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文章來源:Money錢
越早投資越好
時間會帶著本金往前跑
提早投資有什麼好處?
光講「複利威力」這 4 個字,
好像已經有點麻木,因為太老生常談了。
以下就提出例子與具體的數字佐證!
小玲與小芳大學時是要好的同學,
小玲從小習慣存錢,因此出了社會,
從領第 1 份薪水開始便定期定額買基金;
小芳則是習慣過「有品質」的生活,
不僅從頭到腳的行頭都有來頭,
還喜歡三不五時犒賞辛勤工作的自己。
匆匆 10 年過去了,兩個人的發展大不同...
讓我們繼續往下看...
早十年投資,獲利相差 1 倍
「本金」是財富累積的關鍵
小玲定期定額投資有成,已經累積一桶金。
因為進入婚姻,並且家庭成員增加,
不再繼續定期定額,不過她讓那一桶金繼續滾錢。
倒是小芳驚覺青春年華不再,
「金錢」才是最實在的朋友,
所以,急起直追加入投資者行列,
每個月同樣拿 3000 元定期定額買基金。
她心想,小玲定期定額 10 年,
只要她也堅持 10 年,
未來一定可以與小玲一樣有相同的投資結果。
很抱歉!小芳錯了,
即便她與小玲投入的總本金與報酬率都一樣,
但因為晚了 10 年開始,
無法與「起步早」的小玲累積相同的財富。
事實上,這個差距隨著時間的經過,
還會越拉越大,兩人 53 歲時,
小玲的這筆投資已經跳增為 272 萬元,
而小芳僅有約 122 萬元;
來到 63 歲,兩人的資產更相差近 330 萬元。
; font-family: Arial, 微軟正黑體, 細明體; font-size: 12px;" target="_blank">CMoney)
這是因為提早投資,
等於盡早累積出一筆投資資本,
之後,讓時間帶著這筆錢繼續向前奔跑,
在複利的加持下,可觀的投資收益就出來了。
其實推動財富快速累進的關鍵之一
就是「本金」大小。
而提早投資的目的,
為的便是盡早養大「本金」。
盡早讓本金變大
用錢賺錢才輕鬆
知名財經部落客怪老子蕭世斌解釋,
很多人認為資產要累積到千萬元,困難重重,
但那是從 0 開始算起。
如果已經有第 1 桶金 100 萬元,
以報酬率 12% 來計算,
大約每 6 年可以翻 1 倍,
24 年下來資產就可以躍增為 1600 萬元。
「你可以發現,剛開始就算翻倍,
財富的增加不過是 100 萬元或 200 萬元,
但之後同樣給你 6 年時間,
絕對金額卻是大躍進,
像 800 萬元變 1600 萬元,
一下就灌進 800 萬元。
換句話說,只要擁有一定資產,
靠著複利,累積財富將變得輕而易舉。」蕭世斌補充。
理財教母 - 林奇芬也強調,
本金變大後,用錢賺錢很輕鬆。
她舉例,100 萬元若 1 年 10% 報酬率,
是賺 10 萬元,但如果有 1 億元,
1 年同樣是 10% 報酬率,則是賺 1000 萬元。
「所以,讓本金變大,才是創造財富的關鍵。」
「而為了即早讓本金為你工作,
一定要好好把握 30 歲以前的黃金期。」
林奇芬提到,30歲以前
因為少了繳房貸、養小孩的沉重負擔,
收入一大半都可以拿來投資,
所以最有本錢加入理財的行列。
「在我看來,就算 1 個月收入僅 22K 的社會新鮮人,
也有能力拿出 1 萬元開始投資。」她斬釘截鐵的說。
蕭世斌也認同,年輕人如果住在家裡,
其實要擠錢出來投資並不難,
「如果你知道現在每月存下的 8000 元,
代表著 25 年後的 1000 萬元,
我看你會不會拼命的找錢出來。」
每月 8000 元,25 年後會變 1000 萬元?
以投資於年化報酬率 7.2%的商品為例,
30 年後就能擁有 1000 萬元了。
年化報酬率 7.2% 不難達到,
投資組合內只要有債券型基金,
再配上股票型基金,就足以達成目標。
而年輕人可承受的風險程度較高,
可以提高股票型基金的比重,
所以 25 年變千萬富翁不是天方夜譚。
的確,若是錯過了 30 歲以前的理財黃金時期,
等到 30 歲之後才想要投資,
有時候還真的是有心無力。
林奇芬就以過來人的經驗表示,進入 30 歲,
因為開始有家庭、孩子、還有房貸等各種花費,
投資錢難免會被排擠掉。
「所以我必須跟所有年輕人說,
一定要把握 20 歲到 30 歲無負擔的時期,
讓投資理財的威力最大化。」
年輕人應該要敢於擁抱股票
要翻身就從股市開始
當然,想要讓財富三級跳,
報酬率要有一定的水準,否則起步早,
但只是把錢拿去存銀行定存或買保險,也是枉然。
從下表可以看出,
同樣的 100 萬元,同樣的投資 20 年,
報酬率 2% 與 10%,結果卻是天壤之別,
前者增加不到 50 萬,後者卻大增超過 500 萬。
林奇芬再三呼籲,
「要敢擁抱股票,可以直接買個股、買ETF,
或間接的買基金也行。但不接觸永遠不懂,
永遠都在門外,當然就只有賺 2% 的命運了。」
也許第 1 個 10 年,成效沒那麼輝煌,
甚至還有可能賺少賠多,
但是,投資理財一樣需要 trial and error(試錯),
「剛開始的重點不在賺多少錢,
而是學到多少理財知識!」
林奇芬甚至認為,
虧損的經驗是累積財富的寶貴資產,
「所以千萬不要因為害怕虧損,就不投資!」
現在啟動投資計畫,
在時間及經驗的累進下,
未來有一天來自投資的被動收入,
一定會比呆薪水還多,
到時,有沒有主動收入都沒關係了,
而這便是「財富自由」的意涵!
好好把握 30 歲前的投資黃金期,
能不能提早退休,就看你的表現了!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先按個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