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作者:圭大
轉載自換日線
時代在變,人心在變,
「責任制優惠券」即將過期,
人才散場前,企業還有機會!
奮起吧!主管、老闆們!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新時代來臨,大企業改變思維
人才漸漸「覺醒」
自 1984 年的「大陸企業元年」至今,
不長不短的三十餘個年頭,
在巨量人口數的加持下,
「量變真的會帶來質變」
(單大上海常住人口約莫是台灣人口總數),
現在的大陸,
看的到很多台灣曾走過的經濟與管理發展之路,
同時也有許多極有中國特色的
「大國思維」值得台灣借鑑。
從許多層面,台灣是大陸的一面鏡子,
反之亦然。
我們從三個現象,
看大陸人才如何從「覺醒」到「跳脫」,
用以反思台灣「責任制」的積極意義與失效運用。
1. 八O、九O 年代,
許多大陸管理者熟悉的管理金句
「火車跑的快,全靠車頭帶」。
這話強調管理者的重要性,
這是工業時代泰勒科學管理的思路與範式:
企業要員工的一雙手而不要腦,
員工是齒輪,齒輪必須高效,
而高效運轉靠的是
企業或主管的良好設計與提供動力。
這個時期,員工的存活關鍵字是:
忠誠、聽話;
主管、老闆管理人的關鍵字是:
規劃、管控(權威)。
2. 後來,「當責」概念來了。
代表人物之一:
聯想集團柳傳志,
他在 2014 年的聯想 30 年內部演講提到:
「聯想提倡的是『發動機』(註一)文化」,
意思是每個個體都是有尊嚴的,
都有動力、都有思想,
都能負責的主動克服問題、完成任務。
這是對知識工作者的認可與要求。
這個時期,員工存活的關鍵字是:當責不讓;
主管、老闆管理人的關鍵字是:
信任、激發、授權。
3. 再後來,柳爺爺的「發動機文化」
發文遇到了強烈的批判。
批判來自一個 20 多歲的小夥子──
九O 後出生的「資深」網路觀察家,他表示:
「U 盤(註二)橫空出世,
『神馬』(註三)發動機、齒輪都是浮雲......
您老可千萬別讓我們當什麼發動機,
因為怎麼生存是我們自己的事」。
這是比任何年代都更快成熟的九O 後、
OO 後人才心聲,他們神馬都不缺。
這個時期,很難找到合適的關鍵字。
這三個現象,
看得到大陸人才的三種角色轉換,
從「齒輪─聽命行事者」、
到「發動機─覺醒者」、
再到「U盤─跳脫的自由者」,
為自己而活。
這是個多元並存的大時代,
三種角色不是一種替代關係,
它們同時存在於社會與企業當中。
借鏡大陸人才狀態,省思
台灣企業的「責任制優惠券」
當我們理解「聽命行事者─覺醒者─自由者」
三種角色後,
我們回看台式「責任制」,
明顯的問題有二:
1. 台式責任制是典型的
「掛羊頭賣狗肉」:
許多主管或企業舉著希望員工有想法、
負責任的「責任制」大旗,
但卻用權威、不信任的繩索制度鏈住員工。
明明把你當「齒輪」,
卻要你有「發動機」般的
自動自發與超人付出,
這是一種變態文化下的「責任制優惠券」,
不是常態,嚴格的說,是一種苛刻。
一旦員工真的醒了,成為「覺醒者」,
他將去尋找可以讓他
發揮動力的舞台或大發動機主管;
或者,他會自我放棄、重心放家庭,
然後配合演出,
以一種小齒輪的姿態,配合大齒輪們的戲碼。
即使現在的員工不覺醒,
一旦越來越多的九O 後、OO 後進入職場,
他們天然的「U 盤」風骨,
想插哪就插哪、想要做自己,
絕無法接受被苛扣,
到時「責任制優惠券」將徹底過期。
2. 理想的「責任制」
是給是給企業的一種要求、
不是一種藉口,然後才是給員工的一種選擇、
而非一種要求:
變相的責任制,
是一種「牛不喝水強按頭」的概念,
甚至成為企業懶散不管理、
不關注員工真實狀態的藉口,
所以勞方會有「上班打卡制、下班責任制」的控訴。
理想的責任制,是對老闆、對主管的要求。
企業應該思考的是:
我要如何才能讓員工成為積極正面、
當責的「覺醒者─發動機」
(能自己負責,有能力、有意願、
有擔當、超越預期)?
我該怎麼做?
我如何能讓員工與企業成為
「利益共同體、事業共同體、甚至命運共同體」?
然後才是員工自己的選擇,
有些員工選擇當齒輪,
有些選擇想當發動機,
每個人都將找到他適合的企業,
這是種自然而然的市場機制。
Know-How 弄好管理的訣竅:
「責任制優惠券」將要過期,
那主管、老闆怎麼辦?
二個方向:
1. 徹底拋棄「責任制優惠券」
給人的一勞永逸「錯覺」
這是一種無效的管理方式,
隨著時間推移、世代交替,最終都將過期。
長期的苛刻、權威
會讓我們錯以為「一切在控制之中」,
但其實時代在變、環境在變、
對手在變、人心在變,
這樣的方式僅僅是繼續消耗
未充分發揮實力潛力的人才資本們,
等到企業發現時,為時已晚。
因此,老闆、主管們首先在心理上、經營理念上,
要先徹底拋棄對「責任制優惠券」的依賴。
2. 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
打造相應之企業管理機制
每個行業、每家企業的型態、規模都不同,
越是依靠「知識工作者」的企業,
越不能以「齒輪」的人才假設
來打造企業管理機制,
知識工作者只有在「覺醒者」
甚至「自由者」的狀態,才會發揮的更好,
這類企業的管理機制設計必須更多著重:
較多的參與討論及決策、
更多的激發投入而非管理付出、
明確合理的權責、
更有挑戰性的任務或目標、
一定的自由度給予自主與尊嚴、
高誘因的財務與非財務回報等。
簡單的說,「把人當人看」,真心對待。
快奮起吧!主管、老闆們!
在來得及以前!
還擔心失控嗎?
那你又掉回老套路了,
以為非得權威、控制才能掌握,
再強調一次,那終將失效,
即使不失效,
那也只是一種「自以為在控制中」的錯覺罷了。
註一:發動機,中國用語:即引擎、馬達。
註二:U 盤,指隨身碟。
註三:神馬,等同「什麼」。
熱門文章:
- 當中國的「很大」,碰上法國的「很大」
- 「主管您好,請給我加薪」──台灣員工的「禁忌話題」,這裡可沒人在客氣
- 「十五歲時的一封信,讓我在迪士尼實現夢想」──我替夢工廠動畫師當翻譯的日子
- 同志婚姻合法化差很大──看看加拿大、想想台灣
- 一個男生,在巴黎染上的「十大惡習」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責任編輯 : CMoney編輯/ Susan )
【享下班】粉絲團
立志成為 上班族的好朋友!
陪你度過每一個 辛苦(難熬)的工作時光~
上班前的543,下班後的幸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