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
保險要階段性調整
才能活到老、快樂到老
過去多數人規畫保險時,
都只考慮「他益」的部分,
但現在越活越老,
保險腦一定要加入「自益」的規畫。
為了顧及他益與自益兩者,
階段性調整有其必要。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聰明保險 保障自己的晚年
想像一下老後的生活:由於生養的子女少,
且子女有自己的家庭需要照料,
不論體力或能力上,都不容易對父母付出太多,
因此,老伴得互相照顧,倘若獨居,
就得自己照顧自己。這是現代人人生階段的必然,
中壯年時期有沈重的家庭責任要扛負,
到了老年則要想辦法照顧好自己。
這與過往的歷程有極大差異——
年輕時照顧家庭,年老時由子女撫養,
因為可以將老後的日子交給子女,
所以,大可只做好一件事:把子女拉拔長大。
50 歲降低「他益」比重
由於少子化加上壽命延長,
生命歷程驟變,「保險腦」當然也要與時俱進,
這樣才能活到老、快樂到老。
只是,「資源」還是有限,
我們的收入並沒有因為長壽而跟著增加,
且專家都說,每年繳交的保費最好不要
超過年收入的十分之一,
所以,保險扮演階段性任務,自然也要做階段性調整。
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助理教授彭金隆解釋,
50 歲時,孩子已經長大,需要照顧的人不需要再照顧,
保險「他益」的比重可以降低,
此時的重點在「自益」。
任何時刻都要趕快存
一般來說,50 歲是個分界點,
但「自益」的部分並不是從 50 歲才開始規畫,
而是從年輕時就要放在心上。彭金隆提醒,
「不見得是一開始買保險時,就做足自益的部分,
但一定要將資源預做安排,因為等到 50 歲經濟有餘裕,
也有急迫感想要做配置時,通常來不及了。」
「所以,站在減輕負擔的角度來看,任何時刻都要趕快存。」
磊山保經首席顧問李佳蓉強調,
越晚存,就有越「存不起」的喟嘆。
而以保險規畫來講, 40 歲是最後投保的黃金時期,
因為許多保險是以 20 年期做規畫,
40 歲起步,剛好可以在 60 歲退休的那一刻完成準備。
40 歲開始規畫「自益」
綜合專家的看法,保險階段性調整有幾大重點
40 歲前家庭責任重,為了顧好家人,
保險以「他益」為主,聰明的投保原則是,低保費高保障,
因此不論壽險或醫療險,建議以定期險為主。
重點 40 歲起一定要開始為老後做準備,
而由於健康活需要錢、臥床需要看護、生病需要醫療,
因此年金險、長看險、實支實付醫療險要做好規畫,
尤其是年金險,能多存就多存。
實支實付醫療險
是維持健康的必備保障
那萬一現在已經超過 40歲,該怎麼做呢?
實支實付醫療險是維持健康的必備保障,
其他的規畫就盡量朝「累積資產」的角度邁進,
因為不論健康活或需要仰賴別人照料,
又或者 80 歲後的可能醫療開銷,
終究都需要靠金錢解決。
兒孫自有兒孫福
放下操心 多多為自己打算
現在加入好友
讓畏懼業務員的你 聽懂話術、
徹底了解保險的各項細節~
本文由 Money錢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