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你有想過
自己需要多少保單嗎?
大多數人可能沒有真正去想過自己需要什麼保單?
多數的情況應該都是業務員告訴客戶說他需要買的額度是多少,
客戶衡量他自己的預算後就購買了,
或甚至是因為人情關係買的保單。
但自身權益要自己保障,
保險員也不一定全懂自己賣的保單。
本文將介紹 1 個估算保單的方法,
希望能幫助到大家買到更合適的保單!
讓我們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保費估算常見 2 錯誤方法
比較常看到的說法是保費應該是收入的 1/10,
但這樣的說法太過籠統,
因同樣的保費,
但是買到的保障額度可能天差地遠。
另外一種算法是用自己還可以工作的年期與收入來計算,
例如預計還有 20 年工作生涯、每月薪水 6 萬,
他所需要買的額度是:6 萬 x 12 個月 x 20 年 = 1,440 萬,
這種算法又太過於簡化,它並沒有去考慮家庭負擔等因素。
正確估保費的第 1 步驟
算出你的保單預算
以一人所需要的準備( A ),去減去他已經有的準備( B ),
所得到的值( C )是他所需要購買的壽險保障額度。
假設這個人發生風險的當下,
壽險的給付額度可以幫他清償掉家庭的負債、貸款等,
另外提供一筆金額讓他的家人有緩衝時間做應變
(例如配偶需要重新學習工作技能,以便回到職場工作等等調整),
完成心願(讓子女完成學業、有能力獨立自主等)。
這裡面的 A 與 B 就包括了(見圖表):
值得注意的是,
在既有的準備( B )為什麼不算意外險?
因為意外險是要因為意外事故身故才給付,
如果是生病身故是不會給付的,
因此我們計算時一般是以壽險的保額為主,
並未算入意外險的保額。
A 跟 B 都知道了,這時候 ( C ) 也就是所需要購買的壽險保障額度,
算法是 C = A-B 。
C 知道了,那如何套入你的財務規劃當中呢?
例如說C = 1,000 萬,
你需要的保障額度是 1,000 萬。
正確估保費的第 2 步驟
挑選預算內的保險類型
本文以壽險為例,
這時候壽險你可以有 2 種選擇:
終身壽險或是定期壽險,
終身壽險的定義是它是終身的,
保障一直到被保險人身故為止。
那如果是定期保險的話,它只保障一定的期限,
過了期限就完全沒有保障了,例如買了 20 年期的定期壽險,
在第 21 年身故,是完全領不到保險給付的,
因為保險的保障已經結束了。
相對終身壽險,定期險較低
你一定會說:那定期險不好啊,沒有保障,
二者的差別是定期險的保費相當低,
舉例以 30 歲男性保額 100 萬計算,
繳費 20 年的終身壽險要年繳 29,300,
但是保障 30 年的定期壽險只要繳 6,210 一年,
這代表的意義是:
1. 同樣的保費,你購買定期險,
可以買到比終身壽險多將近5倍的保障。
2. 如果預算有限,定期險可以用低廉的成本,
買到跟終身壽險一樣保障額度。
很可惜的是,定期壽險在台灣普遍接受程度不高,
一方面是業務員較不願意主動推薦客戶購買,
再者是消費者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終身型的會比較好。
正確估保費的第 3 步驟
思考你挑選的保險特性和時間影響
A. 考慮通膨因素
例如,終身壽險保障額度一般是固定的,
如果從通膨的角度看的話,
這樣的固定額度是隨著時間過去,
一直在降低它的真正價值的,
以 3% 通膨來算,100 萬的保額 30 年後的價值,
會相當於現在的 41 萬,
所以你認為它是終身保障有那麼必要嗎?
B. 考慮人生不同階段的影響
在第 1 步驟所考慮的因素會隨人生階段而有變化,
例如:給家人的保障、子女教育基金、房屋貸款等等,
這些一般在 20、30 年後,當你 60 歲左右時,
那時子女都已長大成年、
可以獨立了、房貸也已經繳完了,
事實上這些因素已經不再存在了,
那你還需要這麼多保障額度嗎?
各位投資朋友
這個估算保單的方式是否有幫助呢?
CMoney推出免費APP
> 【保險對夠好】
只幫你找對保險!
我們不是保險業務員、也和任何保險公司無關。
我們從保戶的立場成立保險資訊媒合平台,
希望幫助消費者保險買對不買貴,
也讓專業的業務員有機會服務更多消費者!
立刻掃描 QR code!
追蹤FB粉絲團
即時學習更多保險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