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文╱高宜凡
2015年12月12日中午,
距離台灣9800公里外的花都巴黎,
忙了大半年的法國外交部長法畢斯
(Laurent Fabius),
興奮地敲下手中的綠色小槌子,
台下響起如雷掌聲。
這個改變人類歷史的一刻,
不但他本人等了好久,
一旁的聯合國祕書長潘基文、
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
祕書長菲格雷斯(Christiana Figueres)、
法國總統歐朗德(Francois Hollande)等人,
還有台下列席的美國前副總統高爾
(Al Gore)、英國氣候權威學者史登
(Nicholas Stern)及上千名各國談判代表,
全都難掩激動情緒。
因為,他們終於促成談了20多年、
得來不易的最新減碳協議「巴黎協定」
(Paris Agreement)。
這是繼1992年的「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及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
(Kyoto Protocol),
全世界通過的第三份多邊氣候協定,
極可能從此改變人類的發展方式。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焦點1〉反恐、氣候戰爭,
都在最大觀光勝地進行
2015年12月的巴黎,雖然還沒飄雪,
卻已凜冽寒意。
接近中午,太陽才會露臉,
一到下午又陷入昏暗,陰冷天氣使然,
街上民眾大多穿著黑色大衣,
使整座城市呈現一片灰黑色調。
不過到了晚上,氣氛就會熱鬧起來。
為迎接即將來臨的聖誕節,
香榭麗舍大道兩旁布滿耶誕市集,
主要街道也點上漂亮花燈,
讓人彷彿身處銀光花海之中。
不相襯的是,在一片看似和樂的氛圍中,
隨處可見神色緊張的員警來回巡邏,
並不時穿插荷槍實彈的軍人。
原因是11月間,
這座全球最具吸引力的觀光首都,
發生上百人死亡的恐怖攻擊事件,震驚全球。
為考量安全,
11月30日起跑的聯合國氣候公約
第21次締約國大會
(Conference of Parties,簡稱COP21),
一度傳出可能停辦或延期。
當時法國優先詢問包括美國等幾個主要國家
是否考慮延期,沒想到各國領袖都認為,
愈在這個時候愈要辦,
否則不是對恐怖分子示弱了?
也因此讓巴黎氣候峰會吸引多人關注,
湧入更多人潮,成為有史以來最盛大的一次。
焦點2〉期待感史上最高,
搶救地球迫在眉睫
2015年12月初,《遠見》採訪團隊抵達巴黎,
一入境從機場、地鐵站、火車站,
隨處可見氣候峰會的綠葉造型標示,
還有身著綠色背心的指引人員。
開幕日就有147國元首出席,
共195國派談判代表團,搶盡國際媒體版面。
周邊大小活動,
共有超過500家跨國企業及400座城市
共同響應,總參與人數從原先預估的4萬人,
倍增到8萬8798人,讓巴黎氣候峰會成為
史上陣容規模最龐大的一屆。
連一向對氣候議題冷感的台灣,
這次也來了快200人。
除了恐攻引發的團結效應外,
其實巴黎峰會本身也背負龐大的歷史任務,
歷年來最沉重。為什麼?
因為氣候變遷對地球產生的危急程度,
已到了無法忽略的地步。
根據美國海洋與大氣總署(NOAA)統計,
2015年是1880年有氣候紀錄資料以來
最熱的一年。
根據最權威、曾在2007年與美國前副總統
高爾共獲諾貝爾和平獎的跨國氣候變遷科學
研究組織IPCC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估算,
自工業時代以來,
全球平均溫度已經上升接近1℃,
海平面增高19公分。
按此趨勢,21世紀末,地球可能升溫4.8℃,
海平面提高82公分。
這代表什麼意思?
「這是人類生死存亡的問題,」
今年出席巴黎氣候峰會的台達電董事長
海英俊表示,曾在美國華爾街工作過,
地球上升4℃,代表華爾街都被淹沒了。
至於台達電位於台北內湖的總部,
則是只要上升2℃,那台達電也沒了。
最悲觀的論調,來自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
這個數據將在2015年突破400ppm,
距離所謂「活命線」450ppm,
也就是逆轉氣候變遷現象的最後搶救時刻,
很可能只剩20年。
誠如美國國務卿凱瑞(John Kerry)
在巴黎現場演講,
「現在不必是科學家,也可以知道,
氣候變遷是真正在發生中的事!」
一位北歐學者直陳,
近來很少有人會質疑氣候變遷的真實性,
「現在討論的焦點在於,where & when?」
(發生在哪?在何時?)
不久前的英國《金融時報》更撰文提醒:
「氣候變遷的嚴重性,遠比核武擴散更大!」
強烈的危機感驅使下,
迫使巴黎氣候峰會出席代表們
勢必要做出改變。
從1992年起,聯合國就試圖讓各國坐下,
共同商談減少全球碳排放量,
減緩氣溫上升的危機,但一年一次的大會,
吵了20幾年,卻沒有成果。
1992年開始研究氣候外交的北京大學
國關學院教授張海濱妙喻,
一度以為2009年的哥本哈根會議會成功,
卻也失敗了,
「那次的失敗,使人們感到失望,
如果這次連巴黎都失敗,人們恐怕要絕望了。」
焦點3〉由下而上自提,
從38國到全世界動起來
到底巴黎協定有什麼重點?
將對台灣產生什麼影響?
與政府、企業、一般人民的關係又是什麼?
熟稔氣候事務的中央大學
營建管理研究所教授李河清分析,
巴黎協定包含了:減緩(節能減碳)、
調適(災害防治)、資金(氣候融資)、
技術移轉(國際援助)、
能力建構(專業認證)、
透明性(查核監督)六大元素。
整份協定最大突破在於,第二條明確指出,
要將全球暖化控制目標訂在2℃以內,
並努力朝向1.5℃,
讓瀕臨滅頂危機的小島國和脆弱國家
訴求獲得尊重。
訂出長期目標後,巴黎協定更確立每五年
滾動式檢討的定期驗收方式。
一旦2020年生效,
各國必須向聯合國提出
涵蓋至2030年的自主減碳計畫,
並從2023年開始首次檢討,隨時調整。
連續十幾年出席聯合國氣候高峰會的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林子倫分析,
聯合國氣候公約從1992年簽訂以來,
雖獲195國加入,
卻一直無法獲得集體共識與法律約束力,
廣為人所詬病。
如2005年上路的京都議定書,
雖規範38個富裕國家率先減碳,
卻無法管制中國、印度、南韓等
新興排碳大國,
最後只能管不及1/6的全球排碳量。
更別提某些國家顧慮經濟或政治惡鬥,
簽了約還事後反悔。
談了20年都沒有成功,
此次,巴黎協定能簽下,
制度的改變與法國政府的努力,備受稱讚。
首先,2013年,聯合國改變遊戲規則,
放棄過去「由上而下」的強制約束,
改為「由下而上」的自願方式,
讓各國自提減量計畫
(Intended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簡稱INDC),
在國際上產生競爭效應。
至今,已有185國遞交INDC,
涵蓋全球98%的排碳量。
比起京都議定書,
巴黎協定等於把減碳義務從
已開發國家擴大到整個世界。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認為,
巴黎協定得以順利問世,
很大功勞得歸功於東道主法國。
「他們大概把上次哥本哈根
發生過的困難都解決了!」
不僅事先勤做溝通,
高層更頻頻出訪重要大國,
純熟的外交手腕一覽無遺。
最重要的是,巴黎氣候峰會進行時,
企圖讓各國減碳行動跟聯合國公約「脫節」,
去除部分國家擔心法律拘束力太強
恐「干涉內政」的抗拒心理,
呼籲大家先提減量計畫,
認可後續的稽查與驗證程序,
以後每五年檢討一次即可。
「整個系統,幾乎是為了美國而做,
讓他們用行政權就能解決,不受國會阻撓,」
簡又新分析。
焦點4〉不再紙上談兵,
氣候議題聚焦「行動」
中國最早研究氣候的專家張海濱則指出,
巴黎協定問世另一層意義,
代表爭論多年的氣候議題終於「落地」了,
「以後大家會從談『機制』,
變成談『行動』。」
過去提到對氣候變遷擬定政策,
多數作法都像是空中樓閣,
跟一般人的生活與企業平日運作沒關係,
大眾也直覺認為,
這是國家領導人跟外交官的事。
但巴黎協定生效後,就不同了。
各國都有減碳義務跟行動方案,
得定期到聯合國呈報、接受管考。
為了達成目標,一定會要求境內企業減碳,
並要求一般人民力行低碳生活。
亦即,全球將進入全新的「氣候行動時代」,
向打高空或紙上談兵說拜拜。
碳,看不到摸不著,
但注定將成為未來最重要的商品之一。
從本次巴黎氣候峰會期間最熱門的關鍵字
「碳有價化」(carbon pricing),
就可以看出趨勢。
從聯合國官員、各國談判代表、研究學者、
投資機構到環保團體,全部都在熱烈談論。
焦點5〉碳 is Money!
後巴黎時代帶來龐大氣候商機
世界銀行統計,
目前已有40個國家實施碳價制度,
合計列管約70億公噸、
近全球1/8的溫室氣體,
每噸課徵行情從2美元到170美元都有。
更有150家企業開始實施「內部碳價」,
如微軟、Google、迪士尼及許多石油公司,
都把排碳視為經營成本,
計算基準從每噸6~89美元不等。
若以當前最嚴苛的碳稅標準
(瑞典每噸170美元)計算,
平均每位台灣人一年得付將近6萬元的碳稅。
這種變化清楚說明了,在減碳至上的概念下,
全世界將從化石燃料推動的高碳經濟型態,
逐步轉向低碳能源驅動的全新生活模式。
從政府、企業界、投資者、勞工等普羅大眾,
都得慢慢習慣「排碳有價」的生活情境。
但是別緊張,商機更是碳價另一種面貌。
簡又新說明,龐大的減碳商機已因運而生,
「既然減多少量都知道了,後面商機有多少,
自然也算得出來,」光看能源領域,
全球每年相關產值高達6兆美元,
「台灣GDP占全世界1%,以此類推,
應該也搶得到600億美元的商機!」
資誠(PwC)從2009年開始發表低碳經濟指標,
發現2014年全球「碳強度」
(每單位GDP排碳量)減少了2.7%,
是過去七年來最顯著跌幅。
不過若要達到巴黎協定升溫2℃以內目標,
往後每年碳強度得持續降低6.3%才夠。
言下之意,
面對難度超高又無遠弗屆的氣候變遷挑戰,
目前提出的氣候行動與減碳計畫,
仍遠遠不足,減碳壓力才剛開始。
「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
所有國家為了一個共同目標而採取行動,」
如同聯合國祕書長潘基文所說,
「曾經,這是無法想像的,
現在卻變得勢不可擋!」
從巴黎協定問世那一刻,
人類歷史宣告正式進入「低碳時代」。
台灣雖非簽約國195國之一,
但政府、企業與民間,
也應該自動加入這個行列,以免與世界脫節。
》》更多內容請參考最新一期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