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慶玉—日本怎麼教出諾貝爾獎得主?

天下文化-未來 family

天下文化-未來 family

  • 2016-02-15 11:26
  • 更新:2018-07-17 09:31

蔡慶玉—日本怎麼教出諾貝爾獎得主?

(圖/shutterstock)

 

2015年日本梶田隆章教授榮獲諾貝爾獎,

我不禁開始思考,

為什麼日本人常常獲得諾貝爾獎呢?

從教育現場,我發現日本是一個自主學習風氣

相當興盛的國家,

而且他們還有著「堅持到最後」的研究精神。

 

趕緊接下去看看…

 

(贊助商連結…)

 

 

有生之年能看到自己的孩子得到諾貝爾獎,

大概是為人父母者最欣慰的事。

日本的梶田隆章教授

在榮獲2015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後,

他高齡80歲的爸爸接受媒體採訪,

欣喜之情,難以言表。

「您從小是怎麼教的啊?」記者問。

梶田老爸靦腆的回答:

「隆章從小就喜歡原子小金剛,

夢想將來跟御茶水博士一樣會發明,

他做事很專心,玩的時候盡情玩,

讀書的時候認真讀。我很少管他,呵呵!」

每當諾貝爾獎名單發表時,

日本全國上下都籠罩著興奮期待的氣氛。

看著報章媒體大篇幅專題報導,

我不禁思考,

為什麼日本人常常得諾貝爾獎呢?

此外,最近媒體常評論說,

東京大學是最高學府,

為什麼諾貝爾獎得主卻比較少?

我好奇的問身旁這位慵懶橫躺在沙發上,

邊剪指甲邊看電視的把拔,

他畢業自「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京都大學。

他語帶得意的說,

東大是培養未來官僚及企業精英的學府,

而京都大學一向有著「自由開放」的學風。

我笑了笑,心想,喔,那就是「放牛吃草」囉?

把牛兒們帶到牧草豐美的原野後,

就放任牠們自由奔跑,

拘束愈少,愈能激發創意?

 

國中小的暑假作業:自由研究

的確,我在教育現場觀察到,

日本很鼓勵自由研究,

自主學習的風氣很盛。

日本全國從小學一年級到國中三年級,

每年暑假作業都被規定要做「自由研究」。

如其名,研究的主題完全是學生自由選擇。

例如,「香蕉晒太陽」,

把幾根香蕉分別用報紙包、保鮮膜、鋁箔紙、

塗防晒油,觀察香蕉晒傷的情形。

因此,各大公私立博物館紛紛推出各項活動,

協助學童找到想自由研究的主題,

提供相關的資料和數據。

日本《經濟新聞》每年會在暑假開始時,

刊登大篇報導,

介紹小朋友可以去找靈感的企業博物館。

Panasonic數理體驗博物館、

三菱未來科技館、日清拉麵博物館、

TOYOTA汽車博物館等。

這些精心設計的企業博物館

所被賦予的神聖使命,

除了保存企業歷史成就,

另外就是從互動的展覽中,

啟發下一代的潛能。

國立研究單位也是引導學童科學研究精神

最直接的地方。

每年暑假期間固定有「一般公開」,

會規劃活潑有趣的活動,

讓平日忙得不得了的科學家和研究人員,

面對面和孩子接觸,一起做實驗。

我家居住的筑波市喊出的教育口號是:

「本物(來真的)!」

讓學童參觀太空總署,一起做水火箭發射;

或到國家地圖中心,

一起從衛星畫自家附近的地圖;

到產業技術研究所跟機器人做朋友,

一起去散步。

筑波市有規劃機器人實驗專用人行道區,

就像是自行車專用道一樣。 

 

動手做,才能感受存在感

日本平常課堂的理化課很生活化,

特別注重「動手做實驗」,

並沒有艱深難懂的理論。

有一天,四年級的哥哥回家跟我說,

今天在學校學點火柴,他試了三次才點成。

我聽了嚇一跳,好危險喔!

老師為什麼會這樣?

但後來想想,若因為怕風險,

會錯失真正學習的機會,

難怪很多大人不知道如何點火柴。

摩擦生熱點火,觀察火焰及蠟燭的變化,

正因為親手接觸,印象特別深刻,

而真正學習到科學的基本觀念。

2014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中村修二教授接受專訪時,曾特別強調,

他許多實驗並沒有委託助理,

都是親自動手做。

雖是因為預算短缺,

卻能藉此觀察到實驗過程中,

其他研究者沒發現的細微變化。

我很認同中村教授說的:

「動手做,

才能感受到人類的成就感和存在感。」

自己動手做得來的知識,

比課堂上老師教的更容易理解,

而且馬上就牢牢記住。

也許這就是為什麼日本在教育理念中,

強調實驗研究的精神,

也因此衍生出觀察入微、

追求細膩完美的民族性。

 

 

 

不到最後不放棄的精神

2015諾貝爾生理醫學大村智教授的名言:

「堅持到底」,

最近在日本企業管理階層非常風行,

這是讓他獲獎的關鍵。

孩子在研究學習過程,難免會碰到挫折。

日本小學每學期舉行

類似小小馬拉松的「持久跑」。

小一的兒子悅生告訴我,

「老師說,這是跟自己比賽,跑完到終點,

每個人都是第一名,可以得到小金牌。」

我聽了對他微笑,並且贊同的點點頭。

日本教育中,

非常強調「不到最後不放棄」的精神,

從小鍛鍊孩子堅強的意志力和堅韌的生命力。

2001年,

日本的文部科學省(教育部)頒布

「科學技術基本計畫」,

強調基礎科學的重要及培養人才的迫切,

希望在50年內,有30人獲諾貝爾獎。

這個目標到2015年已經快完成一半,

有12人得獎。

年年受到諾貝爾獎的肯定,

不僅鼓勵許多年輕研究人員,

也讓小學生們懷有夢想,播下希望的種子,

相信只要努力,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相信就是力量,

即使知道自己過的橋比他們走的路還多,

我們也得放手,

讓孩子自由思考、親自動手,

從跌倒中站起來、從失敗中累積經驗,

勇敢的堅持夢想,到最後成功的那一刻。

如此一來,相信每位孩子都會是

快樂的諾貝爾「人生獎」得主。

 

更多文章請參考《未來Family 2月號/2016 第8期》

 

延伸閱讀

1.寒假作業改由學生自訂,自主學習起步走

2.柯以柔 高效率SOP,家事一手包

3.「重複」,是孩子練習專注的基本功!

4.再多一分鐘,讓孩子在家可以表達情緒

5.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別叫他「關掉電腦去看書!」

 

本文由 未來-family 授權轉載,原文 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天下文化-未來 family

天下文化-未來 family

邀請真心想為家人的快樂幸福而努力的你加入未來fa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