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
每年到了學雜費調整價格的時候,大學學子、家長甚至社會各界的抗議聲浪,總是絡繹不絕。原因不外乎「弱勢學生負擔不起」、「經濟不好,不應該調漲學費」、「請教育部和大學多考慮弱勢學生的處境」。但是學費調漲與否的長年的紛爭,也和許多公共議題一樣,大家早已失去問題的焦點。
文 / 盧冠安
高等教育是公共服務還是商業服務?
若大學教育是公共服務,雖然基於「使用者付費」原則仍然應該酌收費用,但學費就不應過高(而大學大部分的開銷應該從稅收補貼);若大學教育是商業服務,學費低廉則違反此原則,因為辦學者若沒有利潤甚至虧損,大學倒閉過多,在供應量降低的狀況下,自然導致學費上漲。本文將探討這兩個面向,讓大家了解大學學費的合理定價該如何思考。
許多人主張大學是 公共服務
目前我國的大學有公立與私立大學兩類,雖然私立大學接受政府補助較少,但仍然受到許多財務補助和法律的優惠,而這些都是納稅人用稅金堆積出來的學術高塔;至於公立大學,那就更不用說了,就算是公立大學自行對外募款,也有相當一部分是靠校友或是該大學的名氣──而這些也是由納稅人的稅金堆積出來的。基於上述原因,許多人主張大學是公共服務(或公共服務的性質居多),所以收費不可太高。簡單來說,這一派比較偏向左派思想。
至於認為大學是商業服務者也不少
這是因為大學辦學成本龐大,且需要在國際上競爭,而國際上的競爭除了國家之間的競爭之外,商業力量的競逐也非常重要,許多大學排名都有商業利益的問題就是明證。
另一個觀點認為,大學的資源畢竟不是全體人民都有機會使用,因此都由納稅人出錢顯然不合理,而學生是大學 資源最大的使用者,自然需要負擔 大學辦學的多數成本。簡單來說,這一派比較偏向右派思想。
經費短缺 往往導致 我國大學很難在 國際上競爭
然而,過去十多年台灣經濟成長停滯不前、企業稅收過低與軍公教人事成本過高等問題,民眾對於物價上漲非常敏感且政府補助難以大幅提高,因此台灣的大學辦學經費籌措相當困難。但大學在國際間競爭,比的除了人才之外,資金往往是最重要的因素(而且不可否認的,資金有很多時候可以買到人才),舉凡購買儀器和耗材、聘用人員甚至招募學生,都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持。教育部雖然可以凍漲學費,但國際競爭可是不等人的,而經費短缺往往導致我國的大學很難在國際上競爭。
不只想到自己的利益 而能夠兼顧 背後的成本與代價
因此,若你認為大學是公共服務,那麼就需要支持政府開徵新稅(當然應該從大企業與富人著手)與削減軍公教人事支出;若你認為大學是商業服務,那麼就不能以法律或行政手段干預各大學的收費漲跌。簡單來說,羊毛出在羊身上,我們不能「既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千萬不能要求 大學要卓越頂尖,卻又不給大學 更多的經費,因為缺乏經費的大學就像是沒油的坦克,根本只是裝飾而已。但願大家思考所有公共議題時,不只想到自己的利益,而能夠兼顧 背後的成本與代價。
更多觀點閱讀 推薦給您:
- 台灣高教悲歌:名校人才進不來,國際競爭出不去,坐看中國全球獵才
- 在台外國人都是「魯蛇」?還是我們留不住「溫拿」?──歐洲朋友來台求職真實故事
- 台灣人,你怎麼不生氣?──無人聞問的機場接駁系統,與浮濫卻未配套的高鐵站
- 還在「台灣南波萬」與「強國玻璃心」?醒醒啊!台灣人,請嚴肅面對中國崛起
- 「拚死存錢,也比不上富二代繼承家業…」窮人與有錢人的距離,差在這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