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終 3 方案 住哪裡決定老後品質

Money錢

Money錢

  • 2017-03-24 11:52
  • 更新:2018-07-26 14:33

老有所終 3 方案 住哪裡決定老後品質

(圖/shutterstock)

 

銀髮族「居住」成問題

銀髮社會漸漸成形,人人都希望老有所終,

「住」是一大問題。

雖然台灣的自有住宅率高達 7 成,

但數字的背後潛藏著一些社會問題,

例如老人獨居、租屋不易等。

要如何解決這個嚴重問題?

 

讓我們繼續往下看...

 

(贊助商連結...)

 

 

兒孫同住成本高

為品質和尊嚴選擇住所

有些老人會選擇跟兒女同住,享受天倫之樂,

若能融洽相處是一段佳話,

但要是長期累積出壓力或摩擦,就變得很傷感情。

但誰都不想老了以後像個「人球」,

四處看人臉色,漂流無所終,

建議不妨檢視自身條件,

包括名下是否有房、兒女孝不孝順或有無能力、

自己存下多少退休金,

依據情況提早斟酌適合自己的終老方案,

讓老後生活有品質又有尊嚴。

 

行「孝」之餘,

千萬別忘要「順」著長輩!

雙連安養中心執行長蔡芳文提醒,

假使你是孝順的兒女,

想為家中長輩規畫理想的老後生活,

也要先顧慮長輩自身的想法。

她認為:「兒女不要單方面為長輩安排,

你規定他一定要住哪裡,他會怎麼住都不舒服。」

他自己的經驗是,幫母親登記入住安養中心,

前後足足花了 5 年半才讓母親開心入住,

一方面是在排隊等房間,

一方面則是不想給母親壓力,

他將居住的選擇權留給母親。

以下就歸納出 3 種老有所終方案供參考。

 

 

方案1 自宅在地老化

改建後下一代也能住

傳統觀念裡,長輩多半還是期望於自宅養老,

跟兒孫住在一起更安心。

目前政府的長照政策裡,

「在地老化」是積極推動的方向之一,

期許能以社區為基礎,

配合日間照護中心、托老中心和關懷據點的串連,

盡可能讓長者留在熟悉的社區裡生活及老化。

由於長者的健康狀況會隨年齡增加而出現變化,

從健康自理、退化成需要照護,

甚至步入養護階段,過去面對這樣的轉變,

兒女又不能全天候陪在身邊時,

長者經常得遷移居住環境,

例如從自家搬進提供照護服務的機構。

未來隨著長照配套推動,

「在地老化」是趨勢之一,於外有政府施力,

於內當然也要家人支持,

尤其不能讓住家潛藏危險因子,進而影響長者健康。

 

全齡通用設計是主流

避免居住者受傷

台灣松下營造設計部經理小林昭彥表示,

適合高齡者的居住空間,

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1 ) 地面要平坦、沒有段差

( 2 ) 室內走道和房門寬度要超過 80 公分,

以方便輪椅通過

( 3 ) 安裝扶手,同時也要注意美觀

( 4 ) 軟建材優於硬建材,避免長輩跌倒受傷

( 5 ) 浴室磁磚最好換成止滑磁磚

( 6 ) 以無障礙可摺疊式座椅協助長者沐浴

 

 

住在房子裡的不只有高齡者,

可能還有其他大人和小孩,

因此整體設計須以不讓老人、小孩受傷為優先

再配合所有人的生活習慣。

站在社會經濟學的角度,

房子是社會資產,

改建後下一代能繼續使用,

很適合有房、有兒孫的家庭。

 

方案2 老人機構 依健康、

喜好及經濟安居

現代人越來越重視退休規畫,

想頤養天年不再牽就兒女,

只要健康狀況良好、經濟財力許可,

就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養生住宅安居樂活。

如今,高齡者能否自理生活、身體是否健康,

成為目前養老機構篩選入住者的首要原則;

其次則是年齡及資格條件。

至於入住費用,因各家提供的服務有異,

價格有高有低,端看入住者的需求和經濟財力來選擇。

健康高齡者可以選擇的養老去處,

包括養生村、銀髮住宅、安養中心及老人公寓等。

除此之外,全台各地也有不少自費安養中心,

這些安養中心多屬於併設型機構,

也就是同時提供安養、養護,

甚至有些機構的服務範圍還包含失智症照護,

可以提供多層次的老人照護。

 

 

失能高齡者有賴養護

居住型態不得不改變

一旦健康狀況不佳,需要專人照料生活起居時,

就屬於養護階段。

假使家人無法在一旁細心照料,

那麼入住養護機構是不得不的選項之一,

不過,居住型態會與安養明顯不同,

因為安養通常是提供「房間」供長者入住,

而養護機構則多半是提供「床位」

也就是說,健康時是長者(或與配偶)住一間,

萬一長期臥床,就必須和他人共住一間。

有些長者入住併設型機構,在健康時是住在安養區,

當健康狀況不佳時,卻不願意轉往養護區,

這時長者的心態就必須調整,

也有案例是由家人接回家中養護,

或是入住提供單人房養護的機構,

但在看護人力及費用上,就要有多花錢的準備,

要提醒的是,這時照顧者也要多費心留意,

環境和照護方式的改變是否會加速長者身體機能的退化。

 

方案3 分享經濟正流行

相揪共居養老也可行

近幾年 “分享經濟” 熱烈被討論,

在網路科技的支持下,人們可以透過簡便的方式,

分享許多無形或有形的服務及資源。

其實,退休養老也可以善用這種分享經濟,

早在 1970 年代的北歐國家,

就發展出「共生互助住宅」(Collective House)。

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教授曾思瑜解釋,

共生互助住宅的居住型態是,

各住戶除了擁有獨立的居住空間(含獨立廁所、浴室),

還具備生活起居室、廚房等共同使用的空間,

幾個家庭可以集合居住在一起,

共同飲食並分擔家務,在保有隱私之下,

能彼此尊重、相互扶持。

未來在都市地區有可能會發展成

接受非血緣關係的模式。

 

 

共居分擔成本與開銷

2、3 年前,知名作家、環保志工李偉文

就開始實踐「揪友打造退休宅」的夢想,

他們稱之為「蝸居計畫」,由 12 個家庭共同發起,

在台南市的巷弄裡買下一塊占地 80 多坪的土地,

規畫要蓋每層 3 戶、共計 12 戶的退休宅,

除了有完善的公共空間,

各戶室內空間 18∼20 坪,且戶戶不共牆。

李偉文估算過,包含土地成本在內,

每戶約只需要 400∼500 萬元就可以蓋起來,

一般上班族也有能力辦得到。

 

揪好友共居養老,

老年生活更豐富

接受本刊專訪的李同義、張緒芬夫妻,

他們的退休生活選擇從高雄搬到台北的安養中心,

而參與這段移居過程的女兒李雪雯,

也已經在思考自己退休後的居住型態,

李雪雯的盤算是,

好朋友一起分擔房租、生活大小開銷,

會比入住機構便宜些。

她認為:長者多半是住進機構才開始認識朋友,

但如果是揪好友共居,

就可以實現跟知己一起養老的理想。

 

了解養老新趨勢,

讓你的老年生活更精采!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先按個讚哦!

 加入Line好友,即時追蹤更多理財好文!

 

更多勵志人心的故事 ...

推薦這本《Money錢》2017 年 3 月號第 114 期 給你

 

本文由 Money錢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CMoney推出免費APP

> 【保險對夠好】

只幫你找對保險!

我們不是保險業務員、也和任何保險公司無關。

我們從保戶的立場成立保險資訊媒合平台,

希望幫助消費者保險買對不買貴,

也讓專業的業務員有機會服務更多消費者!

 

立刻掃描 QR code!

【IOS 系統】

 

【Android 系統】

 

蹤FB粉絲團

即時學習更多保險小技巧!

 

Money錢

Money錢

Money錢雜誌,是台灣理財‧投資‧股票‧基金‧退休‧保險規劃學習網。www.moneynet.com.tw/

Money錢雜誌,是台灣理財‧投資‧股票‧基金‧退休‧保險規劃學習網。www.moneyne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