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逸帆 14歲拿起相機 記錄同學考基測,花 7年探索「學習的理由」的他,發現一場考試 讓同學變了..

Alodia

Alodia

  • 2016-08-19 15:44
  • 更新:2017-11-08 15:08

楊逸帆 14歲拿起相機 記錄同學考基測,花 7年探索「學習的理由」的他,發現一場考試 讓同學變了..

(圖/shutterstock)

 

《學習的理由》獲獎無數

開拍時,導演楊逸帆 才 14歲!

《學習的理由》

是一部探討台灣教育制度的紀錄片

聽起來沒什麼特別

卻已抱回國內外數個大獎

今年甚至還入圍美國「亞美國際電影節」

入圍紀錄片單元的 9部作品,

《學習的理由》是唯一來自台灣的作品

 

這部作品花了 7年的時間製作

而導演是今年 21歲的楊逸帆

被稱為「最年輕的紀錄片導演」的他

14歲就已經拿起攝影機,紀錄身邊的朋友

 

他說:「我希望這部影片

能當作一面送給朋友的鏡子,

讓他們每一年檢視自己,

思考現在的路是否仍是當初追求的。」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極富潛能的同學們

竟因「考基測」 臉上不再有笑容…

曾就讀人文國中小學校的楊逸帆

因該學校是「全人教育」的實踐

所以他從小接受的 便是體制外教育

當其他同學在背誦年代、公式時

他們在探索自己的可能

 

楊逸帆的同學,

每個都清楚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有人喜歡跳舞、玩樂團

也有人熱衷實驗、能自學 3D動畫

但這些 未來不可限量的同學

在面臨基測時

卻漸漸放下自己熱愛的事務

拿起厚重的書本,埋首苦讀

得到硬梆梆的知識

卻忘了怎麼笑…

 

【全人教育:全人是指完整的個人,而全人教育是指,

充分發展個人潛能以培養完整個體的教育理念與模式。】

 

 

楊逸帆 想透過紀錄片

呈現「多元學習」也能培養人才

當時剛好是第一屆人文國中學生

要參加基測:體制內教育的能力檢定

剛上完一系列紀錄片課程的楊逸帆

一開始很有信心

相信這些才智過人的朋友

就算走進體制內,也能夠發揮所長

因此想藉由拍攝「紀錄片」

來探索學習的可能

想呈現體制外教育 採多元學習的方式

同樣能培養出優秀人才

卻沒想到 一場基測,讓同學們都變了

他們開始在體制內載浮載沉

找不到最初對學習的熱忱

 

 

 

同學們因此成為「考試機器」

找不到最初 學習的熱情…

過去快樂學習的同學

竟成了「考試機器」

為了準備考試,追求高分

不惜犧牲掉睡眠時間

也不再熱衷於興趣

成為「只想考上好學校」的考生

在體制外教育學習了好幾年

所培養的興趣及學習動機

都不敵一場升學考試

同學們的臉上不再有笑容

他們甚至將「考試」作為人生的目標

 

他才發現,

「考試」扼殺了同學對學習的熱情

也扼殺了他們未來的可能

因為…能被考試選中的學生

是會答題、會背誦的學生

就算在其他領域有過人潛能

只要不會考試,一切都是白搭!

 

 

為了提高影片公信力

他決定親身體驗:考二次基測

「如果我自己都沒有親身感受他們的壓力,

憑什麼為他們說話?」

楊逸帆看了同學的改變

決定親身經歷 體制內教育的考試

原本能夠直升人文高中部的他

打算用 20天準備二次基測

並期許自己能考到 400分

 

準備考試時,竟因為好勝心

差點掉入「高分迷思」中!

在準備考試的同時,紀錄片的進度亦未停擺

他甚至為了捕捉畫面

將攝影機裝在包包裡潛入升學補習班

從「拍攝者」到「被攝者」

楊逸帆本來只是想體驗

卻差點陷入追求高分的漩渦裡

開始斤斤計較每次考試的成績

在準備考試的過程中

很容易因為分數的高低,激起好勝心

他說:「我以為有其他選擇,

但當我陷入考試的時候,

其他選擇在這套遊戲規則下都不成立。」

 

直到老師對他說:

「楊逸帆,原本那個你去哪了?」

他才發現,追求分數讓他漸漸迷失了自我

楊逸帆醒了,但考二次基測的計畫仍未停擺

 

 

楊逸帆讀了 2周永春和 半年東吳

最後申請上「世界大學」!

為了知道在體制內學習

是否能擁有學習自由

他選擇就讀永春高中

讀了短短 2周,便轉回人文高中

而大學就讀東吳大學哲學系

大一都還沒念完

就因為忙著在國外參加影展和論壇

缺考太多次而被退學

 

這樣的同學,

對一向在體制內學習的同學及老師的來說

可能是「不及格」的同學

老師甚至認為他

「不清楚學生的首要任務是讀書」

現在的楊逸帆,申請上「世界大學」

這是一所沒有教室、沒有校園的學校

在未來 4年將走訪 7個國家

 

 

他想用自己的人生,向大家證明

念好書,不是成功的唯一途徑!

沒聽過他學習過程的人

或許會覺得他一定非常認真念書

但其實沒有,他只是「看得很清楚」

不一樣的人生,來自不一樣的選擇

如果楊逸帆選擇走入體制內教育

他的人生,還會是現在的樣子嗎?

 

被東吳退學的他,

仍然選擇一條體制外的學習途徑

他要用他自己的人生

向大家證明,

就算沒讀建中、沒念台大

他也能夠活出 同樣精彩的人生!

 

 

 

能影響孩子一生的角色

不是老師,而是「父母」!

如果你是楊逸帆的父母

當他不想考基測、

不想讀書只想拍紀錄片時

你會阻止他,還是幫助他?

 

每個家長,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楊逸帆的父母何嘗不是如此?

但當他不想讀書,只想拍紀錄片時

他的父母擔心的

不是他的學業成績,而是健康

當他決定要考二次基測

楊逸帆還擔心父母會反對他的決定

然而,他們不反對,反而同意

是因為只需要花 20天準備考試

 

孩子的教育,會影響他的一生

而「父母」是決定性的角色

想要孩子快樂學習

就靜下心來,傾聽他的聲音!

 

 

 

(本文為 CMoney官方 編輯整理新聞撰寫。)

我的人生、我的選擇】延伸閱讀:

我們報導 各行各業出色的人物

以及,執著於自己選擇的每一個台灣人。

分享 平凡人如何突破困境、創造自己的人生。

也希望讓大家 重新記憶起:

【下決心,你也可以有自己的一片天!】

 

也請動動你的拇指~按讚追蹤 給我們支持吧!

讓我們為你傳遞更多 正向人生!

Alodia

Alodia

對文字 來者不拒 喜歡寫字,更喜歡讀字

對文字 來者不拒 喜歡寫字,更喜歡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