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在央視《百家講壇》開講歷史後,
人氣一路飆升,擁有龐大的“易迷”隊伍。
在人們期待他是怎麼教育女兒的時候,
他卻回答道:我的方法就是不教育。
無為而教,是什麼樣的教育理念?
看了這篇文章你就知道。
易中天教授認為,
“不教育”其實是一種無為而治的思想。
我們暫且定義成“無為而教”吧。
細細追問下,易教授說了兩個條件:
一是家庭營造民主的環境,
遇到事情都能跟孩子協商著辦;
二是家庭營造好的學習環境,
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下,何愁孩子不愛讀書?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無為而教第1招:閱讀是最好的學習
身為父母,總是操心孩子的學習。
考試分數一浮動,比孩子還緊張,
無形中給孩子製造了很大的學習壓力。
易中天卻認為,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比強迫孩子伏案學習重要得多。
如何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易教授是這麼講的:
女兒出生那年,我剛考上研究生,在異地求學。
後來女兒開始識字,我就給她寫信,起初非常簡單:
“貝貝,爸爸想你。”女兒把我寫的信當寶貝,
不停地看,不停地念。
隨著我寫給她的信越來越長,她認的字也越來越多了。
很自然地,在這個讀信的過程中,
女兒培養起了閱讀的習慣和學習的興趣。
孩子一旦有了學習的興趣,家長就不用那麼操心了。
所以到後來,我們夫妻兩個不用天天盯著孩子的學習,
反倒監督她多休息,多鍛煉身體。
從監督孩子學習到監督孩子休息,
這是一個本質上的區別。
新時代的爸爸媽媽,請養成孩子愛好閱讀的習慣。
如果你沒辦法時時給孩子寫信,
你可以給孩子不定時寫小紙條鼓勵他,
或者給孩子買有趣的兒童繪本,
跟孩子一起聽兒童故事,
讓孩子在閱讀中感受到語文的美麗,文字的魅力。
一個愛好閱讀的孩子,是不會抗拒學習更多新東西的。
無為而教第2招:只教孩子感興趣的東西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教育理念
使得孩子早早進入各種語言培訓班、技能培訓班。
家長總是給孩子的大腦灌輸各種各樣的知識,
希望他們掌握各種生存技能,不要被社會淘汰。
易中天卻認為,只教給孩子感興趣的東西就已經足夠,
剩下的,更應該是培養孩子好的品格,
把他教育成一個堂堂正正的人,才是父母最大的目標。
他甚至說道:
我從來沒有讓女兒背誦過唐詩,
我教她的東西一定都是她感興趣的。
這樣學起來,女兒感覺既輕鬆又有趣。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這個道理誰都懂,
但是真正做到卻沒有那麼容易。
一個人有沒有“志”是自己的事情,不是“勵”出來的。
現在流行的成功學就像一劑毒藥,
塑造出來的成功像“人造森林”,
而真正和諧的社會應該是既有參天大樹,
也有小花小草。
在我看來,考核你是不是好家長的標準就是:
你的孩子快樂嗎?剝奪了孩子的童年,你永遠賠不起。
如果我們能將“不讓孩子輸在好品格上”當作教育理念,
可能這個社會可以減少很多隻會讀書不會生活的書呆子,
減少很多因為反感讀書而誤入歧途的青少年犯罪分子,
如果爸爸媽媽能多關注孩子的品格教育,
教出一個正直向上、品格優秀的孩子,
他的運氣也不會太差!
無為而教第3招:只指導,不隨便為孩子決定
尊重孩子天性,
是很多爸媽心知肚明卻無法做到的道理。
我們總覺得孩子小,沒有我們的介入,
他們怎麼可能過上好的生活。
其實這種想法無疑掐滅孩子心中的精神欲望。
每個獨立的個體都應該有自己追尋的道路,
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應該由他們自己去承擔。
那麼父母能做到的是什麼,就是指導,
把可能性告訴孩子,然後把最終決定權交給孩子。
易中天在女兒報考大學時就提倡了四項原則:
“四項原則”指的是:
第一項,你選的專業應該是你感興趣的、你喜歡的;
第二項,應該是能夠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的;
第三項,應該是畢業後從事的工作有創造性的;
第四項,最好還是能賺錢的。
很多家長都喜歡給自己的孩子下達指令,
而我提出的是僅僅供女兒參考的指導性意見。
一個“指令”,一個“指導”,一字之差,
但折射出來的教育思想確實天壤之別,
在倡導民主,尊重孩子天性的今天,其意義不言而喻。
當孩子在一些人生轉折處需要作出決定時,
爸爸媽媽可以少些決定,
別讓孩子以後因為不快樂而埋怨你們的介入。
請當一個善意的旁觀者,為孩子做出種種分析,
同時告訴他:“我們的想法就是這樣,
你看看你怎麼決定?”
那麼孩子自然也會好好考慮你們的意見,
相信你們真的愛他!
備註:
很多家長會問,那易中天教授這種“無為而教”的觀念,
教出什麼樣的女兒呢?
在這裡告訴爸爸媽媽,他的女兒從小到大成績優異,
在就讀同濟大學期間年年獲得一等獎學金。
畢業後她落戶上海,如今已是一位事業有成的女性。
引文處為易中天教授的文章《我的教育就是不教育》,
希望能與家長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