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前不久,由世界非政府組織“救助兒童會”
發布了一份《全球最適合兒童成長國家排名》報告。
排名第一的日本家庭對少兒成長營造的環境,引起了專家的關注。
專家認為,國內家庭也應努力從人際、智慧、意志3方面,
為孩子塑造健康的成長環境。
趕緊接下去看看...
(贊助商連結...)
1、人際環境——營造和睦人際環境,
保留足夠戲耍時間
同樣參加遊樂場的活動,有些孩子和父母親密無間;
有些則顯得畏首畏腳,活潑不足孤僻有餘。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要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需要營造民主、平等、親愛、和睦、歡快的人際關係。
孩子是家庭中平等的一員,
一家人要做到互相關愛,
分工勞動,遇事商量,共同享受生活的樂趣;
一家人可以經常開故事會、朗誦會、運動會,表演各種節目,
還可請親戚、朋友、小伙伴來家裡玩,盡情享受親情和友情。
除了家庭人際關係,家長應該滿足孩子足夠的戲耍時間,
切忌剝奪孩子的玩樂時間讓位為“課外輔導”,
讓孩子幹自己喜歡的事情很重要。
上教留學日本問題專家陳小牧舉例稱,
在日本,為了鼓勵小孩多多參加民俗活動,
相關機構常常會準備各類“獎券”、“優惠券”。
積鑽“獎券”,湊“積分”,
成為許多孩子最初參加活動的初衷,甚至成為動力。
2、智慧環境——愛問愛讀,
尊重孩子們的興趣
日本著名日語學家金田一秀穗的女兒大學畢業後
在做日式點心,這在日本很正常。
在咨詢留學業務時,很多學生不明白,
為何日本學校會將“家政”作為一門正式的專業開設。
陳小牧分析,在日本,“專業主婦”是被看成一種職業。
而國內的孩子則日趨 “功利”,
更樂意參加奧數、英語等培訓班並考取證書。
一般來說,學齡期尤其是6歲以下孩子,
他們對各種事物表現出極大的興趣,
這中間就包括他們對專業、職業等方面的初步雛形。
家長要為孩子們提供豐富、整潔、優美、愛閱讀
、愛提問、愛操作的操作環境,
幫助孩子們養成自我學習的能力。
父母要給孩子準備小書桌、小書柜、玩具櫃
、科技百寶箱、科學實驗器具等。
一家人要經常讀書、討論,
一起動手做玩具小實驗,並不斷鼓勵孩子。
對於 2 歲半以後的孩子,
父母可以每天設立 20 分鐘的“靜悄悄”時段,
各人在自己固定的位置專心做事情,
不說一句話,事後評定孩子的表現情況。
3、意志環境——鍛煉責任與意志力
從幼兒園階段開始
一些家長甚或認為不屑一做的事情,
日本的幼兒園早已給與了充分重視。
對 3-6 歲孩子來說,越早接受意志訓練,
越容易培養其責任意識。
比如按時起居、規律生活、自我控制等。
兒童心理學家建議,
“3歲以後的孩子看什麼電視,
父母要事先與孩子商量好,
以兒童節目為主,在規定的時間內不多看也不少看。
3歲以後每天 20~30 分鐘為宜。
當孩子逐漸長大,還要教給他怎樣用錢,
怎樣節約,怎樣存放,
鼓勵他買書和智力玩具,援助他人等。
(贊助商連結...)
父母與其命令式的規定或責罵,
與其給他魚吃,不如教會他怎麼釣魚~
教導小孩自律自主的成長也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