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 努力工作,是為了幸福;現在 卻越努力,越不幸福…原來 關鍵是:「減法生活」!

CMoney精選

CMoney精選

  • 2017-02-07 14:27
  • 更新:2017-02-07 17:14

以前 努力工作,是為了幸福;現在 卻越努力,越不幸福…原來 關鍵是:「減法生活」!

(圖/shutterstock)

 

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

小時候,家裡添置了一台DVD,

我們能興奮好幾天。

可現在,買了最新的iPhone,

卻沒有太多幸福的喜悅了;

以前,和家人偶爾下次館子,

我們會覺得無比的滿足,

可現在,今天壽司、明天火鍋、

後天牛排變著花樣吃,

也沒能讓自己感到更幸福。

這是怎麼回事呢?

微信公眾號書單

為我們介紹了一本叫《少即是多》的書,

書裡回答了為什麼

我們越來越富足卻感覺不幸福。

我們一起來聽聽。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北歐的 物質生活不高

他們卻「很幸福」

作者發現全世界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

都來自北歐,

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可比美國、日本差遠了,

可他們為什麼還那麼幸福呢?

這是因為和物質相比,

北歐人民更加珍惜精神和體驗帶來的幸福感。

也就是說,從物質獲取幸福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我們正在從“加法時代”走向“減法時代”。

 

我們從追求「物質生活」

轉向注重「精神感受」了!

舉個例子:二三十年前,

我們的物質條件遠不如現在,

那個時候,大家想的是努力工作,多掙錢,

錢多了就可以給家裡多添置點像樣的東西了,

而且每添置一件,幸福感就會油然而生。

從獲取幸福的角度看,那是一個“加法時代”。

而今天呢,把iPhone4換成iPhone6,

或者把桌上型電腦換成MacBook,

都不會帶給我們很大的滿足感了。

反倒是下班後和好友的聚會、

間隔一兩年才有一次的長途旅行

會讓我們更有幸福的感覺。

所以,現在已經到了獲取幸福的“減法時代”。

也就是從追求物質轉向注重體驗和精神感受了。

只有學會對物品進行捨棄和精簡,

做足減法才會感到幸福。

 

"> )

 

現在,努力工作 和 幸福 之間

已經沒什麼關係了

作者做了個形象的比喻,

他說:幸福就像是自行車的兩個輪胎。

在“加法時代”,

我們把勞動當成一個輪子,

把物質收入當成另一個輪子,

付出勞動,換來收入,

才能讓這輛“幸福”自行車往前走。

可是在“減法時代”,

努力工作和幸福之間已經沒什麼關係了。

再努力工作,得到再高的收入,

也很難滿足精神層面的需求了,

我們總會覺得個人生活處於失衡狀態。

這是因為時代和幸福感已經變化了,

可我們卻還遵循著過去物質滿足的路徑,

所以我們現在才感覺不到幸福了。

 

日本「草食族」、中國「90後」

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我們來舉幾個幸福價值觀發生變化的例子。

比如:日本的“草食族”,

是近年來出現的一個群體,

他們不購物,不愛旅行,懶得社交,

而是更喜歡把錢和時間花在自己身上,

追求有品位和個性的生活。

再比如:中國的“90後”,

這群年輕人也一度被認為是獨立、自我、張揚的代表,

他們不再像“70後”“80後”那樣,

對房子、收入有那麼強烈的追求,

反而比前代人更熱衷於自由和個性發展。

他們也不再執著於“穩定”了,

幹得不爽了,只要兜裡還有幾百塊錢,

就敢炒老闆魷魚。

你看,這些群體觀念的產生

都是時代悄然發生變化的表現。

 

 

在「減法時代」

該怎樣追求幸福?

那麼,在減法時代,

我們該怎樣追求自由和幸福呢?

作者圍繞“少即是多”的觀念,

提出了一整套“自由生活意見”。

 

1. 改變金錢觀

首先,要改變我們對金錢的看法。

過去,我們覺得,幸不幸福取決於賺多少錢。

以至於已經有了用不完的錢,

卻還想賺得更多。

這是因為單純把“儲蓄多少錢”當目的,

那就永遠也不知足。

而實際上,人對金錢的滿足度

取決於自身的控制能力,

也就是只要自己覺得“足夠”就可以了。

 

 

2. 改變生活態度

其次,要改變我們的生活態度。怎麼做呢?

比如,要從“厲行節約”變成“主動選擇簡樸”

北歐國民幸福指數高,

是因為他們擁有選擇的權利,

他們是經過慎重的選擇之後,

自發地想過這樣簡單的生活。

而不是因為要厲行節約的理念才生活得那麼簡樸。

 

再比如,追求長久而且可持續的“小幸福”。

從物質中獲得的幸福感是短暫的。

比如:買手錶,加薪,發了年終獎等等,

這種快樂很快就沒了。

而長久的幸福是由精神層面的體驗和感受決定的。

比如:在工作方面有所成長,

有自由的時間,家人身體健康等等。

 

還有,要從“以他人為中心”變成“以自己為中心”

生活中,我們很容易隨波逐流。

別人買了房子,自己也想買。

別人買了新車,自己也想換一輛。

作者建議我們:

沒必要把比較的眼光局限在周圍人身上,

不要在意別人擁有什麼,

而要看到自己所擁有的東西的價值。

 

"> )

 

3. 改變對工作的看法

第三,要改變我們對工作的看法。

我們經常聽到“應該平衡工作和生活”的說法。

作者說,這個說法並不恰當,

因為這會讓人把焦點僅僅集中在“平衡”上,

從而忽略了興趣、金錢、健康等要素。

他主張,我們的工作和生活

都要以收穫“愉悅感”為目標。

 

而且,我們要學會做個“多重職業者”。

死守在一家公司,職業生涯會處處被動。

避險的策略就是多重職業。

就是說,你可以同時是老師、作家、投資顧問。

沒有了其中任何一項工作也沒有關係,

它們之間也沒有主次之分。

作者認為:未來的工作模式不再是雇傭關係,

而是個人和平臺的合作共贏關係。

多重職業者從工作中獲得的,

也不再是單純的報酬,

而是更多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成就感。

這樣會讓我們的職業生涯更加豐富多彩,

也會讓我們的眼光變得更長遠。

 

 

 

所以,想獲得幸福感,

就別再拼命地做加法了,

多關注自己精神層面的需求吧,

給生活做做減法,你才會幸福。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書單”(為什麼你越努力,卻越覺得不幸福?)

音訊稿:安迪

講述:韓力

 

 

CMoney精選

CMoney精選

CMoney 自出版社、各大報章雜誌精選好文 網路上的各家觀點,通通網羅呈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