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掃墓去...為何啊!? 90%台灣人自己都不清楚,竟然是因為這樣...

清明時節掃墓去...為何啊!? 90%台灣人自己都不清楚,竟然是因為這樣...

(圖/shutterstock)

 

 

清明節的由來和習俗

又快要到一年一度的清明啦,

又要攜家帶口千里迢迢地

回鄉掃墓了!

為什麼清明節要掃墓呢?

為什麼清明節是定在這天呢?

清明節還有甚麼其他的忌諱嗎?

答案都在這裡囉!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清明節的由來

相傳在秦朝末年,

漢高祖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大戰好幾回合後,

終於取得天下。

他光榮返回故鄉的時候,

想要到父母親的墳墓上去祭拜,

卻因為連年的戰爭,

使得一座座的墳墓上長滿雜草,

墓碑東倒西歪,有的斷落,有的破裂,

無法辨認碑上的文字。

劉邦非常的難過,

雖然部下也幫他翻遍所有的墓碑,

可是直到黃昏的時候還是沒找到他父母的墳墓。

 

最後劉邦從衣袖裡拿出一張紙,

用手撕成許多小碎片,緊緊捏在手上,

然後向上蒼禱告說:

「爹娘在天有靈,現在風刮得這麼大,

我將把這些小紙片,拋向空中,

如果紙片落在一個地方,風都吹不動,

就是爹娘的墳墓。」

說完劉邦把紙片向空中拋,

果然有一片紙片落在一座墳墓上,

不論風怎麼吹都吹不動,

劉邦跑過去仔細瞧一瞧模糊的墓碑,

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劉邦高興得不得了,

馬上請人重新整修父母親的墓,

從此以後,每年的清明節一定到父母的墳上祭拜。

後來民間的百姓,

也和劉邦一樣每年的清明節都到祖先的墳墓祭拜,

並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片在墳上,

表示這座墳墓是有人祭掃的。

 

 

 

清明節相關故事-寒食節

寒食節是紀念介之推感人肺腑的護駕故事。

傳說在春秋戰國時,

晉國國君晉獻公的寵妾驪妃

為使自己的兒子繼承王位害死了太子申生,

又想陷害晉獻公的另一個兒子重耳,

重耳為了逃避驪妃的迫害,而被迫逃離晉國。

 

一日,公子重耳迷路在山中,好幾天沒有食物。

當時大臣介之推護駕跟隨重耳,

就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煮熟了給重耳充飢,

重耳流亡了19年後,返國即位,

即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晉文公一一加封跟隨他流亡的大臣,

因為由於介之推還鄉探母,晉文公便忘了封賞他。

後經他人提醒,

他才想起舊事,心中愧疚,

便親自到介之推的老家綿山探訪,

卻找不到介之推的蹤影。

 

由於介之推是個出了名的孝子,

有人獻計說,如果放火燒山,

介之推為了母親,一定會出來的。

晉文公便下令火燒綿山,直燒了三天三夜,

介之推卻沒有出來。

等火熄滅後,人們看見介之推和他的母親,

被燒死在一棵柳樹下,而發現一片寫著血書的衣襟: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十分傷心,

即下令將綿山改稱介山(即山西介休縣境內的介山),

又下令把介之推被燒死的那一天定為寒食節,

以後,每年在這一天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飯,

以示追懷之意。

 

 

 

習俗1-哲柳插頭

次年寒食節,晉文公到介山祭介之推,

先在山下寒食一日,

第二天才上山,發現那棵柳樹已長出了翠綠的嫩條。

晉文公便走上前去,折了一支柳條,

編成一個圈兒帶在頭上,

隨從的臣子也紛紛仿效他折柳插頭,

於是,晉文公便把這棵柳樹命名為「清明柳」,

這一天定為清明節。

 

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

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這就是清明「折柳插頭」習俗的由來。

 

上巳、寒食、清明的融合

在宋朝以前,

清明僅是個附屬在寒食節習俗中的一個次要的節日。

它甚至比不上農曆三月初三的上巳節。

而清明節掃墓,更是宋代以後出現的。

 

但是由於上巳、寒食、清明三個節日的日期相當接近,

彼此的習俗便互相滲透、重疊,

漸漸的不再有明顯的劃分,

這才形成了現在的清明節。

 

 

 

「清明」節氣與節日的關聯

作為節日的「清明」與作為節氣的「清明」,

既有聯繫又有區別。

從聯繫上來看,

清明節是從「清明」這一個節氣演變而來的,

在二十四個節氣中,

只有「清明」和「冬至」兩個節氣演化為節日;

從區別上看,

節氣只是時序的標誌,

而節日則包含著風俗習慣和紀念意義。

 

但是,清明節是如何從節氣演變為節日的呢?

根據《荊楚歲時記》中說:

離冬至一百零五天有大風暴雨,稱這一天叫做「寒食」,

要禁火三日,由於寒食節的日子與清明的日子相近,

因此古人在寒食的活動,往往沿續到清明,

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沒有什麼區別了,

而到今天寒食節更已經被清明節所取代了。

 

 

 

習俗2-掛紙

「掛紙」時,先要將生長在祖先墳墓上的野草,

用鋤頭或鐮刀整理清除,

再用小石頭或磚塊將墓紙壓在墳上,

表示這個墳是有後嗣的,

否則很容易被人誤以為是無主的孤墳,而受到破壞。

墓紙分為白色、紅色、黃色的古仔紙

以及五色紙(紅黃藍白黑)兩類,

現在則多用五色紙,其用意是蓋厝瓦

或表示子孫已祭拜過。

 

 

 

習俗3:培墓

民間清明節掃墓可分成兩種儀式,

即「掛紙」及「培墓」。

「培墓」也就是「掃墓」,

又叫墓祭、祭掃或上墳,就是修墓與祭拜。

一般俗信,祖先的墳墓

和後代子孫的興衰有很大的關連。

因此,富有的人家年年「培墓」,

而一般的人家除了吉凶葬的前三年要「培墓」外,

其它則視情況而定。

 

「培墓」的時間多利用清明節前夕,

將墳上的雜草清除,並加以培土整修,

如果墓碑上的字體模糊不清,

則必須用銀硃重新加以描寫,使其煥然一新。

祖墳整修完畢後,開始祭拜。

祭拜時,在墓前供奉牲禮(三牲或五牲)、

刈金、壽金、燭等,或十二道菜蔬

(如:韭菜、魷魚、春乾、甜菜、甜芋、肉脯、

蒿菜、蓮子、棗子、竹筍、豬腸、苜頭)

和粿類(紅龜粿、鼠麴粿或草仔粿)及

刈金、銀紙、往生錢、燭等。

 

若是新墳,則必須供奉五牲

(如:豬頭、雞、鴨蛋、麵粿、紅龜粿),

祭品擺好後,點香向后土(墳墓的守護神)祭拜,

婦人要在新墳前哭號,禮拜完畢,

先燒刈金、壽金給后土,再燒銀紙等給祖靈,

紙錢燒完後,在紙灰上灑酒(稱為奠酒),

最後鳴炮禮成。

在收供品離開前,要將雞蛋、鴨蛋在墓碑上打碎,

將蛋殼丟在墳上,象徵「脫殼」或「蟬蛻」,

表示新陳代謝。

從前,還有將紅龜粿、麵粿分給當地的小孩子吃的習俗,

稱為「揖墓粿」(又稱乞墓粿、印墓粿),

象徵「祖德流芳」。

 

台灣民間習俗若是家有長子,

如:娶媳婦、添丁生子或置產等,

一定要培墓,

往昔在培墓時都要點「姓氏燈」,

在祭拜之前於墓前燃燭祭祀後,不要熄火,

將它小心的放在燈罩內,沿途不可使其熄滅,

一到家裏,立刻把燈放在祖先的靈桌前,

相傳這種小燈,具有「添丁發財」的含義,

如果在回家途中一路不熄,

則表示子孫繁茂的吉祥徵兆。

現在一般的掃墓方式已經較以前簡化,

大都以鮮花水果為祭品,

上香鞠躬,禮節簡單隆重。

 

 

 

習俗4:踏青(起源於唐代)

踏青也叫行青、探春、尋春、郊遊。

清明節正當早春三月,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

為了不辜負這良辰美景,於是大家帶著野餐,

車水馬龍,擁向郊外,投入大自然的懷抱。

在清明節日,婦女穿新鞋(踏青鞋),

出行到郊外,稱為「踏青」,

因為古時的婦女平日不可隨便出遊,

趁此機會到郊外領略一下大自然的景色。

 

習俗5:盪秋千(鞦韆)

秋千以前叫做「鞦韆」,意思是揪著皮繩而遷移。

早在原始社會,先民為了取得食物,

常要攀籐上樹,這就是秋千的雛形。

秋千最初叫做千秋,是春秋時期北方的山戎所創,

據說是齊桓公北征山戎時,把千秋帶入中原,

開始時只有一條繩子,用手抓住繩子盪來盪去,

後來逐漸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千秋。

 

到了漢武帝時,

因千秋在漢語包含有人雖死去但永垂不朽的意思,

為了避諱,所以把千秋改為秋千。

到唐代,盪秋千已經十分普遍,

並且成為寒食節及清明節的一項重要的活動,

甚至被唐玄宗稱為「半仙之戲」。

正因為在清明時節到處有人在玩秋千,

所以便有人將它稱之為「鞦韆節」。

 

 

 

習俗6:鬥雞

鬥雞的起源於春秋戰國時代,

到唐朝時十分盛行,

不僅在民間設有鬥雞場,讓群雞相互攻鬥,

就連皇上也喜歡玩鬥雞。

據說唐明皇十分喜愛鬥雞,

曾經不惜重金,在宮廷中設置一個豪華的雞坊,

還派人專門養雞,作為鬥雞之用,

可見唐代宮廷中鬥雞風氣之盛。

至宋朝之後,鬥雞的風俗才逐漸式微。

 

習俗7:插柳

俗諺說:「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

「清明不戴柳,死後變黃狗。」

民間在清明節有插戴柳枝的習俗。

在祭墓踏青時,

人們往往還折幾支柳枝帶回家,

插在門楣上或用柳枝編成柳帽戴在頭上,

似乎說明了柳枝具有避邪的功用。

 

因為清明是中國的三大鬼節之一,

為了防止鬼的侵擾迫害,

再加上正值柳枝發芽的時節,

於是人們紛紛戴柳條以避邪了。

 

 

 

習俗8:賜火

古人四季用不同的木材鑽木取火,

春天取榆,稱柳之火;夏天取棗,稱杏之火;

秋天取柞,稱楢之火;冬天取槐,稱檀之火。

也就是說,換季之時,

新取的火叫做「新火」,

前一季節的火就叫做「舊火」。

 

因為寒食節全國禁火寒食,

把所有的火種都熄滅了,

所以到了清明要重新鑽木取火。

唐代皇帝在這一天舉行隆重的賜火儀式,

把新火賜給群臣,以示對大臣的寵愛,

據說每年參加鑽火的人很多,

誰若能先鑽得火,把火種獻給皇帝,

就可以得到皇帝的賞賜。

 

習俗9:拔河

拔河發明於春秋戰國時代,當時叫做「牽鉤」。

主要使用的設備是一條粗麻繩,

兩頭還分有許多小麻繩,

在古代比賽時,以一面大旗為界,

視哪一方先把另一方拔過中線(代表河流)

就算是勝利。

拔河的目的是為了增強體質,

最初是在軍隊中盛行,後來才流行於民間。

唐玄宗時,曾在清明節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

從此以後,清明拔河遂成習俗。

 

 

哇!原來清明節有這麼多習俗啊~

真是長知識了!!

 

(文章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