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死後入葬,孫子竟 踢了棺材一腳!...關於「死亡」,大人都該教孩子的一課!

網路文章分享

網路文章分享

  • 2016-10-20 16:38
  • 更新:2018-07-17 15:01

爺爺死後入葬,孫子竟 踢了棺材一腳!...關於「死亡」,大人都該教孩子的一課!

(圖/shutterstock)

 

生與死輪迴不止,

大自然訂的法則,我們無法去改變。

 

所以在親人歸於塵土的時候,

我們在悲傷之後也會逐漸恢復平靜,

只是在心中默默地緬懷著。

 

但是對於孩子來說,

死亡是無法理解的事情,

爺爺是不是睡著了?奶奶明天還會做飯嗎?

此時你該如何回答,是殘忍的直接解釋,

還是編織一個美好的故事?

 

以前看過一個故事,

說的是爺孫倆的離別,先和大家分享一下。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那一天夜裡,

爺爺嚥下了 最後一口氣...

之後家人就忙碌的料理起後事。

沒想到在入殮時發生了一個意外,

一直在旁邊男孩突然踢了一腳已經去世的爺爺。

這一荒誕的行為讓周圍的人嚇了一跳,

孩子的父母也大聲責罵。

 

入殮結束了,

大人們哭哭啼啼的 看著棺材,

準備蓋上最後的棺木,卻聽見有人大叫:

「不要關上它!」還是剛剛那個男孩。

男孩的奶奶收拾一下心情,慢慢的問道:

「為什麼不給爺爺蓋上?還有剛剛為什麼要踢他?」

 

周圍瞬間靜悄悄的,大家都想知道原因。

 

此時,孫子在一旁,卻說:

爺爺只是睡著了,我要叫他起來!

「爺爺睡著了,我想叫他起來。

我每次只要做壞事他都會生氣,

然後就會搔我癢癢,這樣很好玩。

這次我踢他了,他馬上就要起來了,

你們不要把爺爺關起來。」

 

稚嫩的聲音敲擊每個人的心靈,久久不能平靜。

 

對於一個 懵懂的孩子來說,

死亡可能 只是睡著了,

所以他們會用自己的方式叫醒他們。

但是親人必然不會醒來,

那麼面對孩子的疑問,

我們又該怎麼去解釋呢?

 

 

其實孩子對於死亡,

幾乎一無所知...

有一天我在樓下的超市閒逛,

就聽到老闆娘和他五歲兒子的對話。

 

媽媽:

「希希他死了,

   死了的意思就是這個世界上再也不存在這個人了!」

小孩:

「是嗎?那我們可以叫他媽媽把他再生出來啊。」

媽媽:

「生出來也不是同一個人了。

   你看他家的現在的孩子叫豪豪,

   這是希希的弟弟,希希已經不存在了。」

 

聽到這孩子就不說話了,

看起來還有點兒傷心...

 

 

直接告訴孩子真相,對他過於殘忍,

幼小的心靈 可能造成傷害...

當時我覺得這種方式對於孩子來說,

真的過於殘忍,

對於孩子幼小的心靈也造成一些傷害。

於是當晚我和國外的同學也聊起了這一話題,

結果他給我的回答讓我震驚了。

 

其實,在國外都有

專門的「死亡教育」。

他說,這很正常啊,

在國外都有專門的死亡教育。

比如美國會請一些殯葬行業的人員或護士走進課堂,

模擬一些親人死亡後的應對方法,

讓孩子體驗一下孤兒的感覺,

他們甚至會帶孩子直接去火葬場看火葬的全過程;

英國更直接,

他們會開設與死亡有關的課程,

讓孩子體驗失去親人的感覺。

 

 

對於死亡,有些孩子確實無法接受,

太直白的答案...

聽到這一的回答,我確實不敢茍同。

這麼做太直接,

因為我小時候就被老爸的直接嚇到過。

小時候我無聊問老爸:「死是什麼意思啊?」

然後我爸直接來了句:

「就是兩眼一閉啥都不知道了,

睡過去再也醒不來的意思。」

我深刻的記得,

我有很長一段時間怕睡覺,怕第二天醒不來。

 

此外還記得在電視上看一個科普節目,

說心臟病的人心臟不跳人就死了,

於是我又在意自己的心臟還跳不跳。

 

有位媽媽分享她和孩子關於死亡的對話:

媽媽:「你不能那樣,很危險」

孩子:「會怎樣?」

媽媽:「會死的」

孩子:「那又怎麼樣」

媽媽:「死了就沒感覺,不能動了,再也好不了」

孩子:「那又怎麼樣」

媽媽:「你先試試不能動會怎樣」

孩子:「好啦,我不會那樣做了」

 

似乎是不錯的方法,新技能get。

 

 

 

所以不管用什麼方法 讓孩子了解死亡,

都要好好考慮 孩子的心思!

不過具體選擇什麼方法,

還是要媽媽根據孩子的心靈的發展和韌性去選擇,

當然我個人更支持委婉一些。

 

最後再說一個我姐和他兒子的故事。

侄子:「媽媽,你也會死嗎?」

我姐:「是的啊。」

侄子:「不想媽媽死呢,可以讓小姨代替嗎?」

 

呵呵,我就是那個小姨……

 

(文章來源:PLAY不累)

 

網路文章分享

網路文章分享

來自網路的好文章收集

來自網路的好文章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