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作者:吳佩宜/行路上的光影,轉載自:換日線 每一個生命成長的過程中, 難免都會受到各種有意或無意的傷害。 去認知理解到這些經驗對自己造成了傷害的過程, 需要很長的時間,也需要很大的勇氣, 去撥開看似結痂的表皮。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我們常常選擇覆蓋而不去看自己的傷口, 卻往往無可避免地將這些造成我們痛苦的行為 再度施與身邊最親近的人或下一代。 傷痛的根源若從未被本人正視, 常常我們只能繞著情緒的表象, 而無法切入我們真正需要從中理解的課題。 從小被教育,習慣壓抑情緒 從小我們常被教育表現出情緒是不恰當的。 會在眾人面前哭泣的男生常被叫作「娘娘腔」, 淚腺特別發達的我小時候也總是被謔稱為「愛哭鬼」。 碰到感動的事情哭,傷心的事情哭, 連看恐怖片害怕至極的時候我的身體 也會不自覺地有鼻酸的感覺。 每個人都希望被接受,每一滴眼淚也是。 當眼淚快要掉出來的時候, 許多小孩都被大人訓斥過: 「不准哭,這有什麼好哭的?羞羞臉。」 長期下來,眼淚這條抒壓的管道塞住了, 但我們的情緒卻必須像河流改道一樣, 找尋另一個出口。 「學習等待」一直是我情緒管理上很大的課題, 因為以前一些負面的經驗讓我對 「等待」這件事失去了信心。 因為過去的記憶, 潛意識裡我相信等待之後來到的必然是很糟的結果。 然而這個課題逐漸地影響到我的生活 ──我沒有辦法忍受當時的男朋友整天不見蹤影, 可笑地以次數要求對方每天必須打三通電話給我。 我對於男朋友遲到這件事也會暴怒, 即使是十分鐘的小小誤點也會成為大吵大鬧的原因。 手機關機或連絡不上更是我的死穴, 即使事後知道對方有種種正當理由, 即使對自己千叮嚀萬交代這次絕對不要發脾氣失控了, 往往通上了話的瞬間, 我的憤怒便像水庫洩洪般地一發不可收拾, 而需要對方大量的安撫陪不是 來重新找回我的安全感。 我花了許多年,才理解到我的情緒騙了我。 原來我等待的時候, 那一股被懸在那裡等著別人宣布我的命運的感覺, 那一份不確定的不安,我真正的情緒叫做害怕。 怕對方永遠消失,怕對方就這麼走了。 害怕被人拋下,害怕不被重視,害怕失去。 我的憤怒竟是這一股不安所煮沸開來的滾水, 藉著生氣,怒吼,我似乎能把自己偽裝地更有力, 偽裝自己不再是等待宣判的小女孩, 我可以掩蓋過那一分無助。 而只有藉著對方的好言相哄,再三保證, 我才能再度找到憤怒洪流過後能夠支撐安全感的著陸點。 多年以來,當我因為心裡缺乏安全感而暴走時, 儘管事後後悔、道歉,但是當遇到類似狀況的時候, 這些反反覆覆的吵鬧,似乎不是我下定決心 「下次絕對不要再犯」可以解決的。 等待中潛意識醞釀著可能會被遺棄的恐懼, 是理性思考無法穿透的暴力。 費事的是這份恐懼常以憤怒的形式現形, 然而這不斷反覆的惡循環,終究耗損著兩個人的感情, 也在過程中不斷地傷害了對方。 「缺乏安全感」是一個很簡單的解釋, 卻花了我好久,好多年, 賠上許多段感情,才理解問題的起源。 直到最近幾年,我的先生在我發脾氣的時候告訴我: 「妳有權力感覺妳的情緒」。 我才理解到我一直以來想做的努力 都建立在否定我的情緒之上。 我總是對自己的再度失控感到失望、憤怒, 而討厭這一部分的自己。 換句話說,我沒有辦法接受自己的全貌, 我不想去看,去分析自己生氣時張牙舞爪的醜陋面貌。 原來面對情緒管理問題的第一步 我們常常聽說,對孩子說話的時候, 如果總是使用否定排斥的語氣, 指責他怎麼老是這麼愛哭鬧不聽話惹人厭, 孩子便會漸漸地往這個不聽話惹人厭的方向去發展 ──儘管孩子自己也知道這樣爸媽不會喜歡。 因為當我們否定著孩子的情緒, 也是間接地告訴他們,他們的情緒並不重要, 我不需要也不想知道引發這個情緒的原因。 我沒有想到,這個道理竟然也適用在我與自己的對話身上, 而我的情緒就是這個不聽話的孩子。 一直以來我並不想接受它, 也不想去探究發生的真正原因。 這麼多年之後, 我終於可以心平氣和地對讓我牽掛的人說出: 「聯絡不上你,讓我很擔心。」 再平凡不過的句子。記憶像是一團團打不開的結, 卻不料這線緊緊纏著, 拉扯著我們現下這一分這一秒的感受與反應。 但我想,當我們嘗試著理開這結的當下, 這糾纏的回憶與痛, 也就鬆開了那麼一點點, 我們也就更懂了自己那麼一點點。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責任編輯 : CMoney編輯/ Amy)從小被教育,習慣壓抑情緒
於是我們必須把心裡 這一分委屈吞下去,
去否決、無視自己 想要哭泣的情緒。
「學習等待」是情緒管理上
很大的課題
缺乏安全感的我們
錯誤總是一犯再犯
內心焦躁的火焰
總是燒得比我的理智快。
不再否定自己的情緒
似乎是正視 並且接受自己的情緒。
嘗試解開 糾纏的回憶與痛
我們就會 更懂了自己一點
這是我用多少眼淚、
多少的爭吵鬧劇換來的,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