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
給孩子傳遞有關金融的知識,最好的方式是經常和孩子進行交流,尋找「機會教育」(teachable moment),選擇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方式,拒絕填鴨式的強迫教育。面對如何使用每週零用錢的問題,就是一個家長對孩子進行理財教育的好機會。
文 / 亭主
到了一定年齡,每個孩子都會需要零用錢,需要學習如何分配和使用零用錢。既然是必須面對的問題,為何不善加利用呢?家長適當推薦和引導,然後和孩子一起分析不同方法的利弊,最後共同做出決策並實施,這就是最好的「機會教育」。
雙倍儲蓄法
為了鼓勵和幫助孩子養成儲蓄的習慣,父母可使用雙倍儲蓄法獎勵孩子的儲蓄行為。即當孩子儲蓄十元時,父母同樣幫孩子存入十元,這樣孩子一旦開始儲蓄的行為,就可以得到雙倍的金錢,這是正向的即時回饋,有利於孩子強化儲蓄的行為。父母可事先和孩子約定一些條件,比如,孩子如果在一段時間內花掉儲蓄的話,父母就要將補貼部分收回。這種方法既可以增強孩子儲蓄的動力,更可以延長孩子儲蓄的時間,最終使其形成儲蓄的習慣。
零用錢三分法
美國家庭流行的零用錢三分法,可供我們參考一二。方法很簡單,將孩子們手中的零用錢分為三份:一份現在花(spend),一份存起來(save),還有一份用來幫助別人(give)。這個方法適用於各個年齡層的孩子,除了能夠幫助孩子加深對於理財的理解程度,以及對於金錢的掌控能力,還有一些額外的好處。
幫助孩子樹立正確財富觀
透過對零用錢不同花法的實踐,孩子了解到金錢有著不同作用:
- 能滿足一時之需,但無論手中目前有多少錢,當下能花的都只是一小部分。
- 要應對未來之需,點滴的積累可以實現更大金額的儲蓄,應對未來更重要的開銷。
- 要幫助他人,金錢不應該全部用在自己身上,還應該用來幫助他人。
創造親子之間溝通的機會
財商教育還有個妙處,透過共同的參與和實踐,幫助父母創造與孩子交流溝通的機會。比如:在開銷上,先買什麼,後買什麼,如果想參加夏令營或者買一臺筆記本電腦該如何做預算,預留多少儲蓄金額等等。在儲蓄上,請避免越俎代庖,全權替孩子完成儲蓄。如果錢還不多,挑選一個存錢筒,請讓孩子做這件事:每一次的投幣,並不需要你的幫忙,請讓孩子自己完成,這本身就是一件具有儀式感的事情。儲蓄進行到一定階段,你完全可以帶著孩子去銀行開戶,剛開始選擇期限較短的儲蓄形式,到期的時候和孩子一起去銀行領錢,尤其是讓孩子看看真正的「錢生錢」,讓儲蓄的好處「看得見又摸得著」。
每年進行一次或兩次捐贈活動,專門和孩子一起討論如何分配用於幫助他人的錢,還可以一起對一些公益慈善機構進行調查了解,也可以一起參加志願活動。近兩年,我所在城市的各大小區都增設了「衣物捐贈箱」,家中衣物換季整理的時候,我會請孩子參與其中,挑選不再合適的衣物,清洗、整理、打包後投放到捐贈箱中。他一開始可能不懂,但時間長了,他就知道這些衣物是送給有困難的人的,他們需要幫助。研究表明,圍繞捐贈和慈善進行的家庭活動,除了能幫助孩子積極成長,還可以強化家庭紐帶,改善跨世代關係。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史考特.派克(Scott Peck)博士在《心靈地圖》(The Road Less Traveled)中談道:「不逞一時之快就是重新安排生活中快樂與痛苦的順序。先面對痛苦,把問題解決,事後享受到的快樂更多,這是唯一正確的生活方式。」
當孩子看到要購買的物品價格超出自己零用錢的總額時,他們必須學會忍耐,忍受不能即時占有的痛苦,控制購買的欲望和衝動。在存零用錢的過程中學會逐步適應困境,磨練意志。最後把心愛的物品買回來時,那種得到後的滿足感與幸福感一定是極高的。人的一生中,無論是學習、工作,還是戀愛、婚姻,會遇到太多類似這樣現實與欲望的衝突、理想與夢想的差距,如果一個人從小就積蓄了「痛苦—忍耐(等待)—成功」的心理力量,他可能會更有勇氣和能力去面對未來生活中遇到的各種波瀾。
關於「家庭理財」,你可以學更多:
- 房貸繳完 100 萬,老婆卻想再增貸買車!夫妻月入 8 萬,卻每月花光... 沒有理財共識,怎麼辦?
- 孩子問:我們家有錢嗎?你的回答,影響孩子未來 富裕 還是 貧窮!
- 37歲夫妻育 2兒,力拚 7年還 400萬房貸!她嚴格執行「斷捨離理財法」,還可年年帶婆婆出國旅行
- 花大錢用心栽培,孩子卻不領情?專家:不想養出啃老族....這 2 件事父母千萬不要做!
- 只要收拾「存摺、冰箱、另一半」錢就會自然流向你...日本超人氣 理財整理術,專家力推這 4項!
本文摘自《我的財富自由手冊:才女到財女的人生必修課》,作者:亭主、出版社:寶鼎出版
( 圖:shutterstock,僅為示意 / 責任編輯:Winn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