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台灣,就是畢業了 先不要回來。」── 現在我明白,這句話 背後的沉重...

《換日線》

《換日線》

  • 2016-11-04 17:25
  • 更新:2018-07-17 09:18

「愛台灣,就是畢業了 先不要回來。」── 現在我明白,這句話 背後的沉重...

(圖/shutterstock)

 

作者:Y.C.Hung  轉載自換日線

 

台灣人,你在世界的哪裡?

邁阿密大學的眼科

曾在美國得下 15 次的第一名,

多年來更是美國眼科專科的權威學府。

然而,近年在其眼科研究大樓,

幾乎整棟都被中國人「佔領」,

中國人在那數量之多,

甚至可以反過來在美國的土地上問著:

「Can you speak Chinese?」

 

初聞這件事當下,我莞爾笑了,

但如今 每當我回想這件事,

卻覺得這背後的涵義 讓人好難受...

 

繼續看下去...

 

 

 

 

台灣人真的失去 國際競爭力?

我不知道這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何者居多:

是台灣人真的失去國際競爭力?

還是台灣人

不再願意出來世界打拚?

 

「以前和我打球的朋友都是台灣人,

在美國留了十幾年後,

我發現我找不到跟我一起打球的台灣人了,

現在跟我打球的,都是中國人。」

朋友曾經感慨地對我說,

台灣留學生的數量,已經減少到這種地步。

 

我默默的點點頭,

因為不只是 留學生的數量,

就連旅行,彷彿都是這回事。

 

芝加哥的青年旅館

或許這麼說吧,我總覺得,

一個青年旅館裡國籍的組成成分,

約莫相似於在世界旅行者國籍的比例。

 

 

 

青年旅館裡的 亞洲面孔

不是中國人 就是韓國人

我在芝加哥的青年旅館

曾經待過將近一週的時間,

在那一週的時間裡,

八人的房間有許多旅行者來來去去,

但我幾乎是那棟青年旅館裡

唯一的台灣人,我遇到無數的中國人,

房間裡的室友不論如何輪轉,

總是有著中國女孩的身影。

然而,更令人驚訝的,

是韓國年輕人願意出來闖的比例,

也大幅升高,

整個青年旅館裡的 亞洲面孔,

不是中國人 就是韓國人。

 

在芝加哥過後的一年,我來到波士頓,

波士頓的街頭,彷彿也更驗證這件事:

每 10 個走在街頭的亞洲人,

約莫 6 個是中國人,2 個印度人,

1 個韓國人,剩下那 1 個,

才是剩下亞洲各國的混雜。

台灣人,除非刻意相約,

幾乎不太可能是 在路上就聽到

那熟悉的、台灣口音的中文。

 

 

 

「愛台灣,就是畢業了以後

 先不要回來。」

在我出國做研究前,研究所的老師

曾語重心長的對我們這樣說。

這句話大概在許多人耳裡刺耳得難以接受,

然而,出來世界闖蕩後,

我卻時常深刻地感受到這句話。

 

真實地感受到這件事,比起刺耳,

更難受,因為這是 紮在心上的刺人。

「以前在政策決定的國際會議上,

你總會看到前輩在國際的場合

為台灣發聲,可是現在,

海外留學後願意留下來的台灣人越來越少了。

現在去政策決定的會議上,

都覺得很可怕,你看到中國人大量的出國,

也大量的在美國留下來,他們因為是大國,

講話本來就有力,現在因為人多,

國際政策就更有利於中國了...... 

所以拜託你們,如果出國留學,

就努力地留下來,

留在海外 讓世界看見台灣,

幫台灣爭取 有利的政策,

否則台灣會越來越失去國際能見度......」

老師在課堂上說。

 

 

 

台灣環境對一流人才

缺乏吸引力

我常常想起這些話,

尤其是當外國人在猜測我的國籍時,

每個人第一個猜我的國籍

都猜我來自中國,當我說不後,

外國人下一個一定是猜我來自韓國,

屢試不爽。這個猜測的順序

大概跟他們生命經驗裡遇到的亞洲人比例有關,

中國人真的很多很多,再來就是韓國人。

 

波士頓冷清的 台灣企業攬才會

上個月台灣的企業曾到波士頓攬才,

波士頓已經算是台灣人相當多的城市了,

很多生技產業也在這裡蓬勃發展,

但場面卻非常冷清。

 

一位在波士頓的生技前輩

看到這現象語重心長地說:

「我覺得這整件事可以分成兩點來討論,

第一是 台灣廠商攬才準備不足,

他們不知道求職最熱門的季節,

也不知道台灣留學生畢業後的預期待遇,

來了美國依舊只給台灣的薪水。

第二是 台灣環境對一流人才缺乏吸引力。

我覺得第一點很明顯,

但第二點的後果比較嚴重,

並不是我們這些

喝過洋墨水的人『傲嬌』,

而是台灣必須認清,台灣的人口就這麼多,

就算把海外台灣人都加起來,也就一丁點。」

 

 

不可能期待台灣

擁有每個 專業領域的人才

生技醫藥新創這些高度專業的領域,

不可能期待台灣

擁有每個 專業領域的人才。

如果台灣廠商 只請得起台灣人,

那就注定人才庫 一定無法齊全,

對產業發展是很不利的。

 

況且就算是台灣企業,

來美國徵才也應該用美國的標準,

不要因為目標族群是美國本地人

或在美留學生而有所差別。

說白一點,留學生

拿著大好的學位 可以闖蕩世界,

你卻要他回台灣接受「次一等」的待遇,

只因為他心繫台灣?

我覺得這是一種情感綁架。」

 

我總是 思念台灣,

我絕對愛著 我的國家,

「我覺得,我好像 暫時回不去了。」

前陣子和大學室友視訊聊天,

說著說著,我談到接下來的計畫,

我苦惱地對著朋友說:

「怎麼辦,我覺得我暫時回不去台灣了。」

 

我總是 思念台灣,

我絕對愛著 我的國家,

但我認為愛他,不是用民粹的方式愛他,

我們要客觀地看著他的好,與不好。

我從來不認為美國是多偉大的國家,

我甚至認為美國太資本主義,

福利制度太差,根本不是我認為

一個「好」的國家該有的樣貌。

 

 

 

我想要一個可以

伸展我抱負的 人生舞台

「我總是想著有一天我要回去那個土地,

在人生的某個階段,

可是現在的我還這麼年輕,

我想要一個

可以伸展我抱負的 人生舞台,

我覺得台灣沒辦法給我一個

我想要的舞台,

或者至少,我學不到我有興趣的專業領域

足夠的知識。而且,我現在在哈佛做研究,

我們在做的研究都是很新的 idea,

根本沒有人做過,也是因為在這裡,

當我有所啟發,我想出來的點子

 

我常發現根本沒有人做過,

我不知道如果帶著這些學到的東西

回到台灣,失去了哈佛給的這些資源

和這些充滿點子的資深前輩們,

我還有沒有辦法繼續下去做我有興趣的研究......

而且說實話,除了美國,

到底還有哪一國有錢到

可以常常做大型的公衛計畫?」我說。

 

 

「那就不要回來呀,」

朋友語重心長地跟我說:

「你現在面臨的掙扎,每一個留學生、

出國過的人都有過,

美國資源的確就是比較多,你還那麼年輕,

你如果有能量 在世界闖,

也還想闖,為什麼要回來?

人生只有一次,

你要跟著你的心走。」

 

 

 

愛台灣,是不卑不亢...

朋友跟我說,在海外的台灣人,

好像分成兩種,一種是一天到晚喊著台灣是鬼島,

所以死都不肯回去的人,

一種是認真愛著台灣的人,

但每當遇到那種一天到晚喊著

台灣是鬼島的朋友,他心裡總是很痛。

 

然而,身在海外,當我回頭看著台灣人,

每當我想說些什麼,我總是猶豫,

因為我不知道有多少人

可以客觀地接受批評,

或是當我提到我在海外感受到

台灣應該還有進步空間時,

會不會露出一副不以為然的臉。

一副:「不爽你不要回來」。

 

我想起在台灣,

愛台灣的人 好像也分兩種,

一種是酸言酸語的 瘋狂抨擊在海外的人,

認為喝過洋墨水就了不起,

當喝過洋墨水的人也是為了愛台灣

做出一些批評,這種人只覺得

「你這個『不純的台灣人』說什麼

我都不想聽、不想接受。」

另一種台灣人 卻是自卑的認為

「台灣什麼都不好,所以你出國過的人

說的對台灣批評的話都對。」

 

 

 

但這是不對的,台灣 並不是鬼島,

我一直覺得台灣人在國際上,

有傲人的生存力,我們是一個小島國,

但我們曾經打拚出亞洲四小龍的奇蹟,

我們曾經讓世界看到我們,

所以台灣人絕對擁有能量讓世界看見,

所以現在這些海外人的批評,

應該是對台灣亟需轉型的大環境很好的建議才對:

 

台灣要如何 藉由別國的經驗轉型?

如何發展?如何進步?

如果只是一味的拒絕批評,

或是一味的接受批評,

都沒辦法讓台灣的社會更進步,

「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

不卑不亢的接受批評,

這是以前大家都曾經讀過的話,

但卻鮮少人真的記得把它

用在接受批評的日常生活裡。

 

 

 

不回去台灣,

不是因為不愛台灣

不論海外或海內,我們都是台灣人哪,

不回去台灣,不是因為不愛台灣,

有可能是因為台灣的環境真的不好、

有可能是海外能做的「愛台灣」能更多,

同時也能滿足個人生涯發展或抱負,

但這些選擇留在海外的人,

批評或看到台灣大環境不好的同時,

並不等同於海外的批評者不愛台灣,

而是,

這些海外者,都在提供一個

讓台灣更好的可能、機會和 發展模式。

 

我相信大部分的人,

都想要做點什麼,

讓台灣越來越好,

不論身在海外,或是台灣。

 

 

熱門文章:

 

本文由 換日線 授權轉載,原文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CMoney編輯 / Amy)

 

《換日線》

《換日線》

《換日線》集結了來自全球各地 超過 40 個城市的 90 名新世代作者(持續增加中), 沒有長篇大論、沒有高深學問,他們就是你我身在異鄉的朋友, 無私而自然地分享他們的故事、他們的見聞、他們的觀點, 與他們從台灣出發,在地球不同角落留下的足跡。 換日線 Crossing 臉書官方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Crossing.cw?fref=t

《換日線》集結了來自全球各地 超過 40 個城市的 90 名新世代作者(持續增加中), 沒有長篇大論、沒有高深學問,他們就是你我身在異鄉的朋友, 無私而自然地分享他們的故事、他們的見聞、他們的觀點, 與他們從台灣出發,在地球不同角落留下的足跡。 換日線 Crossing 臉書官方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Crossing.cw?fre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