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故事療癒作家、輔仁大學心理諮商博士 周志建 著
這幾年,一再從混亂的泥沼裡爬出來以後,
我終於認清楚一個事實:
我活著,並不是為了讓每個人滿意。
拒絕,是我的生活中,最想練習的事情之一。
過去,我不太會拒絕,因為我習慣當好人。
討好,是我的生存模式...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兩年前開始到北京上課,那邊的學員很熱情...
每次一下課,大家立刻一擁而上,
不是要求合影、就是黏著你要問問題。
剛去的時候,為了不讓別人失望,統統來者不拒,
結果,我下課跟上課一樣,一刻都沒得休息,
一天下來,累斃了。
這兩年,出了兩本書,幾乎每天、每週都有讀者來信。
如果來信是分享自己的心得與感動也罷
(我喜歡這樣的讀者),偏偏有一種讀者,
不只分享心得,還要問問題,最後總要問你:
「那我該怎麼辦呢?請給我建議。」
把我當成了義務張老師,要我免費做諮商。
剛開始,我也是傻傻地回,因為不想叫人失望,
我實在「人太好了」。
結果,為了回覆這些信,
我的生活馬上被塞爆、塞滿,我幾乎窒息。
我的善良,幾乎毀了我的生活。
活該,誰叫我界線不清,誰叫我要這麼nice。
這些都是自找的,怨不得人。
臉書也是。
我玩臉書,我在這裡分享故事,
把它當作實踐敘事的平台,我很珍惜。
但還是會有人留言給我,問我:
「這個該怎麼辦?那個該怎麼辦?」突然間,
我好像變成一個心靈導師或救世主,
在那裡等著別人來呼救。
(圖片來源)
不好意思,我不是「超人」,
不想當心靈導師,更不是救世主。
難道我寫這些文章,就該有責任去「輔導」別人嗎?
沒這回事。
自己的生命,自己救,這件事我很有自覺。
我定位我自己:只是一個「分享者」,
只是一個「管道」,而已。
但要完全不去理會這些善意陌生朋友的留言,
實在不容易。有時,於心不忍,我還是會簡單答覆一下。
在「拒絕他人,卻又不會太傷害他人」之間的拿捏,
經常叫我感到為難與掙扎。
這是老天爺給我出的功課,我知道。
如果我要過簡單、平靜的日子,
這個考驗,我非得接受不可。
就在剛剛,又有一位臉書朋友留言給我。
她說看了我的書,很感動。
她有一股衝動,也很想當一位心理助人工作者,
但她不知道自己適不適合,然後她留了電話給我,
要我一定要打電話給她,跟她對話、給她建議,
幫助她辨識自己適合當哪一種助人工作者,
或該去考哪一間諮商研究所。
「天啊,我有欠你嗎?」看到這種留言,
心中很不悅,心裡差點爆出F字開頭的話。
其實她的問題,該去找人諮商的。
但我知道,很多人對諮商依舊誤解,
認為「有問題的人,才要去諮商」。
不然就是:捨不得花錢。
這裡問一下就好嘛,幹嘛要花錢呢?(暈倒。)
不好意思,並不是因為我是心理師,跟我談話要收錢,
所以我才吝於在臉書上回答你的問題,不是這樣的。
我真的是太滿了,而且我沒這個義務。
尤其,這些問題都非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講明白的,
請你理解,請體諒人,好嗎?
最後,我這樣回應那位朋友:
「不好意思,我真的很忙,
恐怕無法給你打電話、回答你的困惑。
你要不要把這問題放在臉書上?
或許有經驗的人,可以回應你。」
我委婉拒絕了。
思索半天,這大概是我所能給的最好回應吧。
對方可能會失望,我猜。那也沒辦法呀,
我必須接受我的限制,我不想再討好人了。
這些年,我的工作越來越多,加上出了書,
認識我的人越來越多,
為了不讓生活爆炸、複雜、混亂,我得割捨、
也不得不割捨。拒絕,是我的功課,我並不需要完美。
我發現,每當我生活陷入混亂,
通常就是我無法拒絕的時候。
這幾年,一再從混亂的泥沼裡爬出來以後,
我終於認清楚一個事實:
我活著,並不是為了讓每個人滿意的。
事實上,也不可能。就算我再怎麼努力,
我也不可能讓每個人滿意,認了吧。
現在,我唯一要讓他滿意的人,就是我自己。
本文摘選自《把自己愛回來:改寫生命腳本的療癒故事》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書來看看唷!
本文由圓神書活網 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天啊!我有欠你嗎?」生活要簡單,勇於拒絕鳥事吧!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