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教改」改了20幾年了,
每次這個議題浮上檯面,
負面評價 總比 正面來的多,
改來改去,到底哪個對學生最好呢?
其實,我們都沒有搞懂,
中華文化下的教育很不單純,
它其實還包含了 家庭、道德...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我們,為什麼要受教育?
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苑舉正,
有一次,
他在一場滿滿資優生的演講中,
問了學生們這個問題:
「你們有沒有想過,
為什麼你們要受教育?
是因為父母要你讀呢?
還是老師的關係呢?
為什麼你要選擇當資優生?」
學生們議論紛紛,
最後有一位學生,
下課後帶著兩行眼淚告訴他,
「從念書一開始,就在想這個問題,
因為我天生就會考試,
我成為老師同學心目中的好學生,
但在當好學生、好孩子、模範生之外,
我還有沒有其他選擇?」
他思考了一下,
實際上,他想問的是
「我為什麼要受「這種」教育?」
教育改革,越改越亂,
卻沒抓到我們
「中華文化」的核心
一開始,很多人不能上大學,
就說是剝奪了我受教育的權利。
而現在,人人都讀大學,
但卻發生,素質跟水準沒有清晰的鑑別度。
這問題到底在哪裡?
其實問題在於,
每個人都知道教育需要改革,
但我們缺乏改革的方向。
每個人都知道,教育需要理念,
但我們對於理念的解釋總是流於表面。
我們,在中華文化下,所面對的教育
不是單純的教育,
我們的傳統文化,最厲害的是,
他結合 家庭、教育 與「道德」。
教改怎麼改?
先看「4大教育本質」
1.教育的過程,
應該是「快樂的學習」
快樂的學習,
並不是先決定好學習的內容
才叫做快樂的學習。
舉例來說,現在幼稚園就開始學英文,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國際化
不用強迫每個人。
但是,在快樂學習的過程中,
要知道,什麼東西是最適合他,
像這樣的「找到自我」的過程中
是一生的過程。
有沒有「學識」能力
是意想不到的結果。
2.教育的成果,
是「道德性格」教育
常聽到一句話,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但是,人非聖賢孰人無過?
我們的父母也可能會出錯阿,
像這樣道德衝突的情況下,
我們人是要懂得明辨,
「真假、善惡、美醜、是非」,
這才是重要的能力。
(贊助商連結...)
三.教育的目標,
避免「好壞的偏見」
我們太習慣,讀書好就是好小孩
讀書不好的人就是壞小孩。
會不會讀書,跟品行好壞有什麼關係?
壞人並不會在臉上寫「我是壞人」,
好壞的標準
並不是我們想像中那麼容易分辨。
四.教育的效果,
來自「模仿他人」
真正的教育學習,其實是要「模仿」。
如何落實我們的教育?
1.終身學習,教育不以學校為主
學習是終身的志業,
也是整體社會力量的結合。
人追求快樂的過程,
就是追求幸福的過程
「學校」只是學習的一小部分而已。
2.道德性格的教育,
是個人「自我肯定與否定」的學習過程
人生歷程中,
最重要的事情是,
「不要害怕出錯」,
但千萬不要裹足不前!
如果你不遇到挫折,
你不知道什麼叫做困難,
你不遇到困難,你不知道下一步要修改什麼。
3.我們要檢討世俗價值,
不以世俗標準
從表面對人做判斷。
世俗是一直再改變,
以前的觀念,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現在是,行行出狀元。
但是,認同的同時,
你我心裏都有一部分會認為,
好像,還是會讀書的好...
其實,科舉時代還停留在我們潛意識中...
4.學習來自模仿,
尤其是模仿老師的言行舉止。
我們的教育制度,
有一種「道德導向式」的教育,
這變成我們DNA的一部分,
把我們變得都很聽話...
而我們最常模仿的,
除了家長之外,就是老師了。
如果老師總是帶著負面的氣場,
學生會模仿,藉著就會受影響。
所以,老師本身的形象就很重要!
人的一生
就是「學習」的過程
教育改革的不斷失敗與低落的教學素質,
台灣教育如今失去了方向與意義,
扼殺許多孩子對於學習的熱忱。
學校只是人生中一小部分的學習過程,
學會如何明辨是非善惡才是最要的終身課題。
最後再提醒一次,
每一個人受教育的過程,是大家一生志業
也是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目標。
好的故事,當然不只這些!
我們每天報導著 各行各業出色的人物
以及每個 用力生活的台灣人。
希望能讓遇到挫折的你,
因為這些報導 而重新擁有力量!
趕快加入我們的社群
精彩正能量故事,不再錯過🔥
50 歲以下的你 一定要看,
為你傳遞各種正向價值觀!
終結教育舊思維:苑舉正
(雖然議題嚴肅,但其實內容相當幽默、好笑~)
本文為 CMoney官方 編輯群整理撰寫,
如需轉載,請在文末附上 :
本文 轉載自 CMoney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