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剛剛與我的友人在佛羅倫斯分開,
一個念頭湧上心中,
「啊!下一站米蘭啊。」我沒有太大的雀躍,
因為我知道下一站,我已經沒有朋友相伴,
必須獨自看看這時尚城市。
其實也不是完全沒有獨自一人旅行的經驗,
甚至有時候也比較喜歡一個人品嚐城市的美,
但是一個人旅行久了,
難免會希望你在旅行的途中,
有一位旅伴與你語言相近,
可以用你們最熟悉的語言,聊著共同的話題,
一起走在美麗的街道上。
在售票亭前,一邊欣賞這富麗堂皇的教堂,
一邊在排在售票隊伍的人龍中,
我聽到後面兩位旅人正在用我熟悉的語言溝通。
趕緊接下去看看...
(贊助商連結...)
「你知道米蘭大教堂的建築風格嗎?」
「不知道耶,我只知道他好像有巴洛克建築風格在內。」
其實我真的很像變態,
一直在聽著兩位女生的談話內容,
而且心中突然想要確認看看,
這個口音會不會是來自海峽對岸的人。
聽著聽著,口音既不捲舌,
也沒有一些特殊中國的語言用法,
嗯,她們應該不是來自對岸的人,
於是繼續聽著他們的談話內容,
想看看在這趟旅途中可不可以多兩位新朋友。
她們似乎也發覺我正在打量著她們,
再加上我一副亞洲人面孔,
她們突然互看了一眼,
瞬間將當中的談話內容轉換成閩南語。
當下其實我是差點快噗哧笑出來,
但故作鎮定繼續看看她們會說甚麼。
「阿六仔底勒聽溫工委。」
(大陸人正在聽我們說話。)
聽到著我再也無法裝下去,
只好利用閩南語對她們說我也是台灣人,
用閩南語也通。
瞬間她們兩位的表情感到羞愧不已,
並向我賠了幾個不是。
之後我們就順理成章成為了朋友,
一起逛著米蘭,其中有一位還是在當地唸書,
所以我因此有幸去到幾個當地人才知道的私房景點。
其實台灣人真的蠻熱情而且也很團結,
我想多少跟我們是一個小國家,
對這片土地有高度的情感,自然而然愛屋及烏。
我們總是在國外看到亞洲面孔,
而且如果又知道他來自台灣,就會很開心,
如果有任何需要幫忙的地方,
多半總是義無反顧。
我身處在異鄉,
對於這樣的民族性感到很自豪,
熱情是台灣人不可抹滅的印記。
但另一方面,
這或許也是台灣人所欠缺的包容性。
不只是我這兩位朋友,
我自己在很多事情上,也會選擇性的交友。
而且在眾多的外國人中,
又以對岸的人排斥感最為明顯。
其實我也不懂為何我直覺性反應就是不喜歡,
甚至鄙視,可能是因為從小家庭環境、
媒體資訊、自己生活經歷等等,
塑造我自己對他們的敵意。
可是仔細想想,這些敵意與不懷好意的感覺,
其實很多是沒有來由的。
雖然在國外,
還是充斥著許多中國人的不好的傳聞,
甚至你根本親眼目睹。
不過,另一方面來說,
在國外求學、求生活的我們,
因為語言相近,我們彼此互助的對象,
除了同樣來自台灣的朋友外,
前幾名往往都是中國、華語地區的朋友。
如果下次,又遇到亞洲面孔的朋友在你面前,
你會不會打從心裡的放下這種排外的感覺?
如果是我,我會努力嘗試著放下心中的敵意,
友善的面對周遭的每一個人。
本文獲 換日線 權轉載刊登,原文於此
熱門文章:
- 「助教!你喜歡法國學生還是台灣學生?」──走進法國高中,我的課堂觀察
- 接起名為「機會」的那通電話時,你必須做好準備
- 「放棄所有熟悉的一切」,嫁到印尼的異鄉人
- 「不美國的美國」──川普、貧窮線、三K黨
- 「台灣人,我不懂你在講什麼!?」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責任編輯 : CMoney編輯/ Sus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