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
許多新手父母在孩自生出來以前就開始規劃保險,但由於嬰幼兒的保費相對便宜,所以時常會因為價格而買了不需要的保險,後來才發現不符合實際需求!到底如何規劃學齡前孩童的保險?有什麼該注意?先破除保險迷思,再讓達人告訴你,新生兒保險該如何規劃,做一份爸媽和寶寶都滿足的保單規劃!
文 / 媽媽寶寶 mombaby
知名保險達人王大包提醒爸媽,幫孩子買保險時,因為嬰幼兒保費相對便宜,因此各方面的風險都應同時規畫進去,避免有所遺漏。若有預算上的考量,可以先問自己:「我最擔心孩子發生什麼事?」譬如:擔憂孩子上幼兒園後容易感冒,可優先考量醫療險;煩惱孩子發生意外、失能,規劃保險時絕對不能沒有失能險。並且檢視自己購買新生兒保險,是否犯了以下錯誤的迷思?
保險 7 大迷思
1、保費預算越高越好?
孩子的保單內容要買得對,而非買得貴!王大包建議,家庭保費預算不應超過夫妻年收入的 30 % 以上,以免造成家庭的負擔。一年 1 萬 5,000 元就足夠。基本上,年花 2 萬 5,000 元就能為孩子買一份相對完整的保險,含括雙實支實付型醫療險、意外險、失能險、癌症險及重大傷病險等,如果搭配得好,只要花 1 萬 5,000 元 ~ 2 萬元,也可為孩子買到相對基本的保障內容。
2、等到 5 ~ 6 歲保費最便宜時再買?
王大包指出,保險商品的設計和費率,原則上根據危險發生率計算,統計上, 0 ~ 5 歲是孩子發生各種疾病與意外最多的階段,因此 5 ~ 6 歲孩子的保費比 0 歲便宜。但是,不建議等 5 歲後才幫孩子買保險,因寶寶剛出生會進行公費 21 項新生兒篩檢,稱為「遺傳性疾病之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檢查項目」,若有異常病歷,大部分保險公司都會拒保。
報完戶口就投保!最好在寶寶出生後儘快完成戶口登記。有了身分證字號,立刻幫寶寶投保。王大包強調,通常醫療險等都有 30 天以上的等待期限制,意思是投保後 30 天內發生任何疾病,保險公司保有免責權,但 0 歲寶寶不受 30 天等待條款的限制,儘管投保當下新生兒篩檢結果尚未出爐,之後若篩檢報告異常,保險公司仍必須理賠。
有預算考量的話怎麼辦?王大包建議,在寶寶 0 歲時,爸媽就要把保障內容一次買足、買完整,隔年等到新生兒篩檢結果都沒問題了,再把一些用不到或不符合效益的契約撤除,這樣做比一開始買得不夠,但日後發現異常卻被拒保來得好。
3、買終身壽險可回本?
金管會規定, 15 歲以下兒童雖然可以理賠身故金,但目的是為了解決喪葬費的問題,合併上限是 61.5 萬,超過的金額不予理賠,因此為孩子規劃壽險,對整個家庭的保障較少。
壽險可當主約.不可當保障。王大包表示,雖然不建議買壽險,但是兒童時期的壽險相對便宜,如果市面上有符合預算的壽險主約,又剛好有想買的附約,如:實支實付型醫療險等,便可考慮順便買。舉例來說,若有兩個主約在選擇,一個是終身醫療險年繳 1 萬元,一個是壽險年保費 1,000 多元,可考慮用低成本主約搭配附約購買,「但不要想成它是有保障的商品,只是為了附約而買的主約。」
4、終身醫療保障終生?
本以為終身醫療險是一生的保障,沒想到王大包說:「不論是孩子或大人都不建議買!」定額型終身醫療險的內容,主要為病房費和手術費給付,然而台灣在健保制度的影響下,大部分醫療費用落在健保不給付的雜費支出,如:標靶藥物、達文西手術等,但終身醫療險不會理賠這些費用。
台灣醫療環境和制度日新月異,新生兒階段買的終身醫療險,其中所列的條款、給付手術,等到孩子 15 歲還適用嗎?
- 手術消失或式微,如:以前保險給付的盲腸手術,現在大多以自費的微創手術為主
- 通膨問題,如:病房費給付可能不夠用
- 不容易回本。以 0 歲女嬰一年 1 萬元保費為例,她這輩子需繳保費 20 萬元,病房費一天約 1,500 元、手術費 1,000 ~ 10 萬元(最高為器官移植賠 10 萬元),這代表一生保險回本門檻是 133 天,或器官移植兩次,回本難度很高
以雙實支實付替代終身醫療險,實支實付型的醫療險,有別於終身醫療險,可賠手術費、病房費外,還多一項雜費,等於是花多少賠多少的概念。如果不買終身醫療險,爸媽想為孩子買醫療險,王大包建議,目前以雙實支實付的買法較合適。例如:若希望寶寶住院時的醫療雜費給付額度可到 30 萬元,這時可拆成 A 保險公司買 15 萬元、 B 保險公司買 15 萬元,兩家保險公司分開投保,會比直接在一家買 30 萬元更有幫助!
買了雙實支實付的爸媽,當孩子住院花 10 萬元,便可拿到 20 萬元的理賠,若只買單一家,則只能獲賠 10 萬元。王大包解釋,「雙重保障的目的,一方面可彌補另一張實支實付可能不足的地方,另一方面可把保費極大化,需要時領到兩倍金額。」這樣爸媽除了可支付醫院的自費部分外,還能負擔看護照顧等費用,或彌補家長請假所損失的薪資收入。
實支實付型醫療險通常為附約,很多爸媽疑惑,搭配的主約如何選擇?王大包強調,搭配方式沒有標準答案或原則,可依據自身需求和坊間產品現況,通常會建議用保費較低或是保險槓桿較高的主約去搭配。
5、寶寶好動,意外險一定要買?
意外險分成身故、失能和重大燒燙傷三部分,15 歲以下孩子不理賠身故金,王大包說明,爸媽為孩子買意外險,重點應放在重大燒燙傷。孩子對危險物品沒有概念,常趁大人不注意時打翻熱水或玩飲水機,導致傷燙傷,治療通常需要復健或植皮程序,醫療費用十分可觀,所以買孩子意外險的重心要擺在燒燙傷的給付額度。
失能險同時理賠意外和疾病。針對意外險中的失能部分,王大包認為,可直接買失能險,但不要用意外險來買,因為意外險只會理賠意外事故,而失能險相對便宜、負擔不大,不管是意外或疾病全都理賠,而且保障比較完整。王大包強調,小朋友失能後的餘命比大人長,對照顧者的影響相對大,保險本來就是為了理賠無法負擔的部分,雖然孩子失能的機率不高,一旦發生就會拖垮家庭。曾聽聞一名流感併發腦炎重症的孩童,後來變成植物人,一躺就是 6 年。
6、發生率低...癌症險、重大傷病險不用買?
台灣 14 歲以下幼童一年平均罹癌人數約為 750 ~ 1,000 人左右,發生比率相對較低,也因此癌症險、重大傷病險的保費較便宜,可考慮自身需求再幫寶寶購買。可於 0 歲時購買隔年再解約!王大包表示,若是經濟情況無虞建議直接買,如有預算壓力,可於寶寶 0 歲時先買齊,隔年再解約。畢竟雖然孩子發生率不高,但還是有可能發生,爸媽不要賭。
7、買儲蓄險能幫孩子存教育基金?
自 109 年 1 月 1 日開始,金管會要求保險公司的儲蓄險,必須調高責任準備金,王大包分析,今年起台幣的儲蓄險利率大概剩下 1.7 % 上下,如果想拿來強迫儲蓄或當成教育基金無妨,但是不要期待有太高的利率和效益。
大人買儲蓄險效益高過孩子。由於儲蓄險是壽險的一種,全名為「增額型壽險」或「還本型壽險」, 15 歲以下孩子買儲蓄險,不會理賠任何身故金,加上投資效益不高,王大包建議:「與其為孩子買,不如為自己買!」大人買不但可儲蓄,還可領身故保險金,比幫孩子買更有價值。
更多家庭理財,好文推薦你:
- 新生兒優先購買3類型保險!保險達人教你不踩雷的保險規劃法則
- 為寶寶規劃保險.首重定期醫療險
- 先有儲蓄,才能談夢想!領薪族必看 4 個存錢密技:省下的錢「看得見」才會有動力
- 別讓「存款」變家庭導火線!20 年存款剩 5700....中醫師怒毆妻,因老婆不會投資!?
- 房貸繳完 100 萬,老婆卻想再增貸買車!夫妻月入 8 萬,卻每月花光... 沒有理財共識,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