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最近回了一趟家鄉,
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親戚家念三四年級的幾個小朋友,
平時使用台語交流、很少講台語了。
親戚家的小孩都是本地人,
為何互相之間要講國語?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事情是這樣的:
由於經濟的發展,
學校老師教課都喜歡用國語或者英語
(被視為優良教育環境的一環)
說台語的孩子和說英文的孩子,
唯一共同的語言就是:
國語。
孩子們在學校講國語習慣了,
就將習慣帶回家裡來了。
在地「方言」式微的現象並不僅僅發生在我的家鄉,
而且發生在全國各地。
那麼台語為什麼會式微呢?
我們回顧一下:
台語在歷史上是怎樣產生的。
我們都知道:
古代中國社會是一個農耕社會,
農耕人口占人口的絕大多數,
他們都被拴在土地上,
什麼時候會離開土地呢?
通常只有這幾件事:
趕集、告狀、趕考。
在古代中國人的人生中,
離開家鄉的機會是不多的。
在農耕社會,
中國人的活動範圍基本上是方圓十里路,
人口的流動性極弱,
生活環境相對封閉,
在封閉的環境裡,
台語得以形成。
所以我們中國自古有
「十里不同音」的說法,
為什麼是「十里」?
因為古代中國人趕集所能走的最遠路程,
早出晚歸,就是十里路,
所以是十里不同音,超出十里地以外,
由於缺乏交流,相對封閉,
語言就會發生變異。
說到這裡,
答案呼之慾出,
台語存在的歷史基礎,
就是因為人口不流動,
而一旦人口發生了實質性的流動,
台語存在的基礎就必然崩潰。
基礎一旦崩潰,
台語死亡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中國過去四十年是工業化的四十年,
中國人的生存方式發生了本質的變化。
在過去,中國人是大部分不流動,
而現在恰恰相反:
大部分流動,基本上是從農村往城市流動,
在城裡,大家來自五湖四海,
各自說各自的台語腔調根本無法交流,
為了選擇成本最低的交流工具,
人們只好選取最大公約數:國語。
你不用學我的台語腔調,
我也不用學你的台語腔調,
大家都說國語,人人都能懂,
將彼此學習語言的時間節省下來,
可以馬上開展交易。
為什麼叫「國語」?
「國語」是
「這國之下人人能通」的意思。
所以我們從經濟常識去解釋,
國語流行的根本原因就水落石出了:
因為大家都用國語,交易成本最低。
這是經濟的解釋。
也就是說,國語的興盛,
並不是人們被迫的結果,
而恰恰是人們自發的結果,
人們都趨利避害,
說國語交易成本最低,
所以大家都選它。
在這裡首先聲明:
作為一名自由主義者,
我不贊成強迫任何人說或不說一種語言。
但是就台語的興盛和台語的式微,
是人口在全國範圍大規模流動的必然結果。
換句話說,就算官方不強制推廣國語,
國語的興盛和台語的式微也是大勢所趨。
其根本原因就如上述所說:
因為使用國語交易成本最低、
各方獲利最大。
人們趨利避害的本性,
決定了人們總是選擇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交易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