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黃阿赧,讓妳的屁股黏在沙發下的灰色靠墊,非常好!」
這句話,是黃阿赧小妹妹大約一歲半,
開始跟著電視上的巧虎搖搖晃晃時,爸爸就會說出的話語。
小朋友看電視,一定會看到入神,
入神的時候,有兩個外顯的畫面,一是嘴巴會張開開
(哈哈,我最喜歡講課時,學生聽到嘴巴張大大的模樣了!),
二是屁股會自動化地往前移,不知不覺地靠近電視螢幕……
當爸爸媽媽的,擔心小孩的眼睛,就會一下子著急了起來。
「看電視那麼近,你是要眼睛瞎掉是不是?」
聽起來有沒有很熟悉?
很多朋友都是這麼被唸唸唸長大的。
等到長大了以後當爸爸媽媽,
也會不自覺地脫口而出,這樣跟孩子說。
我看到女兒看電視時自動化地越來越靠近螢幕時,
我心裡寫好的對白跟大家很像:
「不要靠電視那麼近,靠那麼近妳的眼睛會近視。」
覺察了,就硬生生地吞下這句我熟悉的家鄉話語,
然後深呼吸,說出新的:
「黃阿赧,讓妳的屁股黏在沙發下的灰色靠墊,非常好!」
或是「去咖啡色枕頭那裡,把頭靠著咖啡色枕頭,
然後把拔會給妳拍手喔!」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以行動暗示語法代替威脅保護語法...
黃阿赧、黃毛毛小妹妹,
就這樣在每天珍貴的三十分鐘看電視時間裡
(小妹妹的爸爸,也就是我,也是這樣長大的,
這是我從原生家庭裡帶來的好紀律),
一次一次地從自動化地靠近螢幕,
一次一次地聽到爸爸的指示語,然後往後退,
退到屁股碰到沙發下的灰色靠墊,
然後在屁股碰到靠墊的那個剎那,
會聽到爸爸非常立體的讚賞聲:「非常好!」
一次又一次。
現在,黃阿赧七歲,黃毛毛四歲,
看電視的三十分鐘裡,屁股,有八成的時間,
都是自動化地黏著沙發下的灰色靠墊。
我猜,每回她們的屁股靠著灰色靠墊時,
她們的心裡,都會自動化地出現
爸爸已經內化到她們心底的讚賞聲:「非常好!」
以行動暗示語法代替威脅保護語法
內化,可以內化恐懼威脅害怕危險。
內化,也可以內化讚賞鼓勵支持愛護。
生活裡,還有好多可以這樣說的例子:
「黃阿赧,來,把拔跟妳說,
靠近河邊靠近水邊靠近池邊的時候,
就先像這樣把身體彎低,蹲下來,
對,很好,這樣就會好安全。」
「黃毛毛,來,坐下來,
妳站在椅子上唱歌跳舞,把拔會緊張。
來,坐下來,然後站在地上,
就可以放心地讓手和腳一起盡情地跳舞!」
這樣的語言,我從孩子出生以後,就一直練習,
讓自己逐漸可以從下面的習慣老語法裡跳脫出來。
從小,老師、長輩,使用的習慣老語法常會充滿威脅意味:
「危險危險,那麼靠近水池,你不怕淹死喔。」
「下來下來,站在椅子上跳舞
,你等一下摔痛了又要大哭。」
這些習慣老語法,背後都是關愛。
這些習慣老語法,可惜的是,威脅的名詞與動詞,
一不小心就像催眠暗示一樣,
溜進了孩子小小的心靈,
種下了日後怕東怕西不敢冒險不敢嘗試的種子。
來拆解一下這兩種語法的差別。
(一)行動暗示語法:
「黃阿赧,來,把拔跟妳說,
靠近河邊靠近水邊靠近池邊的時候,
就先像這樣把身體彎低,蹲下來,對,
很好,這樣就會好安全。」
(二)威脅保護語法:
「危險危險,小心小心,
那麼靠近水池,你不怕淹死喔。」
威脅保護語法雖然帶著很多關愛,
但因為裡頭包含的危險害怕因子實在很豐富
(危險危險、淹死、眼睛瞎掉、小心小心……),
因而一不小心,孩子的心就在害怕的氛圍裡,
建立了安全但框住了的家園。
同時,孩子的心裡頭,存進去的關鍵字,
就會很像恐怖紀錄片一樣,
充滿害怕(淹死、瞎掉、腳斷掉)。
來看另外一種,行動暗示語法,
用的是「可操作」「可學習」「可自己控制」
的行動語言,像是:
「靠近池邊的時候,就先像這樣把身體彎低,蹲下來。」
「讓你的屁股黏在沙發下的灰色靠墊。」
「來,坐下來,然後站在地上跳舞。」
這樣的行動暗示詞,帶著正向的行動指引,
讓孩子有方向可以遵循,可以去做,
而不是被驚嚇過後,然後被禁止做什麼。
同時,行動暗示語法,
用的暗示詞後頭會伴隨鼓勵與讚賞的語言,像是:
「蹲下來,對,很好,這樣就會好安全。」
「站在地上,就可以放心地讓手和腳一起盡情地跳舞!」
這些暗示詞,會讓孩子充滿希望地期待自己的未來,
而且,是因為遵循了照顧者給的正向行動指示,
而能夠產生好的感受,
因而更增加了後來他們願意繼續遵循的意願,
與行動的可能。
用更簡單的心訣,
來說明如何從「習慣的老語法」移動到
「行動暗示新語法」。
這個簡單的心訣是:
讓「帶著擔心去阻止不希望發生的行為」置換成
「帶著鼓勵給出直接的安全行動指引」,
於是,說不定有可能,
孩子因為清晰可操作的正向行動指引,
而得到安全與照顧,同時,
也帶著充滿希望的滿足感,在後來的人生,
敢探險,敢自由,能勇敢。
黃阿赧小妹妹,從一歲多,長到現在已經六歲多了。
五年下來孩子長大了,也開始有自己的想法了。
所以,當我下了指令:
「黃阿赧,讓妳的屁股靠著沙發下的灰色靠墊喔!」
小女孩,不一定會像很小的時候照單全收了。
六歲的她,會問:
「那我把右手靠著沙發的邊邊,可以嗎?」
呵呵,當然可以囉。
重點不是要孩子完全聽我們的話,而是「一起想辦法」。
把右手靠著沙發的邊邊,那一定就離電視足夠遠了,
這是孩子一起想辦法一起進入合作的好狀態呢!
下暗示指令的我們,其實,
只是「先開始想辦法」的那一方。
生活小練習:幫自己生活中的自動化反應,換新的
步驟一:寫下一句原本自己常說的斥責句子。
(像是:你那麼近看電視,是想瞎掉是不是?)
步驟二:來,置換成帶著善意與愛的新語句。
兩位充滿愛、願意陪伴孩子、拓展孩子內在空間
的資深諮商心理師,共同打造書市少見、
從心理專業角度出發的親子教養書
我們可以把心理諮商上照顧「人」、
照顧「心」的好方法,用在孩子身上!
"本文由圓神書活網 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那麼近看電視,想瞎掉是不是?別再嚇壞小孩,爸媽該改變觀念了!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作者:黃士鈞(哈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