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作家龍應台最為人所熟知的,
莫過於作品《目送》裡的這一段:
「我慢慢、慢慢地了解到,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
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
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
看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
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為人父母,最難的大概就是學會放手,
這世間有那麼多的艱難險阻,
哪位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
在成長過程中能少遇到一些挫折,
多享受一些快樂。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父母容易不小心
用懲罰代替了引導...
於是,你迫切地想把自己知道的
所有經驗都教給他們,
希望他們能夠少走哪怕一點彎路,
卻又在不知不覺之中用責罵代替了溝通,
用懲罰代替了引導……
孩子漸漸長大,父母感到失落...
到最後,許多父母看著
昨日還蹣跚學步的小寶寶,
轉眼就長成了沉默叛逆、渴望離家的少年,
在感到失落的同時,
也想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
人生就像天氣一樣 無法預測,
做父母的,也無法時刻緊盯孩子...
其實,就好像你不管在出門前
確認了多少遍天氣預報,
也總會有被不期而至的大雨淋成狗的時候,
人生也和天氣一樣,無法預測未來會發生什麼。
作為父母,不可能也不需要時刻緊盯著孩子,
培養一些讓孩子受用一生的習慣,
就可以讓他們的人生之路走得很順遂。
4個養成,讓你少一點後悔,
也讓孩子的人生 多一些優勢。
1、培養閱讀習慣
英國著名的哲學家培根說過,
讀書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
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
倫理學使人有修養,
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總之,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
飽讀詩書的人眼界開闊,
對人、對事都更加理解與包容。
一旦養成了好的閱讀習慣,
對孩子將來的學習和為人處事
都會有正面的影響。
6-11歲被稱為兒童成長階段的鑽石時期。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心智已經逐漸成熟,
求知慾也比較強,只要是自己有興趣的東西,
都會自發地去探索。
在這個時期,父母可以選取一些
趣味科普類的少兒讀物,
讓孩子多涉獵一些不同領域的知識。
不僅可以提高孩子的知識面,
也可以為孩子未來的發展提供參考。
2、培養溝通能力
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
人際交往與我們的工作、生活
都有著密切的聯繫。在日常生活中,
朋友家人之間的交流與理解
能使人保持心情愉快,態度樂觀。
而在職場中,一個善於與人溝通的人,
不僅可以更高效的完成工作,
更是能夠通過良好的關係網獲得更多的機遇。
所以,鍛煉孩子的溝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個溝通能力好的人
一定也是一個好的聆聽者。
聆聽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
尤其在父母與孩子之間。孩子犯了錯誤,
父母應該第一時間問清緣由,
而不是一昧地打罵責罰。
並不是年紀大的人懂的就一定多,
孩子雖小卻也有他們自己獨特的見解。
多問一問孩子的意見,
多聽一聽孩子內心的想法。
只有這樣孩子 才會養成與父母溝通的習慣,
也有助於孩子日後 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
3.培養自信心
自信心對於一個人來說
是十分重要的精神支柱,
更是良好心理素質的體現。
自信心強的人,在各個方面都比較主動積極,
勇於嘗試新事物,面對困難時也不容易退縮。
他們能夠直面失敗,敢於承認錯誤
並從中吸取經驗教訓,越挫越勇。
人生的道路畢竟不會一帆風順,
而在失敗中獲得的經驗往往更加可貴,
但倘若一次失敗就被打倒,
又如何能夠取得成功呢。
要想培養孩子的自信,父母首先要相信孩子,
並且明確表示對他們的信任。
鼓勵孩子接受挑戰,給他們足夠的選擇權,
同時也要允許孩子犯錯,不過分苛求完美,
做最好的自己就足夠了,
而父母永遠都會是最堅實的後盾。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在
潛移默化之中「自信」起來。
4、培養耐心和毅力
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
也提到過一個有趣的 10000小時定律,
該定律的核心就是不管你做什麼事情,
只要堅持至少一萬個小時,
基本上都可以成為該領域的專家。
他認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
並非天賦異稟,而是付出了堅持不懈的努力。
最貼近我們的例子莫過於之前
在網絡走紅的畫畫女孩勵志故事了。
這位女孩堅持練習整整十年,
讓自己的繪畫水平從兒童塗鴉成長到專業級別。
整整十年,若是按照一萬小時來計算,
每周練習20小時,每天需要練習大概3小時。
而我們都知道,在實際的過程中,
這位女孩花費的肯定不止這些時間。
她用自己的努力,向我們證明了有志者事竟成,
耐心與毅力比天賦更加重要。
堅持努力不懈,就能有甜美的結果!
現如今,我們處於一個節奏飛快的時代,
每個人都在追求速度,渴望一步登天。
然而有很多事情都是需要時間累積,
有足夠的耐心才能做好的。
也許一開始的表現不盡如人意,但只要靜下心來,
堅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可以看到成果。
也許你正經歷艱難日子,
不要怕,最好的收成在未來等你。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林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