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種新興的退休居住模式!美國銀髮奶奶落實斷捨離,拖車小木屋拖到哪、住到哪「很滿足!」

小花平台保險+

小花平台保險+

  • 2023-01-13 11:52
  • 更新:2023-01-13 12:02

tiny house

 

【我們想讓你知道】

隨著時代的變遷轉型,老年生活已慢慢跳脫出傳統的「窠臼」,像是近來很夯的「青銀共居」生活模式,以及從而延伸出的單身熟女攜手共老,現在美國更出現一種「拖車小木屋」(Tiny Homes)到處趴趴走的居住模式……

 

文 / 小花平台保險+

 

高齡社會引起新興住宅方式

老了之後,你想要過怎樣的生活?與兒孫同住、住進安養院或是與三五好友共老……,在今天每 7 個人中就有 1 個是老人的高齡社會,這恐怕是你我每個人必須提前面對的人生課題;隨著時代的變遷轉型,老年生活已慢慢跳脫出傳統的「窠臼」,有愈來愈多的新選擇。

像是近來很夯的「青銀共居」生活模式,以及從而延伸出的單身熟女攜手共老,現在美國更出現一種「拖車小木屋」(Tiny Homes)到處趴趴走的居住模式……,諸如此類愈來愈多居住新選擇,也意味著等到我們年老時,不再只有單一、唯二的考量,也更有機會重新認識老年、規劃自己的老年生活!本周小花平台引述外媒報導,帶領讀者回顧已經頗為熟悉的青銀共居,同時也一探為何這種拖車小木屋會在美國爆紅?

 

「青銀共居」:老人有年輕朋友、年輕人有老朋友  創造雙贏 

早在前(106)年小花平台就已大篇幅報導介紹有關「青銀共居」生活模式,詳見下述4篇專題文章: 

專題 1、發揮「青銀共居」極致:英國單身熟女揪好友住社區、享清福

專題 2、青銀共居正夯!從國外案例反思國內現況,如何創造雙贏?

專題 3、同住屋簷下……「青銀共居」老少互助、交朋友,雙贏!

專題 4、「異世代共享宅」上線  跨世代互助,雙贏!

說到「青銀共居」最初的發想源頭,國內外皆同,都是為因應來勢洶洶的少子化、超高齡化危機,以國內來說,根據內政部公布「國內老年人口居住狀況」最新調查結果顯示,截至去(107)年 6 月底止,統計近 10 年來「僅老年人居住宅數」竟大幅成長達 6 成之多,有關人口結構老化現象不再只是隱憂而已,可說是直接攤開在陽光底下。

「青銀共居」的盛行國家

「青銀共居」生活模式早已在歐美國家及日本流行許久且成效良好,像是荷蘭「Humanitas Deventer 安養中心」、德國「Geku-Haus 公寓」、美國「Judson Manor 安養中心」、英國「New Ground 合作住宅」、日本「『街 ing 本鄉』Home Share 計畫」……等,強調一種「老少互助」交朋友的概念:「同住一個屋簷下,老人有年輕朋友、年輕人也有老朋友!」

日本

以亞洲鄰近的日本為例,被日本媒體稱為「書生寄宿制的復活」展開的「『街 ing 本鄉』Home Share 計畫」,鼓勵擁有私宅的獨居老人以免費或是便宜出租方式,提供寄宿房間給來自外地的年輕學子,以下舉出實際案例說明:75 歲的伊藤爺爺在妻子過世後,原本以為自己往後要在偌大的房子裡一個人獨自生活,不過後來透過東京 NPO「異世代共享宅」計畫,與從鄉下來到東京念書的 20 歲大學生小林開始了兩人的同居生活。

即便兩人既非親戚也不是朋友、更毫無血緣關係,有趣的是,這對年齡相差 55 歲的同居對象在相處過程中,卻絲毫沒有隔閡,不僅平常閒來無事時會一起彈奏鋼琴、聊天分享心情;伊藤爺爺有了小林的陪伴後「生活開始變得不一樣了」,不再感到孤單和寂寞,而小林則在同居生活中為自己省下不少生活開銷、還能經常吃到伊藤爺爺特地準備的熱騰騰飯菜,憑添了幾分家的溫暖。

 

美國銀髮族的新形態居住模式「拖車小木屋」

隨時帶著走的「家」,也可以是更安定自在的生活 

除了一般較為常見的「老少互助」合作住宅外,近來在美國銀髮族興起一股到處趴趴走的新形態居住模式「拖車小木屋」(Tiny Homes),巔覆一般人對於「家」的傳統印象,只有大約 4、5 坪的空間,日常起居的生活空間及鍋碗瓢盆一應俱全,最大的不同是它不像一般房屋「固定」在一處,而是可以隨時帶著走,想住哪裡就住哪裡……。 

拖車小木屋入手門檻低

根據外媒報導,實際採訪了多位居住者的心情感受,他們不約而同地表示很滿意目前的生活方式,除了這個「家」絕大多數人買得起、不會「貴鬆鬆」,價位落在 10,500 至 20,000 美金(折合新台幣約 320,000 至 600,000 元)之間,重點是可以隨機移動與家人、朋友見面與聯繫,遠遠將老年人最害怕的孤獨感拋在腦後,「感受到滿滿的溫暖與快樂,這才是心靈真正的富有!」 

實際案例

70 歲的 Betty 居住在一個 5 坪大的拖車小木屋裡長達 10 餘年的時間,她認為這是這輩子度過的最美好的一段生活!在住進拖車小木屋前,Betty 從多方考量個人對於老年生活的安排與規劃:不想住進安養院、不願增加子女經濟負擔,同時希望能遠離都市、親近大自然,更重要的是,可以隨時與想念的家人和朋友見面、保持聯繫,最後她選擇了拖車小木屋陪伴自己走過最後的人生階段。 

在 Betty 的拖車小木屋裡,她徹底實行了「斷捨離」(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只有擺設日常生活中所需用到必要的家具,加上簡單迷你的廚房和浴室,這些已經讓她感到滿足「可以好好享受日子了!」像 Betty 的例子今天在美國愈來愈多,也意味著老年人生活型態逐漸轉變,更加重視擁有「個人空間」及毫無負擔的「身心靈滿足」。 

 

結論

小花平台的觀點,美國幅員廣闊,拖車小木屋可以作為在地人老後生活優先選項之一,但是不見得適合在國內運作;不過儘管如此,針對此一全新居住型態提出的「老有所終」反思,值得我們予以深思:所謂的「家」,每個人定義不同、感受也不同,不論是青銀共居、合作住宅乃至於拖車小木屋,可以讓你每天都元氣滿滿、快活自在,就是最適合你的生活方式,也好比傾情於拖車小木屋「拖到哪裡,就在哪裡生活」隨遇而安,豈不挺好?

 

更多好文推薦給你:

 

本文由 小花平台保險+ 授權轉載,原文 於此

(圖:shutterstock,僅示意 / 責任編輯:鄭丞偉;內容純屬參考,並非投資建議,投資前請謹慎為上)

小花平台保險+

小花平台保險+

小花平台保險+ 是以會員為核心所打造的保險資訊分享平台 不僅提供量身、良心的專業保險資訊 更提供多元的保險、財經、生活訊息 幫助您了解保險的那一點點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