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揪好賣創辦人卓星在說,當時創辦這個電商通路,
其實有兩個最大目的:把錢留在台灣;
建立台灣電商生態圈。
乍聽之下,仍不太清楚這兩點跟揪好賣
經營模式的關聯在哪,畢竟平台上線後,
探討最熱的議題是大家都在說
「揪好賣就是在學傳直銷那套,
騙人不知道有微店模式阿!」
對於外界的質疑,卓星在解釋,
因為分潤的回饋金制度,
的確讓外界容易把揪好賣貼上傳銷電商標籤。
但揪好賣也僅擷取此優點,
這個模式的用意就是希望把利潤回饋給消費者,
消費者再上門,把錢留給台灣當地電商業者賺。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揪好賣強調不是傳直銷,只有分潤才是真的
面對外界的質疑,
揪好賣指出典型的傳銷模式採雙軌制。
也就是賣家想在平台上獲得回饋金,
一來自己要掏腰包消費「自家品牌」商品;
二來要買夥伴商店產品。
加上入會的會費、系統月費、年續約費,
平均在傳直銷體系完成布局,
要花新台幣一萬三千多元。
揪好賣則說明,
他們從加入會員、開設第三方支付,
到平台上完成開店皆是免費。
唯一門檻只要求開店者的分店營業額,
每個月要滿新台幣一千元,下線的分潤金額就能回收。
▼傳統直銷會員經營機制
▼揪好賣強調與傳直銷的商業模式有其差異
若把揪好賣跟微店比較,
卓星在認為微店的經營方式沒有解決貨源、
物流、金流三大部分。
同時在利益分配上,也面臨假貨橫行的問題。
而揪好賣首先解決貨源,
平台上的商品主要來自百大品牌
(雲端供應商概念,
賣家能挑選自己有興趣的品項到自己網店上)。
物流(目前各種運送模式皆有提供)、
金流(目前與玉山銀行合作,推出第三方支付
「揪好付」)、客訴在揪好賣皆完成解決方案布局。
即使一件商品有瑕疵退貨,消費者不是找分店賣家,
對接窗口是直接找該產品供應商來解決。
其實揪好賣真正的賣點其實是分錢平台,
但分潤的錢從哪來?
主要從廠商原本要支付給實體通路、
各電商通路平台的上架費,以及廣告費。
每項商品的售價,廠商抽出10%做為回饋金,
給賣家一層層分潤。
分潤制度為回饋金的餘額一半,直到把錢分完。
品牌電商廣告費投給外商,不如把錢留台灣卡實在
分潤模式除了有利消費者獲得回饋金,
對供應商而言有何合作好處?
尤其品牌電商已經有自建官網,
如何說服他們加入揪好賣?
卓星在觀察,近幾年台灣電商的市場狀況,
他以86小舖為例,從臉書導流拿到一張訂單,
平均客單價花790元,
而每用戶取得成本(CostperAcquisition;CPA)
約200元。
台灣的品牌電商逐漸發現,
花許多成本在導流,
但真正賺錢的卻是這些國際社群平台。
卓星在開玩笑說,
台灣許多品牌電商的共同點就是大家都是Facebook、
LINE的子公司,因為錢都上繳給這些國外企業。
除了社群媒體的廣告費,在上架費部分,
大型電商通路對每家廠商抽成20~30%、
實體上架費要50%。若是自建官網即使省了上架費,
但也要花成本在導流。
為了把廣告費省下來,揪好賣的構想是不收上架費,
直到業者有成交後收取3%成交費用。
揪好賣目的是賺流量,
讓台灣電商不用花額外的廣告費,
讓消費者直接成為最好的行銷部隊。
如何讓消費者主動幫品牌電商做代言?
揪好賣的模式,一來靠分潤機制吸引人流,
讓消費者主動對親朋好友介紹平台開店;
二來廠商省下上架費,專心做好商品建立品牌形象,
消費者自然就會在社群平台上做散播。
Win-Win的局面,才能打破目前電商的遊戲規則。
不過這個模式的前提,
就需要夠多供應商、消費者信賴這個平台,
正向循環的利潤才能留在台灣。
▼揪好賣商業模式的利益關係者
供應商從百大賣家下手,買貴立即要求下架
揪好賣目前要克服的是需要有足夠多元的品牌商品數,
才能讓消費者感受到買越多賺越多。
據此,揪好賣為了確保商品來源明確具安全性,
以及後續客服的營運,挑選供應商的機制,
主要參考科技雜誌評比的百大店家。
尤其評估項目包含經營電商有一段時間,
出貨、客服、產品品質都有一定水準。
除此之外,揪好賣將與比價王串接,
讓平台上的定價更透明,一但消費者買貴,
策略是要求供應商把產品下架。
目前仍持續招商適合的電商供應者,
而下一步也會開放給慈善公益團體,
在揪好賣上開帳號,透過販售自製商品,
讓一般會員買東西就是在做公益,
也讓公益團體獲得額外收入,
已確定的對象有關愛之家。
台灣嘗試C2B可能性,成功就複製模式做跨境
卓星在說,揪好賣其實就是在台灣測試,
電商C2B商業模式的可行性。
讓消費者自己開設自己名稱的網店,
再從社群管道例如臉書、LINE上曝光,
各賣家宣傳自己的網店,進而推廣揪好賣平台。
把做廣告、賣東西、打行銷這些元素
回放給開店消費者自己做,
透過分店綁定上下線的關係,
以「消費者為商業核心」的模式,
讓消費者找到更多消費者(開分店)來推廣商品。
至於揪好賣是否有跨境電商的計劃?
卓星在表示未來會做,不過目前先以台灣為基礎。
下一步可能朝中國跟東南亞前進,
只要這套商業模式在台灣運作可行,
未來要在跨境落地就勢必跟當地業者合作。
本文由 SmartM 授權轉載,原文 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