也不需要清理廚餘,
樂得在餐廳裡想吃什麼就夾什麼。
「他們男人從職場退休後就不用再工作了,
可是我們女人在家永遠有事情得做,
直到搬到這裡住,
我們 3 個女人才真正擁有退休生活。」
姊姊張緒芬這段話一針見血。
養老不靠兒女
才是最美好的人生
有別於傳統的養兒防老觀念,
受訪的這 3 對夫妻都有著相同的想法:
老了不靠兒女,也不給兒女添麻煩,
規畫好自己的退休生活,兒女才能安心。
「養兒育女時, 從小就教他們要獨立,
只要孩子有天分讀書,做父母就盡力栽培,
最多只管到他們結婚成家,
再來就是要為我們自己的養老做準備,
不會有什麼財產留給他們,
但是我們也不會給他們帶來很多的負擔。」饒怡怡說。
饒怡怡的先生黃世胄也抱著同樣的觀念。
年輕時努力工作,栽培一兒一女出國念書,
女兒學成回到台灣發展,兒子則在國外落地生根,
「你只有一個兒子,送他出國幹什麼?」
朋友質疑他怎麼不把兒子留在身邊,
他不以為意,鼓勵兒子出去闖,
也高興兒子走出自己的路。
住進安養中心,
是我們退休生活最好的開始!
「他們這 3 個姊妹淘,相識接近 70 年,
我跟其他兩位也認識 50、60 年。」
黃世胄邊說邊指著焦鴻勛和李同義,
「大家年紀這麼大了,還能聚在一起,
住在一個屋簷下,吃飯在同張桌子上,
這樣的人生,兄弟手足都做不到,
我非常珍惜這個階段。」
眾人用力點頭認同,爭相附議,
說這一刻是人生最美好的階段。
受訪的這 3 對夫妻,都育有孝順的兒女,
在入住安養中心之前,有人從沒想過會搬離老家,
有人一度逃避養老問題,有人規畫好卻遭兒女反對,
但是,現在他們都異口同聲說:
「住進安養中心,是我們退休生活最好的開始!」
養兒並非防老,
為未來做出規劃 才是最完美的!
本文由 Money錢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退休生活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