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臺灣人,你是中國人」──話先講清楚,再來交朋友

《換日線》

《換日線》

  • 2016-01-12 11:55
  • 更新:2018-07-17 09:31

「我是臺灣人,你是中國人」──話先講清楚,再來交朋友

(圖/shutterstock)

 

人在海外大概沒有辦法避開臺灣定位的問題,

或多或少,總是有些挑戰。

 

挑戰大概可以分兩種層次:

第一層是每次在填表格時隱約的心驚,

我總是害怕在國籍欄裡會選不到 Taiwan。

另一種是人際互動,

例如某中國同學堅持

我只要有機會指稱到他們,

一律得為中國大陸。

只要我在臉書上說「中國」

而非「中國大陸」或「大陸」,

即使是非常軟性的議題,

他也會不厭其煩地來信「糾正」。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其實,第一次遇到這種狀況時,

我並沒有搞懂,只覺得這有甚麼,

畢竟在臺灣,常常也是大陸來大陸去地講。

後來他竟特別為此仔仔細細給我上了一課,

他的主張是:

只要我肯稱他們是中國大陸,

那麼就等於是隱性承認自己

是中國港澳臺地區,

這樣他就覺得沒有關係,其他的部分

大可「允許」我這個臺灣人自抒已見。

 

而我,既然已經學到這個「教訓」,

當然從此不再說出含有中國大陸的句子,

除非只有說英語時,

為了特別指稱 1949 年左右的歲月,

而在說明中,又有需要地理對應的關係

才有可能,不然一律是中國。

 

 

 

自此面對中國人,只要對方一講起大陸怎樣,

或者非得在外國人面前

提他的 Mainland China,

我一定想辦法在之後的句子,

講出中國或 China。

這不是非要在口頭上佔人家便宜,

而是如果自己沒自覺、

其實就怪不得別人要佔我們便宜。

就這樣,我離開臺灣後,更真實的意識到,

這世界上沒有「大陸」這個國家。

 

但除此之外,

我心裡和中國同學、大馬華人同學

或者新加坡華人同學,其實是很親近的。

飲食絕對是個觸媒,

我們一起吃麻辣鍋、包餃子、

分享月餅和粽子以及過新年。

最有趣的是我們中間沒有一個廣東人,

但是卻都喜歡吃飲茶。

然後,不論是誰回了故鄉,

總是幫對方扛一兩罐當地特產的調味料回來。

這些充滿特殊亞洲口味的蝦醬、麻辣醬,

美國同學通常都很難欣賞,

但我們彼此都愛不釋手,吃得開心極了。

另外當然還是語言的緣故,

我們這群人聚在一起吱吱喳喳還是華語為主,

偶爾我和大馬華人同學

或者新加坡華人同學甚至還說上幾句臺語。

 

然而,對我而言,這些口味獨特的調味料,

不是我的家鄉味,

它們不過是我比較喜歡的異國風味食物。

語言中同一概念不同慣用語的情況,

也一再提醒我,

我們彼此分享某些相似的東西,

但是有著更多的不同。

 

 

 

 

就這樣了,

儘管文化有部分重疊、語言有共通,

但我們就是不一樣的人。

我來自臺灣,

而他們來自中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

 

Ekeama 也是如此。

Ekeama 和我在朋友家的聚會認識,

一談話兩個人馬上忍不住要彼此擁抱。

Ekeama 深膚色的外表和流利的英文,

不特別說明的話,

她看起來就像是個十足的美國黑人。

 

但自我介紹時,她特別強調她不是美國黑人,

而是聖多美普林西比人,

然後附註了一句:

「你可能不知道這個小國家在哪裡。」

出乎她意料之外,我馬上說:

「我知道我知道,

聖多美普林西比是一個島國,

因為你們是少數跟臺灣目前還有邦交的國家。」

或許這段簡單的對話,

彼此都有著自嘲的心酸,

兩人馬上就親近起來。

 

Ekeama 研究女性主義,

閒談中也跟我分享她對自己美國經驗的反省。

她從小就被灌輸美國黑人和她們是系出同源,

同宗同文,所以在還沒來美國前,

她就是這樣相信著,

看著那些美國的黑人文化也備感親切。

這影響了她旅美時的選擇,

第一站她選了紐約,她覺得那裏黑人多些,

或許可以比較容易找到合適的往來對象。

 

 

 

但是見面相處後,

震撼太大了,除了膚色相似,

她說自己已經很難在美國黑人的身上,

找到所謂文化裡相似的元素。

她也發現,過去她在聖多美普林西比

接觸的所謂美國黑人文化,是經過篩選的,

同時也是被美化的。

她說某種程度上她可以理解

這個「同宗」的概念,

但是她必須承認美國黑人就是美國人,

這些美國黑人和美國白人的相似度

比和她的相似度多很多;

而她就是個聖多美普林西比人,

無法在美國黑人的文化裡,看到自己。

她很肯定地理解到,

即使人種和血緣還有些許關聯,

但彼此就是來自兩個不同文化的不同國家。

 

文化是這樣的,

必須長時間的相處才可以體會真正的差異,

理解這個差異,

並且不以自己的價值觀強加他人後,

才會有美感出現的可能。

真正和中國朋友相處後,

我深刻感受到彼此是在不同文化和制度下

長大的兩群人,

但這並不妨礙我們互相理解、認識、交流。

 

在臺灣,有一句流行的口號是,

我們有不一樣的過去,

但是要邁向共同的未來。

對於我來說,有些人在恆久以前,

或許分享著某些近似的文化,但在某一刻,

彼此早就邁向不同的時間方向了。

大馬的華人、新加坡的華人,

中國人和臺灣人,都是如此。

 

本文由 換日線 授權轉載,延伸閱讀:

《換日線》

《換日線》

《換日線》集結了來自全球各地 超過 40 個城市的 90 名新世代作者(持續增加中), 沒有長篇大論、沒有高深學問,他們就是你我身在異鄉的朋友, 無私而自然地分享他們的故事、他們的見聞、他們的觀點, 與他們從台灣出發,在地球不同角落留下的足跡。 換日線 Crossing 臉書官方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Crossing.cw?fref=t

《換日線》集結了來自全球各地 超過 40 個城市的 90 名新世代作者(持續增加中), 沒有長篇大論、沒有高深學問,他們就是你我身在異鄉的朋友, 無私而自然地分享他們的故事、他們的見聞、他們的觀點, 與他們從台灣出發,在地球不同角落留下的足跡。 換日線 Crossing 臉書官方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Crossing.cw?fre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