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作者:Mr.6
上星期讀到一篇報導,
來自哈佛大學的知名學者、
知名TED講者Shawn Achor,
與兩位耶魯學者一起發表研究,
他們發現,
在工作場合成功的人,只有25%(四分之一)
是靠他們的「智商」和聰明才智的。
那,剩下的75%靠什麼,
才工作得這麼順利?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靠EQ?
靠經歷?
靠手腕?
靠捧友?靠爸靠媽?
不,這位學者推翻了所有的想法,
他們發現了另一個關鍵要素
「工作樂觀度」(optimism levels)。
什麼?
什麼是工作樂觀度?
學者說,天底下的工作,
尤其是會帶來好處的工作,
從沒有天上掉下來的好康,
「壓力」(stress)難免。
但,有的人面對壓力,卻不幸的,
只將壓力視為「威脅」(threat),
非做好不可!
不然就……不然就……不然就……
不然就完蛋了!
害怕做不好,
強迫自己在「威脅」下繼續完成工作。
這位教授說,
不,這75%的工作成功者,
不會這樣看工作。
他們看到一個充滿威脅性的工作,
不但不這樣看它,
反而還將它視為「挑戰」(challenge)。
如果「做好」的話,
就能……就能……就能……。
就能加薪!
就能升職!
就能海闊天空!
你知道我的意思嗎?
將工作視為「挑戰」
他們發現,這種「工作樂觀度」,
如果將工作不視為「威脅」
而視為「挑戰」,
那麼業績可以再增加37%,
產量可以增加31%,而且,
原本因為壓力而造成的症狀
如頭痛、背痛、疲憊,
也比原本還少了23%。
這篇研究讓我想了很久。
你現在的工作,
讓你覺得是一個「挑戰」,
還是一個「威脅」?
我發現,用在亞洲的職場,
應該將這兩個字改一改,
比較能立刻派上用場。
我發現,屬於「挑戰」的工作,
通常讓你感受到「機會」,
這是一個往上爬、薪水往上升、
專業度提高的工作機會。
而通常讓你感到「威脅」的工作,
則讓你感受到「責任」,
這是一個要你負某些責任的工作,
你加入這裡就是要負責某某某事。
在美國工作的時候,
鮮少聽到「責任」(responsibility)這個字,
或相關如同義字(如duty),
但,回到台灣工作,
處處都是強調「你的責任是什麼」,
「你要負責你自己的工作」,
甚至還有「當責」理論也特別蔚為潮流。
如果工作是一個責任,那它就是威脅。
你在負責任的過程中,
是在被脅迫的過程之下完成的。
如果工作代表著「機會」,
就成了一個正面的挑戰
反之,如果工作不只是一個責任,
而代表著「機會」,
那它就成了一個正面的挑戰,
如同哈佛耶魯學者研究的,
容易成為那75%成功的職人。
至於你的工作,
到底是「機會」還是「責任」,
從早上來的第一印象,
就可以感覺到了。
如果早上來到公司,
感覺到的是壓力,
這星期好多東西要做,
還欠了什麼什麼沒做,
那,這份工作就是一份具「責任」的工作。
如果它無法適時轉換為「機會」,
那你就一直都要活在威脅之中,
愈做愈不成功,
輕者可能一直被罵,
重者則被冰凍起來變成萬年專員,
或考績打不好,
工作的壓力又無法減輕的情況下,
這個「威脅」就愈來愈嚴重了。
所以,找工作,
我們是在找「工作機會」,
而不是找「工作責任」的。
這是大家可以思考一下的。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CMoney編輯 / Su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