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財富的標準 不是資產,是「資本」!別再挖東牆補西牆,不要為了存到 1000 萬,而揹了一屁股債...

判斷財富的標準 不是資產,是「資本」!別再挖東牆補西牆,不要為了存到 1000 萬,而揹了一屁股債...

 

【我們想讓你知道】

你想要財富自由嗎?但你有沒有想過你現在做的事其實與這個目標背道而馳?如果你是為了追求財產的成長,卻欠了一對負債,其實這只是在挖東牆補西牆!就讓資深會計師教你如何分辨什麼才是「資本」,什麼只是拖累你財富的偽「資產」。

 

文 / 史景仁

 

你擁有多少財產呢?

「你擁有多少資產?是以千萬元為單位?還是以億元為單位?」我在教課時,經常會被問到這一類的問題。

通常,我只用嘴型回答,沒有出聲,不過還是有很多人看得懂。

「我進入職場才第 1 年,幾乎沒有什麼資產。」

「我的資產相當於一棟房子。銀行有存款,也有股票,差不多就是這樣。」

請你先闔上書思考一下,現在沒在上課,旁邊應該沒人,認真計算自己究竟有多少資產?

計算好後,寫在下頁的空白處或筆記本上,最重要的關鍵就是「寫下來」。一般人之所以會瘦身失敗、沒減肥成功,不是因為「不懂方法」,而是敗在沒有真正執行。讀完本書後,如果還是無法成為有錢人,不是因為無法理解內容,而是未能身體力行,所以試著寫下自己的資產吧。

你認為自己目前有多少資產?

如果寫好了,我要提出另一個問題,也是我在授課時會提出的問題:「你的資本是多少?」

你認為自己目前有多少資本?

是否能理解「資產」與「資本」之間的差異?很多人看見第二問題時,都會出現以下的反應:

「嗯?那是什麼意思?不是相同的問題嗎?」

或修改第一題的答案。

「哦,資產嗎?」


 

判斷財富的標準不是資產,而是資本

企業會計以資產負債表(balance sheet)或財務狀況表*的方式區分資產與資本,算式如下:

資產 = 負債 + 資本

假設你想買一間價值 5 億韓元(約新台幣 1,250 萬元)的公寓,但你身上只有 3 億韓元(約新台幣 750 萬元),於是向銀行貸款 2 億韓元(約新台幣 500 萬元),那麼你持有的 5 億韓元公寓(資產),是由貸款 2 億韓元(負債)與你擁有的 3 億韓元(資本)組成的。

* 標示資產、負債、資本的財務報表,大多都稱為「資產負債表」,但本書稱為「財務狀況表」。

因此當有人問你擁有多少資產時,應該回答5億韓元;當有人問你擁有多少資本時,則該回答扣除負債的 3 億韓元。

圖 2-1 財務狀況表:資產 = 負債+ 資本

 

判斷財富的標準 不是資產,是「資本」!別再挖東牆補西牆,不要為了存到 1000 萬,而揹了一屁股債...

 

日常生活中,我們通常會問有多少「財產」,而不會問有多少「資產」或「資本」。財產在字典上的意思是「有價貨幣或資產」,比較接近「資產」(從法律來看,包含積極財產─ 資產、消極財產─ 負債)。

當我們談論某人的財富時,都會這樣描述:「他有兩棟房子。」

但真正的有錢人不是資產多的人,而是資本多的人。就算有兩棟房子,但若是用貸款購買的,一旦房價下跌,無法償還貸款,就無法稱得上是有錢人。

判斷「財富」不是以資產為標準,而是「資本」。

不過,「資本」一詞普遍用來描述「做生意或創業所需要的本金」,字典上的解釋也是如此,也就是所謂的種子基金*。

站在企業的立場,由股東投資募集的資金扮演種子基金的作用,可稱作資本;但站在個人的立場,表達「自己擁有的財產」時,使用資本一詞實在不合理。因此我決定使用「淨資產」或「資產淨額」代替資本一詞。在企業會計中,也會使用淨資產代替資本,意思是「總資產扣除負債後的淨額」。

 

富人公式1:資產 - 負債 = 資產淨額

企業會計的財務狀況表,有兩種算式:

資產 = 負債 + 資本 ①

資產- 負債 = 資本 ②

從數學的角度,這兩個算式是相同的,但解釋卻不同。算式主要運用在成立公司時,反映籌措公司所需的資金,以及自己的錢(資本)加上別人的錢(負債)。

算式則反映公司的營運結果,站在投資人的立場,從整體資產中扣除負債後,計算出自己目前持有的部分。

我認為在投資時,算式也能派上用場,像是購買價值5億韓元的公寓,能掌握投入的金額與銀行的貸款金額;反之,若想了解自己擁有的資產淨額,則要知道目前公寓的市價,再扣除貸款金額。因此可以把算式的資本改成「資產淨額」,就會形成以下公式:

資產 - 負債 = 資產淨額

這是第一個富人公式。

 

一開始就出錯的理財計畫

許多人在制定理財計畫時,一開始就出錯,這類人的理財目標如下:

  • 6 個月存 1,000 萬韓元(約新台幣 25 萬元)
  • 5 年內,募集到 1 億韓元(約新台幣 250 萬元)的種子基金
  • 買房、買車、存到現金 10 億韓元(約新台幣 2,500 萬元)

逛書店時,經常可以看到類似的書名或目錄。這一類的理財目標之所以令人感到無力,是因為都是站在資產觀點設定的目標,而忽略了負債的部分,使得執行上衍生出許多問題。

舉例來說,為了 5 年內存到 1 億韓元,有人會開始儲蓄,存下剩餘的錢,由於很難存到錢,便強迫自己儲蓄,決定省吃儉用。如果錢不夠,最後就會刷卡分期付款或用現金卡。完全沒考慮清楚自己的狀況,盲目存錢,就和連水都不喝,盲目節食的瘦身計畫沒兩樣。雖然心態值得稱讚,但很難達標。

在零債務的情況下,買房、買車、存到 10 億韓元現金的目標也是一樣。有多少人買房完全付現,不貸款呢?執著於存錢買房一次付清的目標,隨著時間過去,往往會錯失買房的時機。房價上漲的速度比存錢的速度快,慢慢存錢只會換來後悔,我父母經常說:「當時應該貸款買下澡堂前的那塊地⋯⋯

理財的標準與目標不是資產,而是資本,也就是資產淨額。如果目標單純想增加資產,只要向第二金融圈*貸款即可。

* 韓國的儲蓄銀行、保險、信托等金融公司,稱為「第二金融圈」。

利用股票融資(stock loan)可以讓投資股票的資產增加好幾倍,但應該以扣除負債的資產淨額為標準設立目標,因此必須掌握目前的資產淨額。

舉例來說,假設你目前的資產是 6,000 萬韓元(約新台幣 150 萬元),負債 2,000 萬韓元(約新台幣 50 萬元),如果 5 年後,想創造 1 億韓元的資產淨額,1 年要存多少錢?


 

2-2  5 年後,如果想創造 億元的資產淨額

 

判斷財富的標準 不是資產,是「資本」!別再挖東牆補西牆,不要為了存到 1000 萬,而揹了一屁股債...

 

如同圖 2-2, 目前的資產淨額是 4,000 萬韓元( 約新台幣 100 萬元),必須增加 6,000 萬韓元才能達到 1 億韓元的目標,由於時間是 5 年,因此 1 年要存 1,200 萬韓元(約新台幣 30 萬元)。

假設你的平均年薪是 3,000 萬韓元(約新台幣 75 萬元),一個月可支出的預算是多少?如果 1 年想存到 1,200 萬韓元,一個月就該存 100 萬韓元(約新台幣 25,000 元),平均月薪是 250 萬韓元(約新台幣 62,500 元),可使用的錢是 150 萬韓元(約新台幣 37,500 元)。那麼,該如何靠 150 萬韓元維持一個月的生活,從必要支出的項目開始分配預算,是理財的第一階段。

之後每個月都要確認資產與負債,了解資產淨額是否有依照計畫每月增加 100 萬韓元,同時修改目標或計畫。舉例來說,執行計畫 3 個月後,資產與負債的差額─ 資產淨額應該是 4,300 萬韓元(約新台幣 1,075,000 元)。假設資產淨額提早達到 4,350 萬韓元(約新台幣 1,087,500 元),就能比較寬裕;反之,若計畫落後,就要稍微拮据過日子。

 

先掌握資產淨額有多少

資產扣除負債,才是資產淨額,多數人都知道,如果貨款8成買了一棟房子,那麼貸款的部分就不能算是資產,但重要的是,不能只知道概念,更要活用於生活中。

實際上,了解自己的資產與負債的人屈指可數,有記錄資產與負債的人更是寥寥無幾,我會提出一個問題:「跟1年前相比,你的資產淨額增加了多少?每個月的資產淨額增加多少?」

就算有制定理財計畫,平常都在管理金錢的人,大概也很難立刻回答。即使知道每個月的薪水數字,但仍不清楚資產淨額增加多少。也有許多經營店鋪的自營商知道每月的營業額,但不清楚扣除各種成本後的淨利,只把材料費、人事費、租金視為開銷,但扣除折舊成本或稅金後,盈利幾乎所剩無幾,就會變成「帳面上賺錢,實際上虧錢」的生意。

如果公司老闆很清楚自己公司的營業額,卻不清楚扣除成本後的淨利,那會怎麼樣呢?不清楚每月獲利的公司能經營得好嗎?這種在企業界難以想像的事,在個人的日常生活中卻經常可見。這是因為個人不具備會計系統,所以沒有系統化的方法可以記錄。

 

更多有錢人觀點,好文推薦你:

 

本文摘自《真富人,假富人:韓國會計之神教你三大致富公式,只懂加減法,就能打造財務自由的金錢系統》,作者:史景仁、出版社:采實文化

( 圖:shutterstock / 責任編輯:An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