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 逐步撤離大陸,在印度建 百萬人工廠,「中國製造」曾引以為傲的人力優勢 開始走下坡...

網路文章分享

網路文章分享

  • 2016-10-13 11:16
  • 更新:2018-07-17 15:01

富士康 逐步撤離大陸,在印度建 百萬人工廠,「中國製造」曾引以為傲的人力優勢 開始走下坡...

(圖/shutterstock)

 

中國大陸人工成本

是印度的3倍多、越南的4倍多,

已經導致很多企業,不得不撤離,

富士康如果撤離大陸後,

Apple 生產線可能 全部轉移印度,

成千上萬的供應商將如何應對?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富士康 因中國人力成本上升

選擇在印度建廠 生產iphone

5月10日消息,

據印度經濟時報稱,

在考慮了印度的其他幾個邦後,

富士康有意在馬哈拉斯特拉邦

買下1200公頃土地,

將投資 100億美元建新的製造廠

全用於生產iPhone。

據悉,富士康計畫在2020年之前

在印度建設10至12座工廠,

超過1百萬員工。

 

馬哈拉斯特拉邦的一位工業部長

曾對媒體表示,

富士康之所以要

選擇在印度建立 iPhone 加工廠,

主要是因為中國人力成本上升。

 

蘋果 CEO 蒂姆·庫克

表達了對印度市場的信心,

他認為如今的印度市場

就像是10年之前的中國

 

這將是手機製造業的標誌性大事件,

意味著中國的製造優勢逐漸失去!

 

2008年前,

印度經濟獲得了9%的高速增長,

但全球金融危機後,

增長下跌到6.7%,

後來又回升到7%、8%,

2011、2012年又接連降到4.9%,

2013年繼續降到4.7%。

 

 

印度大力改革

目標成為 全球製造中心

莫迪總理上臺後,

大刀闊斧提出了十多項改革目標,

立言要把21世紀

變成印度的世紀,

要把印度變成一個強大國家。

特別高調啟動「印度製造」計畫。

 

12億印度人也已經殺到家門口了。

5月6日浦東國際展覽中心,

很多印度人都在搞大展臺,

專門承接適合空運的小東西,

主要是衣服牛仔褲上的花邊

和小珠花飾品等

機器無法批量生產的手工製造品。

由於體積小重量輕,適合空運。

報價只有中國國內的一半

(印度人工便宜)

吸引了大量的中國生產商諮詢。

 

印度已禁止從中國進口牛奶、乳製品,

以及部分行動電話

和其他一些商品,

原因是印度方面

發現這些產品「不達標」

或不符合印度的安全準則。

近幾年來,印度利用

低油價這個好時機

飛快的 發展國內經濟

從而帶動印度,

製造推向全世界。

 

 

多國認真看待 

印度製造業

那裡有充足的廉價勞動力資源。

但投資印度並不意味著

在該國開展業務變容易了,

而是顯示出

在中國 做生意越來越難了

隨著人口紅利逐漸消失,

「中國製造」

正在遭遇著空前的危機。

正經歷製造產業空心化,

鞋子、打火機等引以為傲的產業

正在失去光環。

需求要素再不改變,

中國製造過不了幾年將會消失。

 

中國興起 炒房和玩金融

葬送了 自己的前程

曾幾何時,

憑藉成本低廉等優勢,

中國曾一度吸引了

不少外商投資中國製造業,

人口紅利也曾一度支撐了

中國經濟發展。

風雲變幻,現在,

「中國製造」正在遭遇著空前的危機,

越來越多的人們

對中國製造業的前景表示悲觀。

 

 

 

 

 

1.稅費:

不能承受之重

社會保險33%,企業所得稅20%,

增值稅17%,個稅累進,

粗算10%,貸款利息10%,

還有各種名目繁多的收費項目;

好在近期國家

忽然出臺了降稅的政策,

營改增讓中國廣大企業久旱逢甘霖!

 

另外就是辦公成本太高,

這一點也是

間接受到房地產的影響,

比如現在在上海

開個最小的公司,

租最小的市區辦公室,

人工、房租、辦工設備和稅費

樣樣都貴,起步每年40萬。

十人公司每年要100萬。

這是最低標準,

員工還十分不滿意待遇。

 

普通人有甚麼生意,

能夠在養活這麼多人的情況下,

還能夠賺錢?

現在做生意真的很難的,

 

2.各項成本不斷攀升

對於製造業而言,

主要的生產要素都在漲價。

工資社保,

每年增加12%-15%,

食堂菜價、水價和油氣價都在漲,

房租是長期合約,

一般也是每年上漲一點點。

再算算物流成本,

中國到處是收費站,

產品從蘇北小縣城出廠,

到四川小縣城銷售,

中轉三四次,價格基本是漲三倍,

否則就是虧。

所有東西都在漲,

唯獨是出廠價格持續下跌,

小老闆真的是欲哭無淚了。

 

現在中小企業的生存現狀:

黑白兩道的壓迫,

銷售冷到冰點,智慧財產權保護為 0,

合約無法履行,到處都是收費站。

這種現實情況,

怎麼可能產生大批優質企業?

 

 

3 融資難,難於上青天

作為曾經的小老闆,

我深刻體會到貸款的酸甜苦辣。

如果你要是為社會

創造財富而去申請企業貸款,

那無數表格和各種痛苦,

會讓你覺得辦企業好像是在幹壞事。

 

如果是炒房去貸款,

隨便開個假證明,

說自己月薪四萬,

銀行會默契的假裝不知道,

閉起眼睛放貸。

 

銀行不肯放款給中小企業,

貸款100萬元給小民企

和貸款一個億給大國企,

花費的成本是一樣的,

銀行自然沒有

心思理會中小企業了。

 

中小企業 拿不到貸款,

國企取得資金 無處投資,

於是高息放貸給 中小企業。

國企成為貸款二道販子,

再扒了小老闆一層皮。

中小企業雪上加霜。

 

4.勞動力都往工地跑

中國製造業不是和

歐美日製造業競爭,

而是和有天量貸款的國企

基建競爭資金實力。

建築工地開出 的超高工資,

普通製造業 根本無力對抗。

你培養了3年的熟練工,

工地一加薪就跑了,

你和誰去競爭?

 

 

由於是國企主導,

根本不考慮投資收益,

也無所謂勞動力成本,

缺人就加工資,

通過高工資誘惑製造業

服務業的人到工地砌磚。

基建資金 來源於貸款,

且無所謂還貸,

製造業要考慮成本 只好倒閉了。

 

 

5.房地產摧毀實體經濟

房地產已經佔領了

中國經濟的半壁江山了。

2015年中國 GDP是 67萬億,

房地產創造了 11.3萬億 GDP,

其中全國賣地收入是3.4萬億。

在房價構成中,地價約占30%,

再加上仲介、裝修和家電傢俱,

估計30%的GDP直接由房價而來。

另外,3.4萬億的賣地收入,

又拉動了鐵公雞,

杠杆率至少是3倍,

又是15%GDP。

一賬算下來,

房地產投資在GDP的占比超過45%。

 

房地產經濟繁榮 有個最大的惡果,

就是利潤由寡頭分享,其他人很慘。

農民工辛辛苦苦拿了萬元月薪,

包工頭賺了20萬,

一轉身又交給老家縣城的房產商了。

由於房地產抽走了

所有的消費資金,

老百姓只剩下生活必需品消費,

這就導致各行各業

的很多產品賣不出去了。

 

 

6.四萬億

投資計畫的衝擊

中國在2009年的時候,

製造業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

本來經濟危機能夠淘汰一批落後產能,

剩下的做大做強,

走上良性發展道路。

四萬億來了,把房價推高數倍,

實體全部成了輸家,

中國製造業 回頭走,

往人工高成本 產品劣質化 ,

的初期模式道路上走了。

 

四萬億徹底改變了

中國的經濟秩序,

現在走不回去了。

09 年之前私企是暴富了,

但大部分老闆沒有去吃喝嫖賭,

想的是繼續研發創新,

走向世界,那時候成功學非常流行。

後來是,先倒楣的關廠買房,反而發財了,

堅持不懈的老闆,全部傻住了。

 

7.社會地位太低

「小私企,企業主,小老闆」

當你聽到這些詞語的時候,

你不會聯想到甚麼好事,

其實這些人,維繫了中國70%的就業,

雖然工人目前還吃住一般。

過去5年,

從事實體經濟的人

被互聯網和金融人士 嘲笑為老土。

互聯網現在大家看清楚了,

就是借錢、發錢和燒錢,

去年獲得 A輪融資的846 家

創業公司 現在都快倒閉完了。

金融由於引進了高等數學的表述方式,

把99.99%的人弄暈了,

一直很神秘兮兮的,

寫個報告的也能夠搞到年薪60萬。

現在也看明白了,也就是借新還舊,

如果下一期續不上,

立即出問題。

關了燈,都一樣。

 

歐巴馬呼籲

重振 美國製造業

美國國家戰略不是互聯網,

也不是華爾街的金融,

而是在製造業,

這不是一種被動的選擇,

而是一種主動的出擊。

歐巴馬本人多次在各種

場合呼籲要重振美國製造業。

 

 

前幾天,

我見到了中國首善福耀集團

董事長曹德旺先生,

他說的話再次印證了

美國製造業回歸的決心:

「美國現在舉國上下在推

恢復製造業大國的地位,

它的招商強度比我們中國高。

我在美國建俄亥俄的那個工廠,

18萬平方米,占地面積1000畝土地以上,

大概我從猶太人手裡買過來,

花了1500萬美金,

再加上我修廠房又花的1000多萬美金,

整個項目大概投資4000萬美金,

而美國政府補貼給我超過4000萬美金。」

 

中國還在神話 互聯網的時候,

美國人已經

開始了重新回歸製造業。

當中國的一些部門在,

大力補貼互聯網產業的時候,

美國政府補貼的確是製造業!

 

製造業的回歸意味著是什麼?

意味著管道為王的時代的終結,

內容為王時代的開啟。

美國政府決定製造業回歸之前

曾大力支持華爾街的金融大鱷們,

可是一場金融風暴讓美國政府意識到,

金融是打垮美國的洪水猛獸。

 

之後,矽谷精英的互聯網後來居上,

但是,金融和互聯網相對於

製造業它都是手段或者是管道。

當這種互聯網的紅利逐漸消失的時候,

能頂上來挑大樑的也只有製造業。

美國總統 歐巴馬在多個場合

高調宣佈製造業回歸

是美國最重要的國家戰略。

 

中國製造業 多年未進步

仍停留在產業鏈最低端

利潤微薄不說,

產品技術還跟不上市場發展。

國內外有很多的現象表明,

製造業企業不肯花資本去轉型升級,

就得面對倒閉的惡夢。

最關鍵的時刻,

走的每一步都會

對中國產生極其深刻的影響。

 

 

 

 

房產商和 玩金融的

必須 拿他們開刀

上一次類似情況是1998 年。

98 年國企大下崗之前,

當時有兩個可能,

一是繼續印鈔維持那些

沒有競爭力的國企,

二是不再輸血,國企員工下崗。

朱總理沒有選擇印鈔,

是真正的調結構,

但得罪了太多太多的人。

朱總理的改革是真刀真槍,觸動靈魂的。

 

國企幾千萬人真就下崗了,

北海和海南的房地產泡沫真的就破了,

精簡機構真的就減下來了,

真的入世了,匯率真的改了,

價格雙軌制真的取消了。

幾刀下去,刀刀見紅。

朱總理的改革雖然讓很多人利益受損,

但是中國經濟一下子就起來了。

 

朱總理壯士斷腕,

讓那麼多國企幹部職工下崗,

他心裡承擔了多少痛苦啊。

1993年,朱總理讓海南房地產,

一夜崩盤,得罪了多少人啊,

他心裡承擔了多少壓力。

中國之所以有希望,

就是因為有這樣的人。

 

 

因此,製造業作為一個產業,

它將會一直長期存在下去。

若想有很大的發展和提升,

需要國家政府、政策以及

很多企業家的共同努力,

這是一個 艱巨的過程和任務,

也是一個勢在必行 的轉型。

 

相信在政府與人民的共同努力下

再辛苦的過程 必定能看見繁花盛開的結果。

 

(文章來源)

 

 

老覺得自己...

快和世界脫節了嗎?

在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

總覺得自己 跟不上世界的變化嗎?

歡迎追蹤「從0開始學程式

我們提供各類科技新知、未來趨勢的精選好文

提升競爭力 一點也不難~

快跟我們一起變強,成為搶手人才!

 

 

 

網路文章分享

網路文章分享

來自網路的好文章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