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打工度假被稱作「台勞」?是我們眼界小,還是膽小?...

《換日線》

《換日線》

  • 2016-07-04 15:30
  • 更新:2018-07-17 09:30

去打工度假被稱作「台勞」?是我們眼界小,還是膽小?...

(圖/shutterstock)

 

"Fly as birds if you want to hold the world."

 

在台灣,

總有人或媒體

愛把出國打工度假的人稱做為「台勞」,

也有些人覺得出國打工度假根本是浪費時間,

因為終究還是要回來面對現實。

 

我不喜歡這種扭曲打工度假意義的說法。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簡單來說,

打工度假(Working Holiday Visa)的本意

就是讓旅行者在旅行期間,

能合法工作並賺取旅費和生活費。

但我們似乎比較注重能在這裡賺多少錢,

然後再據此評斷「打工度假」的「有用沒有用」。

 

事實上,

壯遊(Grand tour)的本意就是培養獨立,

挑戰任何可能,學習各國不同的人文風景.....等。

 

一個正面有活力的事,

為什麼會被扭曲價值和產生奇怪的衍生議題?

為什麼有些長輩和親友會不支持與擔心?

 

問個很簡單的問題:

許多歐美國家的人也到澳洲打工度假,

他們國家的人或媒體

會稱他們法勞、英勞、德勞、美勞嗎?

他們有因為

離開自己的國家 1-2 年而失去競爭力嗎?

 

是我們國人眼界太小?還是我們太膽小?

 

撇開歐美人天生獨立不說,

就我所知,

我們鄰近的韓國、日本媒體

也不會拿打工度假來做文章和貶低其價值。

我認識的韓國背包客,

有些人是休學來打工度假,

體驗人生後再回國繼續完成學業,

然而韓國或日本的條件有比台灣差嗎?

 

我們的填鴨式教育

沒有真正落實德、智、體、群、美。

答案永遠只有圈和叉,

還有四個選項的選擇題。

 

 

 

沒有花時間教學生如何思考。

台灣是個小島國,

我們有值得驕傲的民主、言論自由、普及教育,

可老實說,

我們常常眼界也很小,

思想還不更成熟,

飛不出框架,

卡在一個「競爭力致上」的思維時刻裡,

卻也很容易因為挫折退縮。

 

我們的主流價值和社會期待,

告訴你要「加油」、

要有「好的工作」和收入、

要有「好的歸宿」。

但當「加油」、「好」的意義被扭曲和物化,

就失去追求的精神了。

 

如果有一天,

在這裡的人們,

都可以不受指指點點,

選擇自己想做的事,

開心的生活不好嗎?

 

任何的選擇都不應該被評論。

 

作者:N!K!

本文由 換日線 授權轉載

 

熱門文章延伸閱讀

 

《換日線》

《換日線》

《換日線》集結了來自全球各地 超過 40 個城市的 90 名新世代作者(持續增加中), 沒有長篇大論、沒有高深學問,他們就是你我身在異鄉的朋友, 無私而自然地分享他們的故事、他們的見聞、他們的觀點, 與他們從台灣出發,在地球不同角落留下的足跡。 換日線 Crossing 臉書官方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Crossing.cw?fref=t

《換日線》集結了來自全球各地 超過 40 個城市的 90 名新世代作者(持續增加中), 沒有長篇大論、沒有高深學問,他們就是你我身在異鄉的朋友, 無私而自然地分享他們的故事、他們的見聞、他們的觀點, 與他們從台灣出發,在地球不同角落留下的足跡。 換日線 Crossing 臉書官方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Crossing.cw?fre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