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作者:約克 YORK/南得美麗,轉載自:換日線
出發至秘魯前夕,
我正在應徵一份中文保姆的兼職,
雇主是一對美國外交官夫婦。
我們以電子郵件往來談論工作細節,
那位年輕太太
讀到我即將至秘魯旅行,
特別推薦我:
「不要只被馬丘比丘迷住了,
千萬別錯過瓦納比丘呀!」
並附上一張她多年前攀登成功的照片。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瓦納比丘的 神秘色彩
更勝 馬丘比丘
照片上,
她開心張開雙手站在懸崖邊,
背後是迷你版的馬丘比丘全貌。
她征服的高峰,
正是「瓦納比丘」
(Huayna Picchu,或 Wayna Picchu)。
細看大部分馬丘比丘的攝影照片,
都能在天空之城後面
找到一座再高一點的小山峰。
去過馬丘比丘的人肯定都見過它,
卻不一定認識。
對不少人來說,
能造訪馬丘比丘
就算是勇闖、圓夢了,
誰還會去在意另一個「比丘」?
然而,
凡是登上瓦納比丘的人,
皆會對此經歷舉起大拇指、讚不絕口,
頻頻推薦他人此生一定要走一回。
瓦納比丘究竟有甚麼魔力,
會讓人感到如此值得?
決定 攀上瓦納比丘
世界奇景 的前夜
馬丘比丘每天
限制入園人數 2,500 人,
需要及早預訂;
而其中,攀登瓦納比丘的限制人數
為每天 400 人並分為兩梯次,
一半在早上 7~8 點入山、
另一半在早上 10~11 點入山,
要買到包含攀登瓦納比丘
的門票非常不容易。
我和大學同學克萊兒
結伴共遊三國
(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祕魯)
受到外交官太太
推薦後也沒想太多,
便決定以瓦納比丘為目標。
前一晚住在熱水鎮的青年旅舍。
鎮裡民風純樸,
除了當地居民外,
多是隔日準備上山
拜訪馬丘比丘的觀光客們,
大家有默契地早早熄燈入睡,
躺在床上努力抑制那顆沸騰的心,
想著世界七大奇景就在不遠處,
睡過一覺就要去征服。
全副武裝
征服山峰
隔天一早,天還未亮,
就聽到同寢室裡
許多人已經起床準備,
我們凹不過噪音吵雜,
也爬起床梳洗,
將行李打包好先寄放在櫃台,
背起裝了水與簡易午餐的背包,
穿上厚重防寒的外套,
走出旅舍,
踏在人煙仍然稀罕的小鎮路上。
太陽也才初醒,雲霧漸散,
滲透冰冽的冷空氣,
不知道今天山頂的風光會是如何?
聽說馬丘比丘時常被陰雲籠罩,
天氣是後母心般變化多端,
能拍到美麗的馬丘比丘全靠運氣。
上馬丘比丘的公車站已有些人潮,
我們也加入排隊。
我身穿三件衣服:
貼身背心、長袖上衣
與在前幾天才購入的
純羊駝毛披風;
克萊兒也是全副武裝,
毛衣外套包緊緊、
又披了條大圍巾。
當初就是怕
馬丘比丘海拔高(2,300 米以上),
氣溫會更低,
急著在抵達祕魯前多添些保暖衣物。
在厄瓜多爾的赤道園區
遇上一件美麗的羊駝披風,
和老夫婦買下時,
還特別說明:
「我上馬丘比丘就要穿這件!」
老太太滿意地輕撫他們的手作珍寶,
說:「可以!一定保暖!
而且妳穿起來很美。」
這天早上果然派上用場,
但我只是擔心,在山下就這麼冷,
等一下上馬丘比丘、
再上瓦納比丘,
到底該怎麼辦?
初睹天空之城
的震撼
約 20 分鐘的車程
將我們載到馬丘比丘門口,
穿過簡單的步道,
一片完整、偉大的
世界遺產就展開在眼前。
那一瞬的感動,深深震撼了我。
雖然我對馬丘比丘不是太癡迷,
出發前甚至不停自問、
也叨擾旅伴克萊兒:
「妳覺得那些石頭到底會有什麼好看的?
不過是擺了比較多年的石頭建築呀?」
但親自造訪,
目睹眼前馬丘比丘的位置高聳而神聖,
與天際線連成一氣,
形成了一股既聖潔又神秘,
充滿靈氣的氛圍,
讓人不禁俯首崇拜。
我和克萊兒因為吃驚而放慢了腳步,
細細欣賞眼前的美景,
再加上一早觀光客少,
好多羊駝與駱馬
隨意在路邊吃草的景象,
吸引我們隨後興奮地拿著相機猛拍,
耽誤不少時間。
直到碰上第一個立牌上標明
「TO WAYNA PICCHU」,
才又想起我們的任務,
趕緊加快步伐。
結束 天空之城的洗禮
踏上艱辛路程
屹立千年的石造建築
密密麻麻、高低相接,
我們兩人像是小老鼠闖迷宮,
看著瓦納比丘的山峰明明不遠,
卻跟著立牌上下左右繞路,
沒有直行的路線可走。
握著手上的那張
7~8 點入山的門票,
心裡越來越急,
怕錯過時間就不給入山了。
一切都怪馬丘比丘太迷魂!
好不容易跨越整座遺址趕到門口,
已是滿頭大汗,胸口心跳蹦蹦作響。
管理員小姐不屑地看著我們,
指指手錶:「妳們自己看現在幾點?」
「八點多一點!拜託!
我們剛剛被馬丘比丘耽誤很久......
妳知道的,它是馬丘比丘。」
管理員們大概每天都看得到馬丘比丘,
也應付著相同的入山遲到問題,
態度仍舊嚴厲,撂下一句:
「妳們最好爬快一點!」
才在門票上蓋章,開門讓我們通行。
我跟克萊兒努力追趕進度,
一開始路上都不見人影,
只見曲折難走的步道,
時不時需要放低身子、手腳並用,
半蹲半爬以免跌倒。
後來漸漸上坡,髮夾彎式的登山路線,
由下往上看,數十個
數不清的彎正在等著我們。
考驗心志 的蜿蜒山路
與太陽神的祝福
我們在這時加入人群,
階梯窄小,眾人一個接一個排隊向上,
速度固定,前面的人踏一階、
我就跟著踏一階,
不能超前也不能落後。
除非到了空間較為寬裕的轉彎處,
才有機會停下來休息一會兒,
讓後方的人超越過去。
我跟克萊兒盡量不休息,
能多走幾步就堅持下去,
偶爾撐不住不禁喘氣時,
就聽到旁人親切的鼓勵:
「加油噢!再撐一下,一起上去!」
這條路線並不算專業登山道,
路上有年邁的長者、
爸媽歲數的大叔阿姨、
年輕的背包客,
來自世界各地的大家,
持著同樣一個
登頂瞭望馬丘比丘的夢。
步道實在蜿蜒陡峭,
我穿著簡便的 KEDS 布鞋、
克萊兒則穿 TOMS,
小腿痠痛的同時,兩人不忘開玩笑:
「欸,TOMS 真應該找妳代言耶,
人家都穿登山鞋,妳穿這個也爬得上去。」
「我在最後關頭聽妳說
瓦納比丘好像也還好,
才把步鞋捨棄在利馬的耶。」
「完全失算,這裡真的很不好......」
「還好我們夠幸運,年輕時就來挑戰。」
「對呀,不敢想像三十歲以後走這個,
我這輩子就爬這一次!」
太陽 漸漸攀升
出乎意料之外,
今天是個無敵好天氣,
刺眼的艷陽照醒了整座城,
用暖和的氣溫
眷顧所有慕名而來的子民。
褪去一件又一件外衣,
我熱得只剩細肩帶背心,
讓風與陽光親貼裸露肌膚。
幾小時前珍視的厚重衣物
顯得多餘而礙眼,
收進背包後圓圓滾滾一大包,
更影響我登山的腳步。
瓦納比丘之路
是關於個人的堅持
一步比一步更難行,
每分每秒都在與自己的內心對話,
深刻的痛楚對照
山頂聽說很美的風景,
究竟值得?還是不值得?
路程未結束前我就明白,
這真的是令人難忘的經歷。
旁邊有相對平坦
且具歷史文化價值的馬丘比丘不逛,
偏偏任性地要
挑戰不知名的另一個比丘,
在無限輪迴的階梯步道走到失神,
偶爾看著比小腿還高的下一階,
心想自己到底受什麼懲罰。
但總會回歸想起,
一切都是自己選擇的呀!
那邊有人人可欣賞的馬丘比丘,
這邊卻是自己抬腳踏出來的山路。
瓦納比丘的魔力就是它困難,
卻難不倒我,
無論山頂有什麼都不重要,
我只在乎自己一路挺進,不可放棄。
一直看到前方有群人停步,
才驚覺山頂已近,
在一旁的石造圍牆邊
就能瞭望到馬丘比丘,
它好小、好小、小到根本不算甚麼。
邊大口喘氣、邊拿出相機拍照,
沒多久,山頂上傳來尖銳的哨子聲,
提醒在停留的人要加快腳步繼續向上。
原來,山頂最高的大岩石上
有位管理員會用望遠鏡監控大家,
掌握全梯人員的進度,
才不會影響到後面一梯入山。
成功登頂
完成與 自己的約定
瓦納比丘的最高處是幾顆大岩石,
要先從一個小洞低身鑽過才能上去。
我巨大的身形與圓滾的背包,
搭配起來就是難上加難,
花了好一番功夫,
又哭又笑地才成功通過。
山頂已有些人盤坐在大岩石上
欣賞全視角的風景,
我們接受幾個日本男生扶持,
找到安全的位置坐下。
「你們幾個人從日本來?」
「我們是大學登山社,五個人一起。」
我向克萊兒打暗號,
要她瞄幾個日本男生雙手
都戴專業防滑手套:
「我們......是不是太自不量力了啊?哈哈!」
相視而笑後,
再搓一搓為攀登而微磨破皮的手掌,
兩個穿休閒鞋的女生,
也是爬上來了呀!
大岩石上
風光難以言喻
印加古文明
所愛戴的太陽神又亮又暖,
周遭的藍色與綠色
都是大自然及宇宙的恩賜。
我從沒想過自己
能踏上這麼高的地方,
吹著山風、彷彿能望穿眼前的世事。
岩石邊就是萬呎懸崖,
每望一眼就倒抽一口氣,
更增加待在上面的刺激感。
休息時間不久,
管理員吹吹哨子,
準備趕我們下山了。
下山時刻
令人 心驚膽跳
下坡的小階梯讓我心驚膽跳,
旁邊沒有護欄,深怕踏歪一步,
就會跌落山谷。
獨自落在後頭,
喊著克萊兒:
「妳別走那麼快嘛!很可怕耶!」
「不會呀,下坡很輕鬆。」
「我一點也不輕鬆,我的腳有 25 公分,
這階梯寬度只有 10 公分吧。」
「哈哈,我的小腳
終於排上用場,妳小心走哦!」
下山路上,
我們便以征服之姿
鼓勵第二梯正要上山的人。
「現在大概還有 10 分鐘就到,加油!」
「你們距離山頂只要 20 分鐘啦,
很快,撐一下就過去了。」
一直走到瓦納比丘的進出大門,
我們雙腳踏在平地上,小腿直抖,
面對眼前偌大的馬丘比丘,
準備踏出參觀遺址的第一步。
才早上十點多,
卻感覺自己在上下山的艱辛挑戰後已度過數世紀。
馬丘比丘
成為我們眼下的城
原以為半天就會逛完,
但在勇闖瓦納比丘之後,
我們心有靈犀地蹉跎一整天在馬丘比丘城裡,
或呆坐於石牆上發呆、
或望著藍天白雲思量、
或緩緩穿梭在城內小徑,
看太陽從這一端挪移至另一端,
不願離去。
我收回出發前的愚蠢質疑:
「這些石頭很好看,
怎麼看也看不膩。
尤其是待在石頭之間的感覺,
平靜而永恆。」
那一日,在秘魯的深山裡,
我們只挑戰自己,踏足山頂上的山頂,
在馬丘比丘之上的瓦納比丘,
心靈平靜而韶光永恆。
熱門文章:
瑞士「聖山」馬特洪峰的啟示──無畏的冒險精神,正是世界進步的動力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責任編輯 : CMoney編輯/ Pip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