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沖客的交易策略 竟適合所有投資人?最強法人交易員:掌握 6 大買賣要素,輕鬆找出股價反轉點!

股票買賣時機

 

【我們想讓你知道】

很多價值投資人會因為看好股票,所以不在意股票買賣的時機,因為他們認為,有價值股票就會讓人賺錢,但這想法恐怕大錯特錯!如果我們能從當沖交易者身上學到股票買賣的時機,是不是也能運用在中長期的投資策略上呢?

 

文 / 朴秉昌

 

從許多價值股投資人的理論書籍來看,比起選擇恰當的買賣時機,選擇好的股票更為重要。那麼,價值股投資人就不考慮買賣時機嗎?並非如此。相對於線圖專家和當沖交易者「僅重視買賣時機」的理論,他們只是要強調選擇個股的重要性。股市中有主流趨勢的週期,也有創造主流的產業週期,還有一年四次的業績發表所帶來的季度週期。理解那樣的趨勢,並掌握買賣時機,是絕對必要的。個股的買賣時機同樣也會與中長期的市況趨勢、產業週期連動,尋找短期買賣時機時,則應根據供需和線圖來判斷。

 

抓住買賣時機的六大要素

現在要介紹的買賣時機六種要素,最初是為了當沖操盤手而寫下。在這邊列出來,不是要教各位當沖技巧,我只是認為,當沖投資人確認買賣時機時活用的訊號,也可以適用於一般中長期投資人,才想介紹此概念。極短線或當沖操盤手利用盤中以秒為單位變動的「跳動點圖」(Tick Chart,俗稱閃電圖),或是以分為單位變動的「分價圖」,而一般投資人利用「日線圖」、「週線圖」。線圖解析的主要概念相同,只差在線圖呈現的時間間隔不同。

對於一般投資人來說,選擇好股票是很重要的一件事,須多學習價值分析。反之,對於當沖操盤手來說,比起買進好公司的股票,他們更頻繁買賣變動度大的個股,因此他們專注於線圖分析,來分析股市走勢、形成高點和低點的行情特徵與趨勢模式等。因此透過學習他們的線圖分析方式,可以找出更適切的買賣時機。

第一種要素是時間

假如拉長買進股票後持有的期間,將同時提高賺更多錢的機會和發生更大虧損的風險。股市中,風險具備反面和正面兩種面向。而投資股票的同時,時間等同風險,因此時間也有兩種面向。當沖操盤手是保守型的投資人,比起賺錢的機會,更想降低虧損風險,這是為了迴避隨著時間變長而增大的不確定性和預測難度。倘若預測一年後的股價、一個月後的股價、明天的股價、五分鐘後的股價,哪種預測會更準確呢?當然是短期的預測。而做當沖買賣的操盤手,就是希望在自己可預測的時間範圍內進行買賣。

投資股票時,投資本金的可用期限非常重要。在選定想要投資的股票後,還要判斷其達到目標價格的持有時間,以及買入後,股價走勢依照預期變動的時間。當沖操盤手的絕大多數交易,都集中在開盤後一小時和收盤前一小時,特別是早上的那一小時特別重要,因為那時波動性最大。一般投資人的投資時機點為年初、年末、營收季,或者市場因消息面而波動的期間等,著眼的是股價波動性增大且相對價值上下浮動的時期。當沖操盤手則偏好價格波動大的個股,重點在於不是「慢慢下跌許多」而要「短期內大幅下跌」,也就是在股價暴跌、暴漲的時候獲益。例如,暴跌股票又再度暴漲,或者是短期暴漲的股票又暴跌回落。

一支股票的線圖(TICK、分價、日線等)斜率愈大,那麼它的股價上升和下跌的斜率就會隨之變動。而個股的下跌趨勢如果較為緩慢,當它上漲時,同樣會偏向緩慢的上升趨勢。當緩慢下跌的個股出現上漲時,待售相對較多;暴跌的股票則因買賣時間不足,因此買方不多,這便是重新上漲時,待售通常較少的緣故。線圖的斜率決定了股市持有時間,極為傾斜的線圖必須要在短期間內完成買賣,講究決策的速度和集中力。投資人必須快速抉擇買賣時機,集中下注而不是分散買賣時機。但若是趨勢上為長期走向的股票,則因為要長期持有,應該分散買賣時機。

第二種要素是價格

以獲利為目標的股票投資人,無論是投資期限為短期或長期,都希望股價出現巨大的價差。對於當沖操盤手來說,一次交易獲得 3~5% 的獲利即是極好的水準;一般投資人則可將單次投資的目標獲利鎖定在 20~30% 左右,不過,這並不是絕對目標。我們在訂定目標價的時候,必須依據個股的價值、供需、線圖分析結果來判斷,如果買賣的是成長股,往往會要求更高的目標價。而決定價格的考量因素,則包含交易手續費、買賣股票的稅金、滑價成本等。除了必須計算交易時產生的交易手續費和稅額,最近還強化了第一大股東條件,如成為對象,將須繳納買賣價差產生的相關轉讓稅。另外,滑價成本也須列入考量,滑價是指實際交易中因行情變化,導致投資人以超過計畫之平均價格來買進、或以低於計畫的平均價格賣出時,所產生的成本。

假定原本想以 10,000 元買進,10,500 元賣出,結果買進的均價為 10,100 元,賣出的均價為 10,400 元,這樣一來,扣除手續費和稅金, 實際獲利約為 250 元。對於當沖操盤手來說,滑價是很重要的成本,而對一般投資人也是如此。所以在選擇個股時,必須顧慮目標價格可能因分批買進,產生的買進均價和賣出均價。鑒於有這些成本,不能僅單純思考:買進價格為 10,000 元,那停損就設為 9,500 元,目標價為 11,000 元。設定目標價時,至少要達到預期虧損的 3 倍以上,也就是須達「獲利補償倍率」的 3 倍以上才行。

當供需平衡暫時被破壞時,價差將會變大,就有可能達成高報酬率。短時間內(盤中當日或幾天之內),有時會因為供需不平衡,導致價格出現反常的上漲下跌,此時便是時機。另外,各位也要留意整數價格,這裡指的是像價格 10,000 元、20,000 元或 8,000 元、9,000 元等,或者指數 2000 點、2100 點等數字。整數常會提供有意義的支撐和壓力,成為趨勢的轉折點。下單交易時應避免整數價格,如果目前價格是 10,000 元, 往往必須用 10,050 元才能真正買進, 而賣出須介於 9,990~9,970 元。通常整數價會出現許多買進和賣出剩餘量,假如突破該數字上漲,會以非常快的速度突破,因此下單價若訂為整數,常會出現下單未成功即飆漲的情形;反面來看,也常有下單未成功便出現暴跌的情形。也就是說,假如無法於整數時迅速完成下單,將會無法交易並可能出現反轉。

第三種要素是成交量

成交量增加意味著流通性和變動性的擴大。當沖操盤手專注於即時成交量,當即時成交量暴增,就表示價格正急遽的變化,出現買賣時機點。對於一般投資人而言,日線中成交量激增的日子為重要的事件日,無論是在連續幾天價格急漲後成交量大增,或是連續幾天價格急跌後成交量大增,都是反轉的訊號。成交量比平均成交量高於兩倍以上的日子,每次交易時的執行單位,約是平常執行單位的 10 倍。假如某支股票盤中約交易數百股,但特定日子的特定時間卻交易了數千股,便可知當天將發生大量交易。觀察收盤後的日線,可見大規模的成交量。大量交易如果是一次性的話並無意義,但若連續發生時,則代表該個股正發生有意義的事件。盤中連續發生有意義的大量交易時,日線的成交量也會顯現有意義的增加。日線的成交量比前一天增加時會顯示紅色,減少時會顯示綠色。

在「等量圖」中,成交量愈高,當天的 K 線長度愈長且寬度愈寬(圖 3-9)。換句話說,成交量大增且價格上漲時,紅 K 線的寬度將會標示得更寬,以便輕易判斷。為什麼會如此呢?這表示紅 K 線和黑 K 線,也就是上漲和下跌,和成交量的增減同等重要。我們把成交量的暴增當成買進或賣出時機的理由,這是因為成交量告訴我們,該個股發生了某個重要的事件。

第四種要素是走勢

走勢表現出價格上升和下跌、成交量增加和減少、瞬間交易增加和減少等變動。價格暴漲或暴跌的區間總是伴隨著成交量。這時,伴隨著增加的成交量,價格往上或往下變動。如果成交量沒有增加,價格變動就沒有意義,很有可能是一場騙局。跟隨價格變動的另一種變動,是殘餘委託量的走勢。當價格開始上漲,買方殘餘量增加,賣方殘餘量減少;當價格開始下跌,殘餘量走勢則會往反方向波動。這樣一來,如果價格停止上漲時,瞬間交易就會減少,同時成交量也會減少。殘餘委託量方面,買方殘餘量減少,且賣方殘餘量增加。也就是說,價格上漲初期,隨著成交量增加,價格也跟著上漲,直至價格變得有負擔時,成交量就會減少。之後,成交量再次增加時,就要掌握方向,無論買賣都是交易的時機。價格上漲時成交量最好也跟著增加, 而且大幅上漲後成交量顯著減少更是好事,下跌趨勢則會出現相反的情況。

走勢是一個有點抽象的概念,整理重點如下。如果事先分析走勢區間並選好時機點,會比較有把握。走勢區間可用支撐、壓力、趨勢、模式等一般線圖分析來事前預測。提前指定線圖上的股價變動所產生的訊號來進行買賣,即是演算法(系統)買賣。觀察走勢不是用來當成買賣決策,而是為了進行買賣的準備。舉例來說,如果發生成交量急遽增加且價格下跌的情形,這時不要因為暴跌很便宜,所以無條件買入,而是將它列為準備買進的個股。實際上,做出買進的決策後,買賣會在「停頓」時執行。

第五種要素是停頓(編按:即壓力與支撐)

停頓為實際買進和賣出的「執行」要素。觀察走勢是為了做買賣準備,而停頓則是進行實際買賣的時機。停頓指的是一種瞬間形成底盤的「停止(Stop)」,還有一個是二重或多重底盤的「停頓(Pause)」。當沖操盤手於底盤形成時獲益最高,一般投資人則是於多重底盤形成時,尋找分批買進機會,可確認是否買進。也就是形成第二次低點時,可確認之前低點是否再下跌,且此時可察看下跌走勢的停止、成交量增加的上升走勢再買進。聽起來可能很抽象,讓我來舉個走勢和停頓的例子。

當價格開始暴跌,出現價格下跌的走勢,此時瞬間交易會增加且成交量也隨之增加。這時,觀察殘餘委託量,可以看到賣方殘餘量增加,而買方殘餘量減少。原本下跌的股價走勢慢慢開始停滯,成交量也跟著減少,這是因為賣方停止賣出,低價追買者也停止買進轉為觀察。這時候,賣方殘餘量被取消,而買方殘餘量增加。結果,當原本單向行進的走勢出現停滯,此刻就是時機,這就是買進訊號。

在股價上漲走勢出現的初期,股價的上漲會伴隨成交量增加。連續幾天的上漲後,股票上漲走勢趨緩,進而紅 K 線縮水或出現十字型 K 線,成交量也同時明顯減少。賣方殘餘量開始變多,單向行進的走勢開始停滯,須開始準備買進或賣出。然後,當修正價格或修正期間時,成交量將減少。這時假如成交量再次增加,價格出現上漲走勢,就會形成紅 K 線;價格出現下跌走勢,則會形成黑 K 線。投資人應追隨此走勢買賣。另外,觀察日線時,會發現在毫無停滯的上漲期間,無法找出賣出時機。不過,不管是當沖操盤手還是一般投資人,都應注意不能陷入假停頓(暫時盤整)的圈套。有些時候,在價格上漲走勢的停滯點賣出股票,它卻再次上漲;而在價格下跌走勢的停滯點買入股票,它卻再次下跌。因此,觀察成交量的變化很重要。再者,供需來源也要注意,並且要能區分是受到市場的影響,或是個股本身的價值變化。如果是市場影響導致下跌,便會成為買進的時機,如果是市場影響導致上升,則會成為賣出的時機。

用搶帽當沖的概念來說明,多少會讓人覺得困難,但是如果直接套用以下的理論便會相對容易。股價上漲時,成交量增加,且紅 K 線實體也會較大。上漲幾天後,成交量減少,紅 K 線實體跟著縮水,十字型 K 線也會出現,這時要準備買賣。這時假如成交量再次增加,須依據出現的紅 K 線或黑 K 線之走勢進行交易。這只是一般的線圖分析,用以說明盤中走勢。只要理解週線和盤中走勢,其他線圖分析就會變得容易。

第六種要素是速度

價格和成交量急遽變化肇因於速度的加快。至今為止說明過的價格、成交量、殘餘委託量走勢和停頓的速度愈快,價格變動性愈高,連帶會讓獲益機會變大且報酬率可望達到更高。當然風險(虧損)機率也會相對變大,掌握時機變得困難。速度若是愈快,則目標報酬率愈高、買賣數量(金額)更為龐大。且當速度變得更快,停頓的時間就會更短。但如果是原本快速變動的股價走勢趨緩的話,則代表了反轉的訊號,意味著將漸漸轉為停滯。

 

更多好文推薦給你:

 

本文摘自《韓國最強法人交易員的獲利關鍵》,作者:朴秉昌、出版社:樂金文化

(圖:shutterstock,僅示意 / 責任編輯:鄭丞偉;內容純屬參考,並非投資建議,投資前請謹慎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