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拿「忠誠」要求員工,
是在閹割自己的管理能力、
更是一種倒果為因的追求。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忠誠,
從來就是映射主管或企業管理能力的一面鏡子、
一張成績單,
而不是一把衡量員工的尺子
或脅迫員工該如何表現的刀子。
以下故事是真的。如有雷同,請君入座
故事一:
一家非常大的知名銀行。
一個友人剛離職,
憤恨不平的說:
「公司聽不進不同的聲音,
只要求我們忠誠、聽話、執行,
不能有異議!」
一個早年在該銀行擔任高管的老大哥說:
「不意外,這家大銀行,
從董事長開始就豢養著一群高階『鼓掌部隊』,
棒子專打出頭鳥、專趕不聽話的鳥,
強調忠誠,一路往下,
你根本不該有期待。」
故事二:
一個浙江公司的老闆跟我說:
「忠誠度很重要,而且是首要標準。
如果不要求忠誠,
他們學習完以後就會在外面變成你的對手,
或自己成立公司做你公司的生意。」
故事三:
一個大陸好友問我:
「我多年前在『你們』台灣人的公司工作過。
執行長與高管一定是台灣人,
大部分中層基本也是,
台灣人有自己的餐廳、
有自己的宿舍、
有自己的好玩東西。
開車師傅有一次偷偷跟我說:
他聽到老闆說『大陸人不忠誠』。
我很不了解,
台灣幹部都換了好幾個,
我仍然在這,
怎會說我不忠誠呢?
然後我就離職了。」
故事四:
一個在越南的台灣工廠
擔任中層的大陸朋友曾向我諮詢:
「公司最近要推進本土化的高層幹部接班計劃,
但本土化的對象是我們大陸人,
總經理跟我面談時說:
『越南人靠不住、不忠誠,
會聯合當地警察與政府
進行合法罷工、要脅漲工資,
所以公司未來的希望,
我就放在你們身上了。』」
到底怎麼看忠誠
你聽過以上的類似論述嗎?
或你自己就主張那些論述?
為什麼這些道理聽起來好像有些道理
但卻又有種「似是而非」的感覺?
──要求忠誠,公司才能有執行力?
要求忠誠,
才能避免員工自立門戶或內神通外鬼?
台灣人真的比大陸人忠誠?
而大陸人又比越南人忠誠?
其實,
這些老闆或主管,
基本已放棄管理工作、
閹割了自己的管理能力。
這些主張的最大謬誤有二:
1.倒果為因:
忠誠,
從來就是映射主管或企業管理能力、
或管理好壞的一面鏡子,
一張成績單,
而不應該是拿來作為衡量員工好壞的尺子、
或脅迫員工該如何表現的刀子。
當企業或主管覺得員工不忠誠時,
首要思考的不該是要求員工,
而是照照鏡子、反求諸己:
「為什麼員工不願意再跟你一起奮鬥了?」
2.簡化管理:
許多管理者終其一生都在「給人貼標籤」
而從未真正的去理解複雜的員工個體,
或許是不願意、或許沒方法、
但更可能的是「管理的懶散」,
讓他選擇使用直接粗暴、
充滿偏見的「生活直覺」來簡化管理、
讓他誤以為
只要舉著「忠誠或不忠誠」的大旗或大刀,
就可以獲得有凝聚力的團隊。
聽完謬誤後,
如果你還想用「忠誠」要求員工?
那請再思考二個問題:
■如果公司減薪一半,員工不走,
他是有忠誠、還是走不了?
■如果對手加薪一倍,員工不走,
他是因為忠誠、還是忠於自己的職業規劃?
真正的人才,
永遠是「有追求的個體」,
而這個追求,一定不會是忠誠。
如果企業不去滿足人才的內心追求,
這個人才要麼就放棄自己、融入群體、
成為「奴才」;
要麼就是放棄公司、
另覓發展的舞台、
成為真正的人才。
Know-How弄好管理的訣竅:
企業怎樣才能擺脫對
「忠誠」二字的迷思與迷戀?
提供二步走:
1.精確的科學識人方法:
士為知己者死。
企業或主管能識別人才的內在需要、準確對待,
忠誠將是自然而然。
有些人追求高度,
以任務達成、成就感為目標;
有些人追求寬度、喜歡人面寬、人際互動;
有些人追求深度,
樂在解決問題、專業能不斷成長;
有些人追求暖度,
需要回饋、需要關懷等。
因此,
當企業或主管越能把人看清楚,
就越不會對「霧虛」(務虛)的忠誠概念有迷戀。
2.必要的失血汰換機制:
女人一般比男人長壽,
其中一個可能性
也許是因為女人的定期失血與再造血。
1960 年代著名的彼得原理說:
「人們會爬升到他無法勝任的位置」,
然後卡住不動。
如果員工上頭註定一定會卡住一堆無法勝任
且讓企業不再突破與發展的領導,
那麼有事業企圖心的員工必然離職。
企業要麼換老的、要麼走小的?
只能二選一?
也許選三:
企業需要一個「能上也能下」的
失血汰換機制與標準!
如此,
才有機會擺脫忠誠的奴才
帶給我們的吸毒般快感,
並打造出人才願意崢嶸向上、
市場化競爭、企業有機會做強做大的正向環境。
管理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那些以「忠誠度」為大旗的公司或主管們,
請問:
您是真心的想打造一個員工願意久任
且能夠發展的基業長青企業或團隊,
還是其實只想偷懶一下、
應付應付管理這件瑣事呢?
本文由 換日線 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