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臨床上發現,
近年來罹患膝部關節炎的患者
有年輕化的趨勢,
除了肥胖、忙碌的生活型態之外,
骨科醫師表示,
可能與運動風氣盛行有關,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民眾若經常進行爬山、
爬樓梯等垂直運動,
容易增加膝關節壓力,
一旦運動過度又缺乏警覺
會導致關節受損,
嚴重時需置換人工關節。
陳劍龍醫師表示,
近年來爬山的運動風氣盛行,
民眾罹患膝部關節炎的比例也增加,
推估原因可能和運動過度有關。
陳劍龍醫師表示,
近年來爬山的運動風氣盛行,
民眾罹患膝部關節炎的比例也增加,
推估原因可能和運動過度有關。
宜蘭羅東博愛醫院
骨科部醫師陳劍龍表示,
現代年輕人體重過重的比例高,
且生活忙碌又緊張,
尤其是長時間久坐的上班族,
經常突然起身,
以快速的步伐
前往洗手間或辦公室其他區域,
預期用最短的時間完成任務,
不過這樣的動作
容易傷害膝關節表面軟骨,
出現微小裂傷和磨損,
引發紅腫熱痛等關節炎症狀。
除肥胖和緊湊的生活型態
會造成關節炎年齡層下修之外,
不當的運動種類和方式也是原因之一。
民眾進行爬山、上下樓梯、
交互蹲跳等垂直運動時,
因膝蓋活動角度較大、
承受壓力較重,
容易引發臏骨和股骨發炎、
受損的關節炎症狀;
相較之下,慢跑、
游泳和騎自行車等水平運動,
因膝部波動幅度較小,
罹患關節炎的機率也明顯降低。
陳劍龍醫師表示,
無論是哪一種運動,
重要的是「適量」,
以慢跑馬拉松來說,
應在體力可負荷的範圍內為之,
一般建議跑30分鐘就需休息;
若是自行車運動的愛好者,
建議在上坡路段變速,
改用省力模式
以降低膝關節的承受壓力。
膝痛是關節炎的警訊
值得注意的是,
多數人對運動時
所產生的輕微膝痛不以為然,
認為過一段時間就會恢復正常,
然而陳劍龍醫師提醒,
膝痛是關節炎的警訊,
代表關節軟骨
已受到微小傷害和磨損,
才會出現發炎、疼痛的症狀,
由於軟骨無法再生,
只能透過治療
和日常保健預防持續惡化,
建議運動時若感覺關節有輕微疼痛,
應儘快休息,
必要時冰敷10至15分鐘
以緩解發炎現象。
要預防關節炎提早發作,
醫師建議運動前先暖身,
可選擇游泳或慢跑等水平運動;
避免抽菸和熬夜,
以免破壞骨細胞,
造成關節快速退化,
關節炎提早報到;
平日可吃維骨力、葡萄胺、
魚油等保健食品保護關節,
延緩軟骨惡化速度。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CMoney編輯 / Kae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