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事】
為什麼你總是存不了錢?你財務的漏洞到底都在哪裡?很多理財類的文章都告訴你:要分清楚「需要」和「想要」,但說實話想買東西時,你就會覺得全部都是「需要」的。別越省越窮...美式賣場和超商咖啡狂推的量多則單價更便宜,背後隱藏了什麼魔鬼的細節?
文 / 蔣竣植(CFP)
不定期會在新聞照片中發現到美式賣場中搶購商品的畫面,推車上成堆的同款商品,實在很難想像是如何安穩地推至結帳櫃檯而不傾倒,但卻也因為如此,讓我們了解到近期有哪些優惠或是熱銷的商品,而這樣的畫面,對財務又有著什麼樣的影響?
寫了那麼多理財文章,你可能會覺得我又要開始聊「需要」或「想要」之間的差別,相信我,購物前依這樣的分類來思考,理論上是對的,但實際上卻難以執行,因為會全部都認為是「需要」,而無「想要」的品項!既然如此,再這樣陳述也沒有太大的意義,我們就從其他的角度來思考這件事吧!
看似省錢卻誘惑著我們花錢?
我們何時會願意大量購買同樣的商品?想必是較為便宜的時候,而便宜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剛好有折扣的優惠,也可能是因為一次購買較多數量可讓平均單價較為低廉,所以樂意在當下支付一大筆錢。
超商咖啡寄杯
分享兩個例子,先拿超商的咖啡寄杯來說吧,線上預購寄杯的數量有著 100 杯的選項,第一次發現時還在想 100 杯是要怎麼喝?難道是合購不成?不過發現到預購的杯數越多,平均單價就越便宜,對每天都要喝咖啡的人而言確實誘惑很大。問題來了,原本每一杯咖啡都要至超商一趟並完成購買流程後才能享用,感覺會有點小麻煩(其實也沒麻煩到哪去),有時會因此放棄喝咖啡的想法。而在預購之後卻只有在首次感覺會比較痛(因為一次就付了幾千元),但之後每回領取咖啡卻有著「免費」的錯覺,甚至還可大方地請朋友喝,無形中卻也加速了咖啡杯數的消耗速度,原本 100 杯可能預計可喝個一年多,卻提早在半年內就喝光了……
美式賣場購物
而美式賣場購物也有著類似的狀況(尤其是食物的部分),平均單價的誘惑讓商品都是整箱整盒的搬,帶著「賺到了!」的心情至櫃台結帳,殊不知真正賺到了還是商家!家中堆著食物,若有著食用期限的考量,勢必只能加速消耗。縱使沒有食用期限的壓力,也因著每天在家中的某個角落都會瞥見,反正都買了,不拿來吃或喝一下,似乎對不起自己,卻也同時加速了食用的頻率。更重要的是因折扣所省下的錢,真的有被存起來嗎?當然沒有,因為每個月都有著值得你大量購買的東西在等著你……而錢就是這樣不見的!
原來,商人們只要藉著折扣就能引導消費者加速消費頻率,這正是所謂的「消費心理學」。而購買「適量」的商品,竟也成了理財能否自律的關鍵之一!你,上鉤了嗎?「顧問,不過買個東西罷了!真的有必要計較那麼多嗎?」「我也不希望啊!誰叫你的財務問題遲遲沒有改善,我當然只能從細節中揪出魔鬼......」
更多存錢技巧,好文推薦你:
- 存 1 萬元在銀行竟要 72 年才能翻倍?三位媽媽 3 種理財方式,看完再決定錢該往哪放!
- 錢別鎖進保單裡!任選3方法照樣能存錢:9 年翻一倍,30 年後竟比儲蓄險多存 1115 萬!
- 存 1 萬放銀行,竟要 72 年才變 2 萬?越早搞懂「72 法則」,讓你早日踏上 財務自由之路!
- 小資夫妻四帳戶存錢法!28 歲 Moly 月薪 32K,婚後照樣養 2 小孩、還清 400 萬房貸...
- 大學教授江季芸 用「紅包理財法」幫 7 歲女兒存下 80 萬!
( 圖:shutterstock,僅為示意 / 責任編輯:Winny )