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學了 6 年,必要時卻說不出半句話!我們的教育,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換日線》

《換日線》

  • 2016-06-16 14:32
  • 更新:2018-07-17 09:30

英文學了 6 年,必要時卻說不出半句話!我們的教育,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圖/shutterstock)

 

作者:鄭一東

 

對你而言,教育的目標是什麼?

是學歷嗎?

是薪水嗎?

是頭銜嗎?

還是幸福的人生?

我們從小到大所受的教育又到底是什麼?

 

接下去看看...

 

(贊助商連結...)

 

 

在學校每個月、每個禮拜、

甚至每天都有或大或小的考試。

每個考試大多會被打分數,

從 0 到 100,以 1 分為單位區隔高低。

然後期中或期末考會排名次。

 

很顯然的,從我們的教育中,

學到的是「競爭」

在競爭之下決定名次。

在競爭之下決定誰進比較有名的大學。

在競爭之下決定誰進比較有名的公司。

在競爭之下決定收入跟頭銜。

 

當「競爭」是社會評斷一個人的主要方式的時候,

「競爭的結果」就會受到重視,

而「實際的能力」就很容易被忽略。

 

換句話說,在一個以競爭為主軸的社會之中,

判斷一個人的方式往往不是看他的「能力」、

「志向」與「潛力」,

而是他的「分數、畢業大學名字或職位頭銜」。

 

用外語教育來舉例解釋,

或許會是一個理解這個問題的好方法。

 

 

從外語教育,看出問題所在了嗎?

台灣從中學就開始義務性學習英文。

那麼英文學習成果的評斷方式是什麼呢?

是「英語的溝通能力」嗎?

還是「正確的英文文法與單字的選擇能力」?

而這樣的教育所帶來的結果呢?

 

雖然托福不見得是一個很好的英文能力判斷方式,

但是畢竟目前是最廣泛地被多數英語系國家

用為篩選留學生與移民的英文能力的測驗之一,

不妨把托福的成績拿來做個參考。

 

筆者在台灣出生長大,

在日本長期居留後移居芬蘭,

讓我們拿這幾個國家的成績做個參考。

 

托福 iBT 測驗的滿分是 120 分,

聽力、口語、閱讀、寫作測驗各佔 30 分。

2015 年的托福 iBT 各國平均分數

台灣:80 分

日本:71 分

芬蘭:94 分

順便一提,

以英語為公用語的新加坡是 97 分。

差距看起來很明顯。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距呢?

或許有人會覺得

「因為芬蘭人的母語芬蘭語也是拉丁語系,

學起英文當然簡單很多。」

但是很有趣的,

當筆者現在在芬蘭學芬蘭語的時候發現,

芬蘭語幾乎完全跟英語無關,

不管單字或是文法都有 95% 以上的差異

(瑞典語或西班牙語就明顯地

有比較大的部分是跟英語相近的。

還有其實芬蘭語是烏拉爾語系 XD)。

 

當然會造成這樣的成果差異,

原因不會很單純,

但是在本文中主要以語言教育的

過程與測驗方式來探討可能的原因。

讓筆者簡單描述自己在台灣學習英語

和在芬蘭學習芬蘭語的經驗給各位做個參考。

 

台灣的語言教育

在台灣,中學生或高中生的英文學習成果

是以「考試結果的分數」作為唯一的評量標準,

沒有聽力測驗,當然更別說口語測驗。

(這是筆者 20 年前的經驗。

話說筆者人生第一次的英語口語測驗

竟然是英文念了十幾年之後 

33 歲在考 IELTS 雅思的時候)

 

而在學校主要的英文考題方式則是

「填入正確的單字」、「選擇正確的文法」、

「將此句翻譯成英文或中文」等等。

 

考試的頻率大概是每週,

大考就是期中兩次跟期末,

所以一年就是 6 次。小考則是不計其數。

 

這樣英文唸了 6 年,

要進大學的時候我去了英語會話教室,

發現我完全講不出英文。

(當然本來就也是因為不會講英文

才去會話教室的 XD)

 

芬蘭的語言教育

則形成一個很強烈的對比

筆者在芬蘭的芬蘭語課是在大學修的,

一共修了 10 個 ECTS

(在台灣應該等同於 6 到 7 學分吧),

一週上 6 個小時的課,一共上了 7 個月。

 

很有趣的特徵是「考試只有期末一次」、

「考試是聽力、口語、閱讀、

寫作測驗分別進行」、

「授課內容是以實用為中心,

當然也教文法跟單字,

但是教文法跟單字是為了促進語言的實用能力」。

 

請容筆者稍微岔開話題,

話說筆者的母語是中文,

但是從英文跟日文的學習經驗來說,

不管是哪一種外文,

要學到能用永遠都會是一條漫長的路,

從零開始到能流暢進行日常會話與溝通

起碼大概也要兩年

(當然如果你每天都花8個小時的話

或許半年到一年就夠了),

長的話可能要 5 年之類的。

 

 

在這樣的漫漫長路中,不管是英文還是日文,

筆者從來沒有認為記單字跟文法

是一件有趣的事,

就更別說不斷持續地記文法跟背單字好幾年

是一件多麼痛苦的事了。

 

光記文法背單字都無聊至極了,

竟然還每個禮拜考試!?

這樣的學習方式要怎麼對念英文產生興趣與動機呢?

就更別提是在一個不需要英語能力的

生活環境中學英文了。

 

(回到主題)

讓我們來看看芬蘭的語言教育。

在芬蘭,「讓學生使用該外語」

是一切的中心,而且是從頭就開始。

在課堂裡,文法教完了,

但是文法只看一次也不可能記起來,

在家裡記文法背單字又很無聊,

那就乾脆在課堂上練習。

用流行音樂、小遊戲、網路影片、

小組會話等等的方式。

當然,在家裡複習跟寫作業也是需要的,

但是所需的時間也就是

一個禮拜兩到三個小時左右而已。

 

從學習成果的評量方式

來看則更顯不同

芬蘭的語言教育方式是「盡可能讓你會講」、

「盡可能讓你多講一點」、

「盡可能讓你不要輕易放棄」。

那麼結果呢?

「社會上會講外文的人就多了一點」、

「放棄學習外文的人就少了一點」。

評分的方式是六階段式評分。

0 分不及格,1~5 分都算及格,5 分最優秀。

但是不排名次,成績也不公開。

測驗的內容也不是

「使用文法跟單字的正確性」,

而是「使用外語的溝通能力」。

「你能用該語言傳達多少訊息,

你能用該語言理解多少訊息」

是最主要的評量方式。

 

而這樣的評量方式必須建立在

老師的主觀看法上。

在一個注重能力的評量方式中,

老師的主觀看法非常重要。

但是在一個以競爭為主要評量方式的社會中,

老師的主觀看法不可能被接受,

因為那並不客觀。

而在我們的社會裡,

我們看的是多益的分數、是考試成績、

是客觀的競爭結果。

那英語溝通能力呢?

 

我們回頭想想,英語教育的結果

托福分數的差距是不是就是這樣產生的呢?

外文教育不過只是一個例子,

但是也帶給我們窺視

整個教育體制環境一個很好的角度

我們的國家、社會、企業、

父母對學生的期待是什麼?

「學歷、分數、名次」

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

我們讓學生接受考試,

我們給學生標上成績,我們給學生排名次。

成績好的名次高的,

我們給他名校的品牌保證,那成績差的呢?

就讓他們畢業(或中輟),

然後換一個場景,

在社會裡(以相對弱勢)繼續競爭。

 

芬蘭呢?「能力」

在芬蘭的教育過程中,讓學生練習,

讓學生嘗試使用新的方法,

盡可能讓學生不要輕易放棄。

結果是全體學生能力的提升,

結果是讓對念書感到痛苦的學生變少一點,

讓想繼續念的學生變多一點。

 

讓筆者來問個很簡單的問題:

先把社會福利氣候環境等等擺著不提,

你覺得那個國家的學生比較幸福呢?

你覺得哪個社會可能會比較幸福呢?

當我們覺得教育有問題的時候,

往往把箭頭指向老師,

但是問題沒有那麼簡單。

 

 

整體社會都有責任

是的,正在讀這篇文章的你也有責任

光看學歷找人的企業沒有責任嗎?

錄取老師的過程或方法沒有問題嗎?

評量學生學習成果的方式真的有效果嗎?

認為成績、名次、名校就是

孩子未來幸福人生保證的父母又如何呢?

 

企業為了徵人效率,往往用學歷篩選,

人資可能會說:

「沒辦法啊,每年都那麼多人報名,

怎麼可能一個一個看。」

也可能說:「沒辦法啊,

如果找了一個看似有能力但是學歷差的人,

最後出問題的話,倒楣的不是我嗎?

不如找一個名校出身的,

出問題我也比較好避開責任。」

 

如果你是老闆,

你是不是可以至少多加思考一下,

是不是有別的方法

可以讓你用看能力的方式選人呢?

 

為了什麼而教育?

政府跟老師又是為了什麼在教學生?

為了讓學生考高分?

為了讓學生有好的學歷?

還是為了讓學生有幸福的人生?

也許有人會說:

「沒辦法啊,要考大學就是需要分數。」

又或者會說:

「沒辦法啊,中學生高中生

哪會懂什麼人生的幸福,

先讓他們拿個學歷日後的路會比較廣,

這樣不是比較好嗎?」

所以身為一個在教育最前線的老師

只能承認自己能做的不多,然後放棄改變嗎?

 

父母又如何呢?

你也是這樣想的嗎?

「我希望我的小孩進名校」、

「我希望我的小孩當公務員

或是進大企業做穩定的工作或拿高薪」、

除了成績之外,

你在你的孩子身上看到了什麼?

 

你想看的是小孩的分數、學歷、頭銜嗎?

還是小孩自己能夠尋求自己人生幸福的能力?

 

 

最後的一句話

教育的問題無法一天解決,

但是改變可以從自己開始。

當自己身為父母的時候,

對孩子要求的是什麼?

希望孩子如何成長?

如何教育孩子?

有很多事情可以重新思考。

當一個父親或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期待

不再受限於分數、名次、名校、

薪水、頭銜的時候,

或許教育就會開始變得

更接近教育本來應有的樣子。

 

最後一個給你的問題:

「如果你身為父母或假設你有自己的孩子,

有一天你的孩子帶著閃耀的雙眼對著你說,

他的夢想是成為卡車司機的時候,

你會給他怎樣的回應呢?」

 

備註:

本文憑藉作者個人的經驗與想法

從一個特定的角度所撰寫,

並無法代表每個個人不同的經驗與想法。

僅供參考。

 

熱門文章:

 

本文獲 換日線 權轉載刊登,原文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責任編輯 : CMoney編輯/ Susan )

 

【名人六堂課,開講囉!】

改變,就從說話力開始~

→→→ ( 名額有限,「點我」報名! )

 

《換日線》

《換日線》

《換日線》集結了來自全球各地 超過 40 個城市的 90 名新世代作者(持續增加中), 沒有長篇大論、沒有高深學問,他們就是你我身在異鄉的朋友, 無私而自然地分享他們的故事、他們的見聞、他們的觀點, 與他們從台灣出發,在地球不同角落留下的足跡。 換日線 Crossing 臉書官方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Crossing.cw?fref=t

《換日線》集結了來自全球各地 超過 40 個城市的 90 名新世代作者(持續增加中), 沒有長篇大論、沒有高深學問,他們就是你我身在異鄉的朋友, 無私而自然地分享他們的故事、他們的見聞、他們的觀點, 與他們從台灣出發,在地球不同角落留下的足跡。 換日線 Crossing 臉書官方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Crossing.cw?fre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