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科學院工程師 古魯的思考方式:用「工程師」思維,解決任何難題!

CMoney精選

CMoney精選

  • 2017-01-24 14:10
  • 更新:2017-01-24 14:16

美國國家科學院工程師 古魯的思考方式:用「工程師」思維,解決任何難題!

(圖/shutterstock)

 

這條音訊給說一說

如何用工程師思維解決問題。

 

最近有本新書,

名叫《轉向:用工程師思維解決商業難題》,

作者古魯·馬達範是一名生物醫學工程師,

他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從事研究工作,

曾被世界經濟論壇評為傑出的青年科學家。

 

這本書提供了一個轉變思維的方法,

就是工程師思維。

 

 

工程師思維的核心:解構、打散、重構!

作者說,工程師思維的核心,

其實就是模組化的系統思維,

通過解構,把一個較大的系統,

打散成一個個模組,然後再進行重構,

把這些模組按照功能性重新組合。

這種思維的重點在於,

找出來哪些是必須理清、解決的事,

以及哪些可以忽略或者捨棄的事,

直到實現最終的目標。

 

 

具體來說,

工程師思維有三個特點。

首先是在沒有結構的情況下,

1.從初步的概念和構想中,

看到潛在的結構。

也就是說,不僅關注看得見的事物,

也包括看不見的事物。

工程師要考慮系統裡各個元素,

如何在邏輯、時間、順序和功能方面進行連接,

分析這些元素在什麼條件下起作用,

在什麼條件下不起作用。

 

舉個例子,航空公司做了個調查,

問乘客對新飛機有什麼期望,

結果顯示,使用者希望能早點兒到達目的地。

空氣動力學家可能會認為,

要解決的問題應該是如何讓飛機飛得更快,

但系統工程師的角度完全不一樣。

系統工程師會把整個旅程分成若干個組成部分,

飛行只是其中一個部分。

其他部分還包括去機場、找停車位、

定位航站樓、檢票、托運行李、等待安檢、

候機以及到達最終目的地,等等。

 

上面這些部分,

對整個系統的速度和效率都有影響,

所以需要解決的問題,

可能是怎麼加快安檢流程,

怎麼加快取行李的速度,等等。

 

其次,在工程實施的過程中,

你會遇到各種約束條件的限制,

比如時間不夠,資金和人手不足,等等。

 

 

所以工程師思維的第二個特點,

2.就是在有約束的情況下,

也能很好地完成目標。

甚至有時候,在沒有約束的情況下,

好的工程師也知道如何運用約束,

幫自己實現目標。

 

工程師思維的第三個屬性和取捨有關係,

3.也就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取捨的時候,正確的決定往往不好做。

書裡介紹了幾個常用的方法,

一個是優化,

也就是在很多方案裡面,

找到最好的方案。

 

另一個方法是標準化,

也就是說,使用的方法和零部件儘量是通用的,

這樣能讓解決方法更好管理,

也更容易實現。

 

 

還有一種方法,

就是製造一個原型,通過試驗和改進,

直到得到滿意的方案。

比如,斯德哥爾摩為了治理交通擁堵,

請IBM的工程師搜集了全市的資料,

然後通過分析,建立了一個系統模型,

最後IBM的工程師找到了解決方法,

就是在高峰擁堵的時候收堵車費。

斯德哥爾摩把這個方案進行了試用推廣,

市裡的交通擁堵指數下降了將近四分之一,

減少了數十萬的出行車輛。

這就是模型的好處。

 

總結一下,

工程師思維核心是模組化系統思維,

通過看到潛在的結構,

正確對待各種約束條件,

然後進行取捨。

希望這種思維方式對你有説明。

 

本文源自:《轉向:用工程師思維解決商業難題》

音訊稿:亞平寧

講述:傑克糖

CMoney精選

CMoney精選

CMoney 自出版社、各大報章雜誌精選好文 網路上的各家觀點,通通網羅呈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