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聊邊看,我想讓你知道的是】
女人似乎不論幾歲,都要背負著
許多社會強加的「價值觀」與「義務」,
20歲交男友被說愛玩,
30歲單身卻被罵「剩女」...
「什麼時候要結婚?」
「什麼時候要生小孩?」
明明是自己的人生,為什麼連結婚、
生小孩這種事情,也要向他人交代?
女人不結婚、不生小孩,
難道就是「做錯」嗎?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文/女人迷
當母親是選擇,而不是義務
不想生小孩的女人
不用對社會解釋 ?
母親節過後,
我們想來談談身為媽媽這件事。
對有些女人而言,成為媽媽這件事,
從未在她們的生涯規劃裡頭,
當她們說出自己不想生孩子的同時,
卻得承受社會的譴責眼光與「自私」標籤。
但是我們想問,
女人不想生小孩,那又怎麼了?
還記得柯文哲市長
曾在去年提出「未婚女性國危論」,
直指30歲以上的女性
有30%未婚,讓人擔心嗎?
皺起眉頭以後,我們發現身為女人,
除了不結婚好嗎,
同樣會面臨另一個「問題」,
我們有沒有不生小孩的權利,
無論已婚或未婚?
於是我們可以想像
當一個女人來到「適婚年齡」,
首先會被「要不要結婚」、
「什麼時候要結婚」、
「有沒有結婚對象啊」、
「現在不結婚孩子生得出來嗎」
的問題轟炸,接著可能是婆婆
明示暗示「生個孫子給我玩吧」
再來是親朋好友的「什麼時候生孩子啊」,
然後他們有志一同地看向妳的肚皮,
妳還來不及思考或說出自己的想法,
就被強行推進眾人期待的產房。
女人存在的意義是孕育下一代?
妳的身體不再只是妳的,
而成了全民喊話的出口,
有義務承擔打造更美好下一代的任務,
所有的加油都變成一種刺痛的諷刺。
有人會這麼告訴妳,
這是女人存在的意義,
孕育下一代,成為一個母親。
教宗 Francis 曾在公開場合說:
「透過繁殖,
生命變得年輕並能重新獲得能量。
如果一個女人不生孩子,
那是非常自私的行為。」而現實是,
根據 Pew Research Center 資料顯示,
2013 年未生育女性的比例
是1976年以來的兩倍。
不想生小孩的女人
被貼上「自私」與「膚淺」的標籤
社會開始把這個現象當做危機來處理,
美國媒體以「無母時代」形容 1970 年後,
不生小孩女人數字攀升的現象。
但是,讓我們問自己、也問這個社會,
不想生小孩的女人又怎麼了?
我們怎麼想像女人的身體?
女人的身體是她自己的嗎?
有一種聲音認為,
能夠孕育孩子的身體才叫成熟,
結過婚以及生過孩子的女人才叫完整。
當女人的身體有了結婚生子的功能性期待,
身體就開始變得複雜了。
《如果你沒有小孩:挑戰無子的污名》
一書的作者蘿莉·萊爾就反擊
女性選擇「不育」等於自私的普遍控訴,
她認為若人們以「女性接受社會的恩惠,
卻不願意『傳宗接代』來控訴女性」,
才是不公平,並提出女人非母親的原型
可見於古希臘神話故事中的獨立女神,
例如雅典娜 Athena、月神 Artemis。
我們想問的是,女人的身體
能不能脫離「傳宗接代」的共連關係,
女人的身份認同能不能
不只有「媽媽」一種想像,
有更多自由的可能?
珍妮佛安妮斯頓在過去訪問時就曾提到
「生小孩沒有在我的人生清單裡,
這是我現階段的選擇。
但不應該因為這件事不在我的清單裡頭,
就因此攻擊我沒有盡到
一個女人或媽媽的責任,
甚至覺得我沒這麼「女人」。
女人的價值不是只有生小孩而已。」
卡麥蓉狄亞也曾發表
對不生小孩的看法:
「對我而言,
沒有小孩讓許多事情變得容易一些,
但不代表這是個容易的決定。
有許多像我一樣不打算生孩子的女人們,
其實我們並不明白,為什麼我們
不生孩子會是「社會」的問題?」
身為女人,不見得每個人
都打從內心渴望成為一個母親,
在成為「母親」以外,
女人有更寬廣的道路可以走,
女人有更多不一樣的身份建構,
而我們希望的是,她的選擇無需被貼上
惡意攻擊的「自私」或「冷血」標籤,
或是被丟下一句「妳會孤老一生」的詛咒。
母親是個選項,
而不見得是義務
看看 Mic 的影音報導,
以及與 Susan McPherson 的訪談內容,
不難發現社會對於「女人等於媽媽」的期待。
女人不生小孩
就代表他討厭小孩子?
另一種刻板印象,
是假設不生孩子的女人必定討厭孩子,
但是不生孩子難道一定要有
對社會解釋的正當理由?
或許她從未有過想當媽媽的渴望,
或許她人生中有比結婚生子更重要的意義,
或許她想先學會如何善待自己,
我們能否接受「成為母親」
不是女人的義務而是選擇?
易卜生在著名劇作
《玩偶之家 A Doll's house》
裡刻畫了逃離家庭的娜拉,
推開門面對真實世界;
在《羅仕馬山莊 rosmersholm 》中則
呈現因不孕而自認毫無價值
因而自殺的妻子 Beata。
即便是19世紀的作品了,
仍舊展現當代女性面對家庭與生子的困境。
當女人被賦予「媽媽」
這種強而有力的身份認同,
其實更是莫大的壓力。
我們有沒有不當媽媽的自由?
生孩子確實很好,當母親很幸福,
但我們能否保有不生的權利?
就像我們能否有不婚的權利?
不是自私,而是我們有權力
想像以及實踐自己想要的未來
從「你什麼時候要生小孩嗎?」
到「你想生小孩嗎?」的名詞選擇,
從 childless 到 childfree 的名詞演進,
這樣的時代,當家的想像變得多元,
女人在社會或家庭裡的角色
也該有更多自由與多元的空間。
當我們鼓勵女人能成為工程師,男人能成為護士;
當我們提倡性別特質不受限於生理性別;
當我們談及身份認同時,
也該解放一個蘿蔔一個坑的刻板對應,
深切明白,母親是女人的選項,而不見得是義務。
這篇不是在說生孩子不好
(生兒育女是一生的功課,可能會讓你失去很多。
當然也會帶給你一些美好,這是不可否認的。)
只是 我們不該用刻板印象,去批評任何人的決定。
因為那是她們的身體、她們的人生、她們的選擇。
看更多好文,成為更好得自己:
- 研究證實:越愛喝酒的女人 智商越高!
- 炮仔聲女主角 李燕:世上最美的話不是我愛你,而是 我在呢!
- 女人,一定要有錢!「經濟獨立」 決定妳一生的幸福,也會決定妳一生的笑容...
- 吃雞蛋、藥膳湯會養出 子宮肌瘤?中醫師:女人不想有子宮肌瘤,少吃4種食物!
- 30歲不結婚是剩女、魯蛇,打工旅遊就是當「台勞」…到了美國後,她看清華人社會 最可笑的價值觀!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 / Ting )
( 首圖來源 / shuttersto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